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南昌青雲譜前的那一泓清水,曾倒映出八大山人的“白眼向天”

江西南昌青雲譜道院的一泓清水,曾映照出1644年甲申之變後明遺民八大山人“白眼向天”的滿腔憤懣。如今的青雲譜道院依稀往日的模樣,“八大山人紀念館”不僅得到修繕,舊址後面更僻一頗具規模的“八大山人美術館”,

有迥廊將新舊連接,忽然讓八大老人有了家的尋處。

江西南昌青雲譜的八大山人青銅像

1954年江西奉新縣奉先寺發現的《個山小像》是現存唯一的八大生前的畫像。

三十年前,我去南昌的青雲譜。因為仰慕八大山人,也因為他和青雲譜道院有一定聯繫,其實,我並不知道八大山人與道院的關係,然他們告訴我,青雲譜是八大的紀念館。我想,那是一定要去膜拜的。

去青雲譜那天下著雨,春雨淅淅瀝瀝,把樹葉和路邊的灌木洗得晶亮。春寒料峭,但卻仍有盎然之意。

青雲譜在一條老公路邊上,正在修築,必須攀過泥濘和小石子攪拌的路基,很難走,真像八大山人坎坷的人生。

青雲譜前的一泓清水,池塘後有黛瓦粉牆的徽派建築。

跨過泥路,眼前是一泓清水,池塘後黛瓦粉牆,有馬頭牆聳起,道院原是徽派建築。風乍起,

一池碎影,八大忽現水中,寧靜純潔,超凡脫俗。1644年甲申之變,國破家亡,從赫赫皇族淪為前朝遺民,逃亂亡命,削髮為僧,還俗自築陋室于洪州城郊,用一個“白眼向天”的藝術形象,塑造了一個滿腔憤怒、反清複明的鬥士。

《個山小像》中的朱耷(八大山人)肖像

中國美術館藏朱耷(八大山人)《鶴鹿鳧雁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朱耷(八大山人)《芭蕉竹石圖》

還是要走進他的藝術。牆上掛著幾張畫,

當然不是原作,印的也不好。不過從那幾隻游水而來的鴨子,可以看出形神兼備、言簡意賅的筆墨。還有那兩隻鵪鶉,佈局嚴謹,疏密得當,朝天的白眼直把繁華和失落,生命與夢幻描繪得意味十足……。畫不多,只是一會兒就鬼使神差走到了還正在整修的天井,花格窗外,三兩枝蕭疏的竹子,臨風搖曳。我一直在想,人格、筆墨和意境之間的關係。以至於到今天為止,我都不知道那天是怎麼回南昌城的。

時隔三十年又去南昌,得知八大山人紀念館修葺擴建一新。再去瞻望那是一定的。曾日月之幾何,青雲譜還在,江山依然複識。驚訝的是,僅三十年,它的周圍竟然蓋起了那麼多的亭台水榭,門樓廣場,一派文物再現。好在一泓清水依舊,水波粼粼,收藏著逝去的歲月。

江西南昌青雲譜八大山人美術館有關八大山人創作成就的展品

江西南昌青雲譜八大山人美術館有關八大山人創作成就的展品

江西南昌青雲譜八大山人美術館有關八大山人創作成就的展品

紀念館今非昔比,然青雲譜道院依稀往日的模樣。舊址後面辟一頗具規模的“八大山人美術館”,有迥廊將新舊連接,忽然讓八大老人有了家的尋找。

顯然,就這規劃和佈置設計,美術館有了專業的規格和指導。儘管有許多作品都是高仿的,也看出了編排八大作品的匠心。作品來源於上海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遼寧的,南京的等等。把八大山人的作品系統地展現了出來,同時,也把他的一生坎坷告訴了大家。你看那只孤傲的翻白眼的鳥禽,倔強地站在一塊頑石上,形象獨特,十分傳神;動態異化,個性顯突;神情自若,一片漠然。就筆墨而言,筆意于簡中張顯,墨濃而晶透,色淡而清雅;筆致勾勒凝重,濃淡交融盡水墨氤氳靈變。他筆下的荷花更具個人風格,幾近變成了繪畫的符號。畫面上一枝或者幾枝細長的菡萏,墨塊敷成大片荷葉,或許還有一些石頭,雜草點綴。這種線條,墨塊和環境的搭配,使之清新的畫面中透著一種傲氣,一種孤倔,柔美的筆意中蘊含了力量。八大的山水乾淨、簡潔、空靈,沒有世俗的煙火氣,表達了一種疏曠的寧靜。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山水與心境相連,更那堪,八大的殘山剩水寄託了遺民憤、亡國恨。一劃一點,娟秀婉約濕筆寫就;奇峭峻厚,平淡無奇淡墨溫潤。

