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禦工美器|傳承有緒官窯齊聚保利,還有安思遠舊藏!

北京保利2017年秋季拍賣會已經在今日舉槌!不知道各位愛好者有沒有趕往拍賣現場湊個熱鬧呢。小編趁熱打鐵,再來介紹下12月19日開拍的禦工美器專場的瓷器部分。不但包含了明清時期的各式瓷器,

還驚現了一件安思遠舊藏——清康熙 豆青釉雲紋馬蹄尊!估價親民只有20萬人民幣,喜歡的朋友不要錯過。以下是瓷器部分詳細資訊,一起來看吧。

Lot 5937 清雍正 加洋彩三多碗

直徑15cm

估價:400,000-600,000元

作品描述:“大清雍正年制”款

備註:英國著名收藏家喬治尤摩弗帕勒斯(George Eumorfopoulos)收藏

此小碗敞口,弧腹,圈足,器型雋秀規整。胎體細薄堅致,內壁施白釉,溫潤瑩美,外壁通施胭脂紫釉,厚潤勻淨,色若絳霞,美如寶石。另以洋彩料繪仙桃、石榴、佛手果實花卉,構成三多圖,圖中花枝招展,風姿綽約。底為青花雙方框“雍正禦制”四字款,正是雍正禦瓷琺瑯彩標準寫款。

雍正宮廷彩瓷一改此前雄麗蒼勁之風格,特別在吸納西洋技藝並融入自主風格之後,

彩料細膩柔和,氣息婉約清新,以致名品迭出,驚豔古今,煥發彩瓷魅力之新姿采,下啟乾隆之世華麗彩瓷之先聲。根據廖寶秀在《典雅富麗-臺北故宮藏瓷》(以下簡稱《藏瓷》)中研究:瓷胎洋彩與瓷胎畫琺瑯器絕大多數陳設並收藏于乾清宮和養心殿,其他宮殿除圓明園外極少陳設。雍正皇帝的品位極為高雅,自己亦偶爾作西洋裝扮出現于行樂圖之中,故雍正朝的琺瑯彩器一小部分亦延續了洋花的繪畫風格。
且雍正、乾隆皇帝在琺瑯彩器的製作上皆大量引入西洋元素,於是花卉、果實等相繼出現在琺瑯彩器的構圖紋飾中。同時《藏瓷》中亦有提到,雍正年間所制的色地瓷胎畫琺瑯用器,在清宮檔案中皆稱“磁胎畫琺瑯”。雍正皇帝喜愛紅地琺瑯彩器,院藏十七件雍正早期“色地畫琺瑯”皆為“紅地”,此為雍正個人品味,終雍正一朝,紅地琺瑯彩的製作持續不斷,
而乾隆朝除磁胎洋彩紅地錦上添花器外,基本上極少有磁胎紅地畫琺瑯器。

“禦制”款較之“年制”款者,更為稀少,亦彰顯與皇室更密切的關係。北京紫禁城禦作所繪瓷器,其“禦制”款通常為釉上藍料或紅料款,因從景德鎮禦窯廠預燒的白瓷胎器均已施透明釉。

至於以釉下青花書寫之“禦制”銘款、應為景德鎮燒制、由於署“年制”款但造形及紋飾完全一致的作例時有所見、有關其特徵和代表性、亦備受討論及探究。根據雍正色地琺瑯瓷傳世品看,該類瓷足內一般落青花“雍正禦制”年款,不同於後期的“大清雍正年制”青花六字楷書款及“雍正年制”藍料款琺瑯彩瓷。而青花款,必然要事先在景德鎮燒制前落款,即景德鎮製作這些瓷胎時,已經具備它的特殊性,後呈進造辦處,燒造琺瑯彩時,先挑選“好款式”的瓷胎燒造。耿寶昌先生在其著作《明清瓷器鑒定》一書中,頁249,亦提到了雍正瓷胎畫琺瑯者中“雍正年制”款識,用青花或藍料書寫,圍有方框,寫“雍正禦制”者甚少。

Lot 5940 清嘉慶 粉彩九桃盤(一對)

