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互聯網人:你又準備跳槽了?

作者:郝瑩瑩 / 微信公眾號:qspyq2015

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1722篇原創首發文章

現在是年尾的12月,雖然還沒有步入傳統的跳槽季“金三銀四”,但估計想要跳槽的人群已經在孕育籌謀,只待年終獎拿好,就準備走人。

資料顯示,發展中國家相對而言,跳槽的頻度更高。領英(Linkdin)發佈的《2016中國人才趨勢報告》顯示,在中國,只有13%的職場人士從事本行業超過20年,而全球平均水準是17%,北美地區則是28%。中國95%的職場人士對新工作計畫感興趣,這一比例也明顯高於全球平均水準的90%。

與中國相似,俄羅斯、印度、巴西等國相對跳槽頻度均要高於世界平均水準。

跳槽是職業生涯的必然選擇。然而,在各個行業中,互聯網的跳槽率是最高的。據統計,在中國,商業服務、金融保險、互聯網是在職時間最短,跳槽頻次最高、員工流動性最大的行業。中國互聯網員工的平均在職時間31個月,美國為45個月(據2014《中國職場人士跳槽報告》)。而在互聯網工作的朋友,

基本上對互聯網跳槽的共識是,半年跳一個公司都是可以理解的。

為什麼互聯網行業的“跳槽”如此頻繁?這是互聯網人的個性麼?是他們對每一次跳槽就可以增長一次工資的想法使然麼?

最近,一個深圳某公司跳樓職工的帖子被廣泛轉發,帖子裡有一段話我很認同——“對於一個處在衰落期的行業,尤其是一個在快速爆發之後逐漸衰落的行業,只有一個詞可以形容在這個行業裡面的所有人:覆巢之下,

焉有完卵。”

這句話,對於互聯網的從業人員同樣適用。雖然不是衰落的行業,但綜合來看,互聯網本身的行業特點,互聯網公司的內部治理,以及個人選擇因素,共同觸發了互聯網人的頻繁流動。

從行業來看,互聯網與其他行業的最大不同,就是行業本身的快速更迭。一般互聯網產品的生命週期僅有6-12個月。網路遊戲一般生命週期更短,有人甚至戲稱,

沒等這款遊戲過審,可能已經都過了生命週期了。每天互聯網人都瞪大了眼睛,瞄準行業最熱門的產品,一旦發現,便開始迅速模仿、你追我趕。為什麼?因為一旦慢了,就可能連口粥都不剩了。就目前很熱的一款小遊戲“抓娃娃”,據統計,市面上已經有100多款類似產品了。短暫的專案週期,必然帶來快速的開發人員需求更迭,一個專案接近尾聲,有時也意味著一個項目團隊的解散。
隊伍散了,人心何在?

其次,從互聯網企業本身管理來看,對人員的粘合度仍然不足。這裡面還要分層來看,互聯網高層人員一般看中的是股權,然而客觀上目前對於如何進行股權激勵、如何規避股權激勵中的相關風險,仍然有許多資訊盲區。股權合同簽訂時雙方資訊不對稱,或者對法律條文不熟悉,使得高層權益得不到保障。高層離開,這不是很鮮見的事情。

中層和底層人員呢?流動性更高一些。如果對這點還有疑問,可以去看看達到200人以上規模的互聯網公司中,最忙碌的一定不是技術部門,而是人事部門。HR們幾乎每天加班加點。忙於什麼呢?辦理入職麼?不僅僅是,還辦理離職。

試問,在快速流動的人員中,互聯網公司的老闆們有幾人會看中那些離他們而去的人呢?套用一句話,“留下的人都有相同的幸福,而離開的人卻有各自不同的不幸”。而這些不幸,難道不恰恰是治理公司中的薄弱環節麼?僅僅依靠HR的簡單離職溝通,能夠反映公司治理中的問題麼?更何況這些HR們每天忙於入職離職,都要忙吐血了。

國際著名獵頭顧問克勞迪奧•費爾南德斯曾經說,其在哈佛接觸到的70-80%的中國企業都未建立有效的模型評估人才潛力,多數中國企業對此甚至毫無概念。它們亟待建立完善的潛力評估體系,以吸引、激勵、培養他們最優秀的人才。而在缺少內部人才培養體系的情況下,企業習慣通過提供更高的職位和薪水來吸引外部人才。這使得中國的職場人往往不夠耐心,頻繁跳槽換工作。

第三,是個人層面的原因。不開心、收入問題是個人離開的兩個重要因素。特別是面對大城市的生活壓力,離職基本上代表了工資的提高,那麼既然已無感情眷戀,為何不離開呢?