八大山人紀念館舊址

往水池繞過去就是八大紀念館的舊址,看房子的成色,就知道已經修繕。然這等簡陋讓老人家安身,實有不公。室外一條小道通往八大山人的墓,時值清明的前七後八,正當祭掃時節,我跑到墓前,默默地鞠了三個躬。

返回時經過迥廊,桃花開得正盛,幽香飄溢。一群小朋友往展廳走來,一個個很有禮貌地叫我“爺爺”,驀然回首,微風掠過,吹皺春水,我仿佛看到八大從池塘浮出,看著他的紀念館、美術館,看著那群走過的孩子。

本文原題為“青雲譜前,那一泓清水”,作者系上海美術學院教授

時隔三十年又去南昌,得知八大山人紀念館修葺擴建一新。再去瞻望那是一定的。曾日月之幾何,青雲譜還在,江山依然複識。驚訝的是,僅三十年,它的周圍竟然蓋起了那麼多的亭台水榭,門樓廣場,一派文物再現。好在一泓清水依舊,水波粼粼,收藏著逝去的歲月。

江西南昌青雲譜八大山人美術館有關八大山人創作成就的展品

江西南昌青雲譜八大山人美術館有關八大山人創作成就的展品

江西南昌青雲譜八大山人美術館有關八大山人創作成就的展品

紀念館今非昔比,然青雲譜道院依稀往日的模樣。舊址後面辟一頗具規模的“八大山人美術館”,有迥廊將新舊連接,忽然讓八大老人有了家的尋找。

顯然,就這規劃和佈置設計,美術館有了專業的規格和指導。儘管有許多作品都是高仿的,也看出了編排八大作品的匠心。作品來源於上海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遼寧的,南京的等等。把八大山人的作品系統地展現了出來,同時,也把他的一生坎坷告訴了大家。你看那只孤傲的翻白眼的鳥禽,倔強地站在一塊頑石上,形象獨特,十分傳神;動態異化,個性顯突;神情自若,一片漠然。就筆墨而言,筆意于簡中張顯,墨濃而晶透,色淡而清雅;筆致勾勒凝重,濃淡交融盡水墨氤氳靈變。他筆下的荷花更具個人風格,幾近變成了繪畫的符號。畫面上一枝或者幾枝細長的菡萏,墨塊敷成大片荷葉,或許還有一些石頭,雜草點綴。這種線條,墨塊和環境的搭配,使之清新的畫面中透著一種傲氣,一種孤倔,柔美的筆意中蘊含了力量。八大的山水乾淨、簡潔、空靈,沒有世俗的煙火氣,表達了一種疏曠的寧靜。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山水與心境相連,更那堪,八大的殘山剩水寄託了遺民憤、亡國恨。一劃一點,娟秀婉約濕筆寫就;奇峭峻厚,平淡無奇淡墨溫潤。

八大山人紀念館舊址

往水池繞過去就是八大紀念館的舊址,看房子的成色,就知道已經修繕。然這等簡陋讓老人家安身,實有不公。室外一條小道通往八大山人的墓,時值清明的前七後八,正當祭掃時節,我跑到墓前,默默地鞠了三個躬。

返回時經過迥廊,桃花開得正盛,幽香飄溢。一群小朋友往展廳走來,一個個很有禮貌地叫我“爺爺”,驀然回首,微風掠過,吹皺春水,我仿佛看到八大從池塘浮出,看著他的紀念館、美術館,看著那群走過的孩子。

本文原題為“青雲譜前,那一泓清水”,作者系上海美術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