直徑19.5cm

估價:800,000-1,200,000元

作品描述:“大清嘉慶年制”款

備註:彼得凱姆(Peter Kemp)收藏,1980年代購於倫敦

撇口,弧壁,平底,圈足。粉彩裝飾,盤內、外壁繪桃蝠紋,一株桃樹枝繁葉茂,由盤外壁彎曲盤內,粉花綠葉,八枚嫣紅熟透的碩桃懸掛枝頭,五隻紅蝠展翅飛舞。外底礬紅書“大清嘉慶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為嘉慶官窯器物,成對保存,甚為稀見。

“過枝花”是瓷器紋飾的一種特殊構圖方式,這種內外壁或器身與器蓋的紋飾相連,渾然一體,似花枝越過牆頭,故稱為“過牆花”,裝飾技法別致新穎,有獨特藝術風格。許之衡《飲流齋說瓷》記過枝花畫法“成化開其先”,但傳世器未見成化時期的器物。目前傳世品以康熙朝鬥彩“御賜純一堂”款鳳竹紋碗為最早。清代雍正、乾隆時期較為流行,有過枝花卉、花果及龍紋等。道光、光緒時期有過枝葡萄、賴瓜紋常見。

粉彩瓷始創於清康熙朝,雍正、乾隆時期迅猛發展,嘉慶時期粉彩襲承乾隆禦窯精華之大成。畫面多為福壽吉慶紋飾。蝠桃圖為清代粉彩瓷器裝飾典型的吉祥圖案,雍正乾隆兩朝均有燒制,畫意內容相同,圖案寓有“蟠桃獻壽”之意,嘉慶粉彩過枝八桃紋盤十分罕見。此類福壽紋器應是萬壽節的用品。器胎薄體輕,紋樣疏密有致,敷彩新嫩,清新雋雅,紋飾繪製精工,畫意生動。

Lot 5935 清康熙 豆青釉雲紋馬蹄尊

高7.3cm;直徑8cm

估價:200,000-300,000元

備註:安思遠等藏家舊藏

此式水盂即為康熙禦窯文房雅具中最為典型者,其造型精巧,小口擴底,形似馬蹄,故稱為“馬蹄尊”。通體所施豆青釉清透滋潤,外壁以減地起陽紋技法剔刻縷縷祥雲,疏朗而飄逸,底款運筆遒勁,秀潤而不失鋒芒。關於水盂的用途,《藏盂小志》中寫道:“試叩問之,若無盂盛以水,豈能染墨濡筆,揮毫於縑素耶?” 言其是置於書案上的貯水器,用於貯硯水,可見水丞為文房一重要器具,故都製作精美,古樸雅致,體現文人雅士的審美情趣,而本品正合其用,置於案頭,頗可助文思泉湧。

此類形制水盂,可參考數處重要博物館及私人收藏,如北京故宮博物院,見《故宮珍藏康雍幹瓷器圖錄》,香港,1989年,頁147,圖版130;臺北故宮博物院亦藏有一件,錄於《故宮清瓷圖錄 — 康熙窯.雍正窯》,東京,1980年,圖版58;倫敦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也藏有一件水丞,刊載於 W.B. Honey,《Later Chinese Porcelain》,倫敦,1927年,圖版7a,由Gulland氏捐贈;第四例則藏于倫敦大英博物館,大衛德基金會收藏,著錄於 Margaret Medley,《Illustrated Catalogue of Ming and Qing Monochrome Wares in the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倫敦,1989年,圖版583。

亦可比較二件近類作例,先後由香港蘇富比售出,2006年4月15日,編號1607,及2000年5月2日,編號609;還有一例售于倫敦蘇富比1999年11月17日,編號722。此器之卷雲紋飾優美雅致,取材于雍正鬥彩瓷,可參考一對水盂,刊載于《徐氏藝術館》,香港,1991年,圖版112。

