華文網

真實存在的多重人格:美國一男子曾有24重人格,多次強☆禁☆姦她人卻渾然不知

《柒個我》開播

近日,由張一山主演的關於多重人格的偶像劇《柒個我》播出,張一山在劇中扮演了一個具有七重人格的角色。不明真相的人可能會以為這是電視劇在杜撰。其實多重人格在現實中的確存在。

什麼是多重人格?

多重人格障礙,也叫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簡稱DID,是指患者的身體裡擁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人格,在一定的情況下,幾種人格以不同的名字和身份交替出現,而主人格往往對次人格所做的事情沒有絲毫記憶。

真實案例:一美國女子有15種人格

這種病症聽起來令人難以置信,但其實它確實存在並且不是能夠“裝”出來的。美國的一部記錄片就曾記錄了達拉斯一名叫做寶拉的女子,寶拉身體裡有15種人格,在確診之前,她十分煩惱,她害怕大家歧視她,把她當成騙子。一位元心理學家用腦電圖機記錄了寶拉在切換人格時的大腦活動、心率以及其他身體上的資料。結果顯示,不同人格出現的時候,

寶拉的腦電波沒有顯著變化,但是肌肉緊張和心率波動幅度較大,眼神也有一定的變化。這足以證明,那些人格的確在寶拉的身體裡存在著。

寶拉出現多重人格的原因

那麼寶拉出現多重人格的原因是什麼呢?據調查顯示,多重人格患者男女比例大約為1:9,

其病發的原因多與患者童年遭受的創傷有關,比如性侵、虐待、侮辱等。

據寶拉5歲的次人格瑪麗亞交待,寶拉在5歲的時候遭到了第一次性侵犯,瑪麗亞正是在那次事件後被分離出來的,她說她想讓寶拉藏起來,這樣不好的事情就不會發生在瑪麗亞身上。16歲的次人格梅琳達說寶拉太軟弱,她無法忍受那些辱駡和欺負,所以當有這些情況發生時,

她就會出現。

由此可見,當主人格遇到自己無法面對、無法解決的事情,就會分離出不同的人格來保護自己,分離人格代替主人格承受痛苦,抹去主人格的記憶。

治療DID的主要方法

治療DID的主要方法叫做整合,在這一過程中,要將患者所有的分離人格合併成一個人格。

但並不是所有的分離人格都願意接受整合,因為對分離人格來說,雖然他們不是一個獨立存在的人,但是他們有各自獨立的思想、年齡、性別、行為、愛好、技能,整合他們就像是要“殺死”他們。

寶拉12歲的男性分離人格喬納森可以背投三分球,這是寶拉無法完成的事情,雖然喬納森對自己存在於一位女性身體裡面覺得很不高興,但是面對整合他非常抗拒,他說:“我即將死去,我不想,我不想去死。”

分離人格佔據主導地位的案列

要完成整合過程一般需要患者進行數年的治療,在這一期間,患者的主人格需要回憶並接受曾經一切痛苦的記憶,嘗試和所有的分離人格交流,有些患者一生都無法完成整合,還有少部分的患者最後會變成次人格主導甚至代替主人格。

例如,英國一名叫做瑪麗·雷諾爾茲的女子,瑪麗在18歲的時候出現了雙重人格,此後兩種人格交替出現,但是在她36歲以後,分離人格漸漸佔據了主導地位,直到她生命結束。

關於DID的影視劇

DID的發病率很低,戲劇性較強,近年來常被劇作家作為選題進行創作。如電影《搏擊俱樂部》、《致命ID》、《美麗心靈》、《禁閉島》等。電視劇方面比較經典的就是張一山翻拍的《Kill me hill me》了。

