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滴滴的產品經理體系如何建成?這是一份來自俞軍的純乾貨分享

這兩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日臻成熟,產品形態越來越少突破性的創新。在互聯網公司裡,市場、品牌和運營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但對一家真正成功甚至偉大的互聯網公司來說,

產品仍然是最重要的。

俞軍,中國互聯網最早的產品經理之一,前百度產品副總裁,人稱“貼吧之父”。一年多前,他加入了滴滴,擔任顧問。現在,他是滴滴的產品高級副總裁。

作為中國互聯網許多產品經理的偶像,俞軍的“產品方法論”一直為後輩推崇,

他的理念和思考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產品經理。而他對產品經理這個職業的理解和招聘要求,同樣有其獨特的價值所在。

今天筆者摘取了曾經俞軍接受採訪時的一段回答,希望可以與大家分享滴滴建立自己的產品經理體系的經驗。

滴滴怎麼建設產品經理體系?

俞軍:大概是三個方向。

1) 內部的培訓和成長。

大一點的公司內部往往都有從低階中階到高階的各種培訓,鼓勵他們自己去總結寫作方法論,跟外部交流,內部的各種案例複盤,這些例行常規的制度,逐漸建立起來。

2)我們的職級體系,比較有意思。

我們現在新人職級是 D5,但是一般一年以後沒被淘汰的話就是 D6。這個什麼意思呢?就是新人第一年反正不用比職級吧,

然後第二年也不用比。基本上要到第三、第四年,你就要挑戰一下看看能不能到 D7。所以前三年你就完全不用把心思花在,我是什麼職級,我要為職級做什麼,選什麼項目或者學什麼,不用想這些。

我覺得這樣的體系能把大量時間省下來。有些公司的經驗教訓是,太多人把太多心思花在如何升職上。那我們這麼設計就是說,你前三四年都不用想升職這個事。就算三四年以後你想這個,

你也不用按照職級標準一行一行地看,我要準備什麼,做什麼專案,要發展什麼能力,下次才能升職。

那個沒用的,雖然滴滴一行一行的規則也有,跟有些公司相似,但我們這邊的評審機制本質上是一個大眾評審團。比如說你要申請 D7,那就湊六七個 D8 過來評審,你講完以後他們也會有細項寫下來。

但是最後最關鍵的是讓評審團來評審:我覺得他是 D7 還是 D6,然後在 D7 的多少百分位。

比如,我聽了他的評審,我覺得他是 D7 的 20 分位,意思就是他在 D7 裡比百分之二十的人厲害,如果在 80 分位就是比 D7 的百分之八十的人厲害,還有的可能認為他只有 D6,但是在 D6 裡是比較好的,90 分位,60 分位。

然後把大家的評審結果綜合起來一看,他是 D 幾的多少分位。基本上我們產品委員會不怎麼干涉大眾評審團的結果,其實這個評級相當於大家的一個公投。

而且因為我們這個團隊還不太大,整個公司一共三百個 PM,所以互相的工作多少還有一點瞭解和交集,這樣你真的不用費什麼心思在評審升職,還是得平時工作做好,大家自然多半都能感受到。

所以我覺得我們這個職級體系,是幫大家省時間。大家只要做好工作就行,不用想太多。所謂的跟百度阿裡對標也不是完全對標,只是錢能對標,只是一開始大致按這個來的,但是後來因為也一年多了,根據各自情況也有一些變化。

3)產品理念,產品基因。

我希望幫助滴滴有三方面的價值。一是用戶價值理念。其實滴滴的價值觀裡面第一條就是創造用戶價值,它不能保證你成功,但是所有成功的大公司,這是一個基本的點,沒有這一點就算成功了也做不長。所以我覺得一個是用戶價值理念不斷強化。這不是我給滴滴帶來的,但是我希望這一點不斷加強。

第二可能特別一點,宣導產品經理的 ownership 的理念。你是這個產品的主人,你要把它當作自己的。從全域的角度看,什麼時候該做妥協,什麼時候該做權衡。而不是說我只代表用戶,只代表我這個業務,或者只代表我目前這個層級,這都是不對的。你就是這個業務的主人,你怎樣考慮站在長期發展和各方面的均衡。這個理念可能就不是每個公司都在推行的。

第三是崇尚人才的理念。我會不斷地跟那些核心骨幹的 PM 說,你未來兩三年主成就是取決於你手下的、你招進來的人的水準,是他們的成長速度,而不是取決於你自己多能幹。強調到現在,大家應該都能感覺到變化,會特別在意能否招一個 A 類人才,總想著什麼時候該多招一個A類人才。就是一種重視人才的理念。