Lot 5944 民國 琺瑯彩題詩教子圖四方筆筒

高16cm

估價:400,000-600,000元

作品描述:“乾隆年制”款

備註:英國藏家收藏

筆筒為四方形,造型規整簡潔。四壁以粉彩描繪仕女教子圖。底部以料彩書“乾隆年制”寄託款識。色彩雅致,線條優美流暢,構圖新穎相得益彰,頗為精彩。翠葉或迎風搖曳,風姿綽約;或瓊樹臨風,亭亭玉立。風葉縱筆揮灑,隨意疏放,似散似連,疏密有致,敷以淡淡的淺綠,間以墨彩繪洞石假山,典雅俊秀,山石以筆尖或橫或斜地點出,似皴似苔,恰到好處地表現了江南山石之蒼潤渾厚。畫面之中,動靜相宜,讓觀者心曠神怡,讓器物更顯典雅清新。

人物刻繪生動活潑,既有古人之筆姿墨趣,更具自然之精神風貌;既給人以滿目生趣,更使人感受遠離塵囂的幽靜。筆筒一面見有墨彩詩句“枝生無限月,花滿自然秋”,出自唐代詩人李嶠的八月桂花時令《桂》:“未殖銀宮裡,寧移玉殿幽。 枝生無限月,花滿自然秋。 俠客條為馬,仙人葉作舟。 願君期道術,攀折可淹留”。

Lot 5933 明宣德 青花仕女高足碗

直徑15.5cm;高11cm

估價:150,000-200,000元

作品描述:“大明宣德年制”款

拍品敞口,弧壁漸收,高足。外壁青花通景繪仕女游院嬉春圖,只見嬌媚的仕女款款穿行于青松赤桂、鳥語花香的庭院之中,有的捧琴而行,有的婉婉而立,四周襯以遠山祥雲。青花發色青翠濃豔,為康熙禦窯仿永宣青花上乘之作。

宣德青花以蒼雅淋漓的韻致、大氣雄渾的氣魄著稱於世,為中國陶瓷史上一大高峰,向來為歷代收藏家所重,引得後世歷朝官窯爭相摹仿。有清一代,內府所藏宣德舊器無疑是景德鎮官窯汲取養料的沃土,清宮檔案也直接將採用宣德青花繪畫技法和紋樣的瓷器稱為“宣窯”,而歷數各朝所出,當屬康熙官窯的仿製最能得宣德禦窯風骨,對此以後陶瓷鑒賞家多有佳評,許之衡《飲流齋說瓷》記:“清初康熙青花亦足雄視一代。”陳瀏《陶雅》評論有:“雍幹兩朝之青花,蓋遠不及康窯。然則青花一類,康青雖不及明青之穠美者,亦可以獨步本朝矣。

此高足碗即為康熙禦窯對照內廷所藏明宣德青花庭院仕女圖碗所制,其原型可見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有一清康熙青花仕女遊園圖碗,造型、紋飾與拍品相類,可資比較。

參閱:

《明代宣德官窯青花特展圖錄》,臺北故宮博物院,1998年,頁343,圖144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裡紅(中)》,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年,頁75,圖65

青花銀燭紅妝庭院嬉春圖碗(圖錄號:1122)

備註:

1.英國古董商R.&G.Mcpherson Ltd.;

2.Roy Davids收藏,藏品第32號,購於2007.02.27

Lot 5934 明萬曆 青花龍紋大梅瓶

高63.8cm

估價:1,500,000-2,500,000元

作品描述:“大明萬曆年制”款

本品梅瓶小盤口,豐肩,深長腹,下腹斜收,隱圈足。通體施白釉,略泛青灰色,釉面光潔。梅瓶肩部及近足處上下以變形蓮瓣紋裝飾,瓶身主體繪龍紋,四爪龍騰空盤旋而上,張牙舞爪,躍於畫面之間,騰雲駕霧,口銜靈芝,亦有福壽之寓意。整體梅瓶器型修長,雋秀挺拔,青花色澤淡雅,肩部蓮瓣下方落“大明萬曆年制”單行楷書款識,為典型明萬曆時期大器落款制式。