《24個比利》:一個有24種人格的強☆禁☆姦犯

不過戲劇終究是戲劇,不是所有的DID都能保持一個良好的狀態,積極接受治療。相反,主人格無法控制分離人格,分離人格性格各異,有的則會發展為罪犯。

美國著名作家丹尼爾·凱斯就曾發表了一部關於DID患者的紀實作品《24個比利》,該書講述了一個真實故事,主人公威廉·斯坦利·比利在1997年被美國警方以多起強☆禁☆暴案嫌疑人逮捕,但是比利對自己的罪行卻毫無記憶,原來,比利的身體裡竟然存在著24種人格,而比利的主人格已經“沉睡”了七年之久。

比利的24種分離人格差異巨大,除了以上所說的性格、年齡、性別不同外,甚至在智商、國籍和語言上也不同。

比利被無罪釋放

後來經過治療發現,比利自從8歲的時候起,就遭到了繼父的毆打、威脅和強☆禁☆姦,16歲的時候比利自殺未遂,自此以後,“真正”的比利就沉睡了,代替他的是紛湧而至的24種分離人格,他們保護比利,代替比利承受痛苦卻霸佔著比利的身體,成年後的比利生活混亂不堪,任誰也說不清他到底是誰。也正是因為如此,1978年12月法院宣佈比利無罪釋放,比利開始接受治療。

什麼是多重人格?

至今為止比利案件都備受爭議,他們不幸、孤獨、可憐,同時也危險,只是有一點必須承認,DID的患者都是因為遭受過無法承受的痛苦、打擊和折磨才會扭曲自己、分裂自己,不受控制的保護自己。

(全文完)

我不想,我不想去死。”

分離人格佔據主導地位的案列

要完成整合過程一般需要患者進行數年的治療,在這一期間,患者的主人格需要回憶並接受曾經一切痛苦的記憶,嘗試和所有的分離人格交流,有些患者一生都無法完成整合,還有少部分的患者最後會變成次人格主導甚至代替主人格。

例如,英國一名叫做瑪麗·雷諾爾茲的女子,瑪麗在18歲的時候出現了雙重人格,此後兩種人格交替出現,但是在她36歲以後,分離人格漸漸佔據了主導地位,直到她生命結束。

關於DID的影視劇

DID的發病率很低,戲劇性較強,近年來常被劇作家作為選題進行創作。如電影《搏擊俱樂部》、《致命ID》、《美麗心靈》、《禁閉島》等。電視劇方面比較經典的就是張一山翻拍的《Kill me hill me》了。

《24個比利》:一個有24種人格的強☆禁☆姦犯

不過戲劇終究是戲劇,不是所有的DID都能保持一個良好的狀態,積極接受治療。相反,主人格無法控制分離人格,分離人格性格各異,有的則會發展為罪犯。

美國著名作家丹尼爾·凱斯就曾發表了一部關於DID患者的紀實作品《24個比利》,該書講述了一個真實故事,主人公威廉·斯坦利·比利在1997年被美國警方以多起強☆禁☆暴案嫌疑人逮捕,但是比利對自己的罪行卻毫無記憶,原來,比利的身體裡竟然存在著24種人格,而比利的主人格已經“沉睡”了七年之久。

比利的24種分離人格差異巨大,除了以上所說的性格、年齡、性別不同外,甚至在智商、國籍和語言上也不同。

比利被無罪釋放

後來經過治療發現,比利自從8歲的時候起,就遭到了繼父的毆打、威脅和強☆禁☆姦,16歲的時候比利自殺未遂,自此以後,“真正”的比利就沉睡了,代替他的是紛湧而至的24種分離人格,他們保護比利,代替比利承受痛苦卻霸佔著比利的身體,成年後的比利生活混亂不堪,任誰也說不清他到底是誰。也正是因為如此,1978年12月法院宣佈比利無罪釋放,比利開始接受治療。

什麼是多重人格?

至今為止比利案件都備受爭議,他們不幸、孤獨、可憐,同時也危險,只是有一點必須承認,DID的患者都是因為遭受過無法承受的痛苦、打擊和折磨才會扭曲自己、分裂自己,不受控制的保護自己。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