除了領導者、核心的骨幹 PM,其他有些 PM 可能會想,厲害的人來會不會跟我競爭。那我一般會去說,我們每個人的產能,不光是取決於你自己的能力,更大範圍是受限於你周圍人的能力。如果你周圍人的能力強,你的個人產能就會增加,如果其他人都是 A 類,哪怕你自己是 B 類,你的個人產能也會很強。包括研發、運營,你這個公司其他人的能力高低,也會影響你。

實際上,A 類人才的比例逐漸提高的時候,你會發現產品文化、產品氛圍會很明顯地提升。如果你這個團隊裡只有一個 A 類,那氛圍可能會受其他人影響;但是變成三個A類的時候,你會發現不一樣。如果四個五個,其他人喜歡產品的熱情都會激發出來。

我並不是只想招 A 類,我覺得 B 類的進來,只要對產品有熱情,我也都是很喜歡的。你會發現他的產品成果,和那些 A 類潛力但是產品熱情低的,比起來是 B+的人,可能更好。有熱情和沒熱情,這一點很重要。其實無所謂 A 還是 B,只要有產品熱情,產品熱情是可以通過文化來激發的,激發了以後大家都會成長更快。基本上 D7 以上的 PM 我都會面試,只要幾句話就能知道,他是一個職業經理人,把這個當成一份普通工作還是真的喜歡產品。

整個公司一共三百個 PM,所以互相的工作多少還有一點瞭解和交集,這樣你真的不用費什麼心思在評審升職,還是得平時工作做好,大家自然多半都能感受到。

所以我覺得我們這個職級體系,是幫大家省時間。大家只要做好工作就行,不用想太多。所謂的跟百度阿裡對標也不是完全對標,只是錢能對標,只是一開始大致按這個來的,但是後來因為也一年多了,根據各自情況也有一些變化。

3)產品理念,產品基因。

我希望幫助滴滴有三方面的價值。一是用戶價值理念。其實滴滴的價值觀裡面第一條就是創造用戶價值,它不能保證你成功,但是所有成功的大公司,這是一個基本的點,沒有這一點就算成功了也做不長。所以我覺得一個是用戶價值理念不斷強化。這不是我給滴滴帶來的,但是我希望這一點不斷加強。

第二可能特別一點,宣導產品經理的 ownership 的理念。你是這個產品的主人,你要把它當作自己的。從全域的角度看,什麼時候該做妥協,什麼時候該做權衡。而不是說我只代表用戶,只代表我這個業務,或者只代表我目前這個層級,這都是不對的。你就是這個業務的主人,你怎樣考慮站在長期發展和各方面的均衡。這個理念可能就不是每個公司都在推行的。

第三是崇尚人才的理念。我會不斷地跟那些核心骨幹的 PM 說,你未來兩三年主成就是取決於你手下的、你招進來的人的水準,是他們的成長速度,而不是取決於你自己多能幹。強調到現在,大家應該都能感覺到變化,會特別在意能否招一個 A 類人才,總想著什麼時候該多招一個A類人才。就是一種重視人才的理念。

除了領導者、核心的骨幹 PM,其他有些 PM 可能會想,厲害的人來會不會跟我競爭。那我一般會去說,我們每個人的產能,不光是取決於你自己的能力,更大範圍是受限於你周圍人的能力。如果你周圍人的能力強,你的個人產能就會增加,如果其他人都是 A 類,哪怕你自己是 B 類,你的個人產能也會很強。包括研發、運營,你這個公司其他人的能力高低,也會影響你。

實際上,A 類人才的比例逐漸提高的時候,你會發現產品文化、產品氛圍會很明顯地提升。如果你這個團隊裡只有一個 A 類,那氛圍可能會受其他人影響;但是變成三個A類的時候,你會發現不一樣。如果四個五個,其他人喜歡產品的熱情都會激發出來。

我並不是只想招 A 類,我覺得 B 類的進來,只要對產品有熱情,我也都是很喜歡的。你會發現他的產品成果,和那些 A 類潛力但是產品熱情低的,比起來是 B+的人,可能更好。有熱情和沒熱情,這一點很重要。其實無所謂 A 還是 B,只要有產品熱情,產品熱情是可以通過文化來激發的,激發了以後大家都會成長更快。基本上 D7 以上的 PM 我都會面試,只要幾句話就能知道,他是一個職業經理人,把這個當成一份普通工作還是真的喜歡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