宋元兩代期間,梅瓶為酒器,清朝則以之為花瓶,或作裝飾陳設。大明年間,梅瓶亦為祭器,置於帝后王孫、高官貴胄陵丘墓之中。定陵出土八例帶蓋梅瓶,斷代嘉靖至萬曆年間。萬曆年陵墓中放置嘉靖年器,表示梅瓶並非純為陪葬而制,而為皇室之珍藏。上述梅瓶,四件發現于萬曆帝墓室,兩件于其皇后墓室。其中三件飾纏枝花卉龍紋,瓶肩及近足處環飾蓮瓣,與本品極為相近,並落萬曆年款,著錄於《中國出土瓷器全集》,北京,2008年,卷1,圖版164-165。另一例載於《中國文物精華大全-陶瓷卷》,1993年,圖版789。上海博物館收藏兩例,圖版著錄於《上海博物館藏品研究大系:明代官窯瓷器》,陸明華,上海,2007年,圖版3-97及3-98 ;英國大維德基金會亦藏一例,現存于英國大英博物館,圖見《Illustrated Catalogue of Underglaze Blue and Copper Red Decorated Porcelains》,倫敦,1976年,圖版 669;尚有一例,現藏于英國大英博物館,Jessica Harrison-Hall,《 Ming Ceramics in the British Museum》,倫敦, 2001年, 圖版11:32;此外,尚可參考鳳紋梅瓶例作,飾祥鳳于雲海間,瓶肩及近足處環飾相近蓮瓣紋,尺寸較小,為56公分高,售于香港蘇富比,2005年5月2日,編號646。本品之梅瓶,其紋飾應以宣德年梅瓶為摹本而繪就,資料可見一青花四爪銜芝游龍紋梅瓶,尺寸甚大,出土自景德鎮禦窯宣德地層,曾展於《景德鎮珠山出土永樂宣德官窯瓷器展覽》,1989年,編號88。備註:倫敦蘇富比,2014.11.05,Lot28

即景德鎮製作這些瓷胎時,已經具備它的特殊性,後呈進造辦處,燒造琺瑯彩時,先挑選“好款式”的瓷胎燒造。耿寶昌先生在其著作《明清瓷器鑒定》一書中,頁249,亦提到了雍正瓷胎畫琺瑯者中“雍正年制”款識,用青花或藍料書寫,圍有方框,寫“雍正禦制”者甚少。

Lot 5940 清嘉慶 粉彩九桃盤(一對)

直徑19.5cm

估價:800,000-1,200,000元

作品描述:“大清嘉慶年制”款

備註:彼得凱姆(Peter Kemp)收藏,1980年代購於倫敦

撇口,弧壁,平底,圈足。粉彩裝飾,盤內、外壁繪桃蝠紋,一株桃樹枝繁葉茂,由盤外壁彎曲盤內,粉花綠葉,八枚嫣紅熟透的碩桃懸掛枝頭,五隻紅蝠展翅飛舞。外底礬紅書“大清嘉慶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為嘉慶官窯器物,成對保存,甚為稀見。

“過枝花”是瓷器紋飾的一種特殊構圖方式,這種內外壁或器身與器蓋的紋飾相連,渾然一體,似花枝越過牆頭,故稱為“過牆花”,裝飾技法別致新穎,有獨特藝術風格。許之衡《飲流齋說瓷》記過枝花畫法“成化開其先”,但傳世器未見成化時期的器物。目前傳世品以康熙朝鬥彩“御賜純一堂”款鳳竹紋碗為最早。清代雍正、乾隆時期較為流行,有過枝花卉、花果及龍紋等。道光、光緒時期有過枝葡萄、賴瓜紋常見。

粉彩瓷始創於清康熙朝,雍正、乾隆時期迅猛發展,嘉慶時期粉彩襲承乾隆禦窯精華之大成。畫面多為福壽吉慶紋飾。蝠桃圖為清代粉彩瓷器裝飾典型的吉祥圖案,雍正乾隆兩朝均有燒制,畫意內容相同,圖案寓有“蟠桃獻壽”之意,嘉慶粉彩過枝八桃紋盤十分罕見。此類福壽紋器應是萬壽節的用品。器胎薄體輕,紋樣疏密有致,敷彩新嫩,清新雋雅,紋飾繪製精工,畫意生動。

Lot 5935 清康熙 豆青釉雲紋馬蹄尊

高7.3cm;直徑8cm

估價:200,000-300,000元

備註:安思遠等藏家舊藏

此式水盂即為康熙禦窯文房雅具中最為典型者,其造型精巧,小口擴底,形似馬蹄,故稱為“馬蹄尊”。通體所施豆青釉清透滋潤,外壁以減地起陽紋技法剔刻縷縷祥雲,疏朗而飄逸,底款運筆遒勁,秀潤而不失鋒芒。關於水盂的用途,《藏盂小志》中寫道:“試叩問之,若無盂盛以水,豈能染墨濡筆,揮毫於縑素耶?” 言其是置於書案上的貯水器,用於貯硯水,可見水丞為文房一重要器具,故都製作精美,古樸雅致,體現文人雅士的審美情趣,而本品正合其用,置於案頭,頗可助文思泉湧。

此類形制水盂,可參考數處重要博物館及私人收藏,如北京故宮博物院,見《故宮珍藏康雍幹瓷器圖錄》,香港,1989年,頁147,圖版130;臺北故宮博物院亦藏有一件,錄於《故宮清瓷圖錄 — 康熙窯.雍正窯》,東京,1980年,圖版58;倫敦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也藏有一件水丞,刊載於 W.B. Honey,《Later Chinese Porcelain》,倫敦,1927年,圖版7a,由Gulland氏捐贈;第四例則藏于倫敦大英博物館,大衛德基金會收藏,著錄於 Margaret Medley,《Illustrated Catalogue of Ming and Qing Monochrome Wares in the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倫敦,1989年,圖版583。

亦可比較二件近類作例,先後由香港蘇富比售出,2006年4月15日,編號1607,及2000年5月2日,編號609;還有一例售于倫敦蘇富比1999年11月17日,編號722。此器之卷雲紋飾優美雅致,取材于雍正鬥彩瓷,可參考一對水盂,刊載于《徐氏藝術館》,香港,1991年,圖版112。

Lot 5944 民國 琺瑯彩題詩教子圖四方筆筒

高16cm

估價:400,000-600,000元

作品描述:“乾隆年制”款

備註:英國藏家收藏

筆筒為四方形,造型規整簡潔。四壁以粉彩描繪仕女教子圖。底部以料彩書“乾隆年制”寄託款識。色彩雅致,線條優美流暢,構圖新穎相得益彰,頗為精彩。翠葉或迎風搖曳,風姿綽約;或瓊樹臨風,亭亭玉立。風葉縱筆揮灑,隨意疏放,似散似連,疏密有致,敷以淡淡的淺綠,間以墨彩繪洞石假山,典雅俊秀,山石以筆尖或橫或斜地點出,似皴似苔,恰到好處地表現了江南山石之蒼潤渾厚。畫面之中,動靜相宜,讓觀者心曠神怡,讓器物更顯典雅清新。

人物刻繪生動活潑,既有古人之筆姿墨趣,更具自然之精神風貌;既給人以滿目生趣,更使人感受遠離塵囂的幽靜。筆筒一面見有墨彩詩句“枝生無限月,花滿自然秋”,出自唐代詩人李嶠的八月桂花時令《桂》:“未殖銀宮裡,寧移玉殿幽。 枝生無限月,花滿自然秋。 俠客條為馬,仙人葉作舟。 願君期道術,攀折可淹留”。

Lot 5933 明宣德 青花仕女高足碗

直徑15.5cm;高11cm

估價:150,000-200,000元

作品描述:“大明宣德年制”款

拍品敞口,弧壁漸收,高足。外壁青花通景繪仕女游院嬉春圖,只見嬌媚的仕女款款穿行于青松赤桂、鳥語花香的庭院之中,有的捧琴而行,有的婉婉而立,四周襯以遠山祥雲。青花發色青翠濃豔,為康熙禦窯仿永宣青花上乘之作。

宣德青花以蒼雅淋漓的韻致、大氣雄渾的氣魄著稱於世,為中國陶瓷史上一大高峰,向來為歷代收藏家所重,引得後世歷朝官窯爭相摹仿。有清一代,內府所藏宣德舊器無疑是景德鎮官窯汲取養料的沃土,清宮檔案也直接將採用宣德青花繪畫技法和紋樣的瓷器稱為“宣窯”,而歷數各朝所出,當屬康熙官窯的仿製最能得宣德禦窯風骨,對此以後陶瓷鑒賞家多有佳評,許之衡《飲流齋說瓷》記:“清初康熙青花亦足雄視一代。”陳瀏《陶雅》評論有:“雍幹兩朝之青花,蓋遠不及康窯。然則青花一類,康青雖不及明青之穠美者,亦可以獨步本朝矣。

此高足碗即為康熙禦窯對照內廷所藏明宣德青花庭院仕女圖碗所制,其原型可見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有一清康熙青花仕女遊園圖碗,造型、紋飾與拍品相類,可資比較。

參閱:

《明代宣德官窯青花特展圖錄》,臺北故宮博物院,1998年,頁343,圖144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裡紅(中)》,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年,頁75,圖65

青花銀燭紅妝庭院嬉春圖碗(圖錄號:1122)

備註:

1.英國古董商R.&G.Mcpherson Ltd.;

2.Roy Davids收藏,藏品第32號,購於2007.02.27

Lot 5934 明萬曆 青花龍紋大梅瓶

高63.8cm

估價:1,500,000-2,500,000元

作品描述:“大明萬曆年制”款

本品梅瓶小盤口,豐肩,深長腹,下腹斜收,隱圈足。通體施白釉,略泛青灰色,釉面光潔。梅瓶肩部及近足處上下以變形蓮瓣紋裝飾,瓶身主體繪龍紋,四爪龍騰空盤旋而上,張牙舞爪,躍於畫面之間,騰雲駕霧,口銜靈芝,亦有福壽之寓意。整體梅瓶器型修長,雋秀挺拔,青花色澤淡雅,肩部蓮瓣下方落“大明萬曆年制”單行楷書款識,為典型明萬曆時期大器落款制式。

宋元兩代期間,梅瓶為酒器,清朝則以之為花瓶,或作裝飾陳設。大明年間,梅瓶亦為祭器,置於帝后王孫、高官貴胄陵丘墓之中。定陵出土八例帶蓋梅瓶,斷代嘉靖至萬曆年間。萬曆年陵墓中放置嘉靖年器,表示梅瓶並非純為陪葬而制,而為皇室之珍藏。上述梅瓶,四件發現于萬曆帝墓室,兩件于其皇后墓室。其中三件飾纏枝花卉龍紋,瓶肩及近足處環飾蓮瓣,與本品極為相近,並落萬曆年款,著錄於《中國出土瓷器全集》,北京,2008年,卷1,圖版164-165。另一例載於《中國文物精華大全-陶瓷卷》,1993年,圖版789。上海博物館收藏兩例,圖版著錄於《上海博物館藏品研究大系:明代官窯瓷器》,陸明華,上海,2007年,圖版3-97及3-98 ;英國大維德基金會亦藏一例,現存于英國大英博物館,圖見《Illustrated Catalogue of Underglaze Blue and Copper Red Decorated Porcelains》,倫敦,1976年,圖版 669;尚有一例,現藏于英國大英博物館,Jessica Harrison-Hall,《 Ming Ceramics in the British Museum》,倫敦, 2001年, 圖版11:32;此外,尚可參考鳳紋梅瓶例作,飾祥鳳于雲海間,瓶肩及近足處環飾相近蓮瓣紋,尺寸較小,為56公分高,售于香港蘇富比,2005年5月2日,編號646。本品之梅瓶,其紋飾應以宣德年梅瓶為摹本而繪就,資料可見一青花四爪銜芝游龍紋梅瓶,尺寸甚大,出土自景德鎮禦窯宣德地層,曾展於《景德鎮珠山出土永樂宣德官窯瓷器展覽》,1989年,編號88。備註:倫敦蘇富比,2014.11.05,Lot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