在當下互聯網產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企業拼命地從其他公司挖人,然而又使自己的人不斷流走,人事部門、社保部門忙於員工的出出進進,這不也是一種“沉沒成本”麼?

企業拼命要留住核心管理層,但股權激勵等方案的不健全、不熟悉、不願意,造成公司股權糾紛案件的持續上升。這裡面消耗的又何止是經濟上的損失呢?

公司融資擴張後,大規模的招有經驗的基層技術開發人員,但是不願意招聘新人,不願意從底層培養新人。大家都這麼做,怎麼辦?

拉勾網《2017互聯網人才流動報告》顯示,春節後互聯網人才的求職數量比節前增加6倍。節後的求職與招聘堪比職場的“春運”。經濟學講“浪費”的概念,就是資源沒有放在最有效利用的地方。職場的這場“春運”不也是人力資源的“浪費”麼?在正常的職業選擇基礎上,儘量使人才流動趨於理性範圍,這也是一種規避浪費吧。

如何改善呢?

從社會層面看,應當鼓勵更加長效的投資,鼓勵長效的投資回報。隨著行業週期的來臨、產業發展的成熟度以及相應的投資更加趨於穩健,從業人員的流動性也會趨於平緩。

從企業層面,應當形成更加溫情的企業文化。在引進人才的同時,是不是企業家們可以更加關注那些離開的人群,至少企業高層和老闆們應當擠出時間,瞭解他們辛辛苦苦招來的員工,為何要離他們而去。或許這並不能改變他的離職決定,但一定會在他的心裡留下溫情的種子。而這顆種子會伴隨著他,無論走到哪裡,那個曾經的公司都是溫暖的回憶,也都可能是又一次的故地回歸。

從個人層面,我說不出什麼。跳槽和離開其實很少是一種自由的選擇,往往是某種逼不得已。或者唯一的建議就是,如果因為一點點的小委屈、小矛盾、小吵鬧而離開一個可能給你更大發展空間的環境,離開一個賞識你並給你更多錘煉機會的職位,那還是得不償失的。因為,哪裡都不是一塵不染的淨土。

真的希望,入職離職的這場“互聯網人”職場“春運”能夠在行業的逐步理性、企業家們的溫情對待、互聯網人的冷靜抉擇中,成為一場歡樂有序的人才流動。

作者為80後,畢業于華東師範大學,博士學位,主要方向是區域經濟及相關經濟現象的解析。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中層和底層人員呢?流動性更高一些。如果對這點還有疑問,可以去看看達到200人以上規模的互聯網公司中,最忙碌的一定不是技術部門,而是人事部門。HR們幾乎每天加班加點。忙於什麼呢?辦理入職麼?不僅僅是,還辦理離職。

試問,在快速流動的人員中,互聯網公司的老闆們有幾人會看中那些離他們而去的人呢?套用一句話,“留下的人都有相同的幸福,而離開的人卻有各自不同的不幸”。而這些不幸,難道不恰恰是治理公司中的薄弱環節麼?僅僅依靠HR的簡單離職溝通,能夠反映公司治理中的問題麼?更何況這些HR們每天忙於入職離職,都要忙吐血了。

國際著名獵頭顧問克勞迪奧•費爾南德斯曾經說,其在哈佛接觸到的70-80%的中國企業都未建立有效的模型評估人才潛力,多數中國企業對此甚至毫無概念。它們亟待建立完善的潛力評估體系,以吸引、激勵、培養他們最優秀的人才。而在缺少內部人才培養體系的情況下,企業習慣通過提供更高的職位和薪水來吸引外部人才。這使得中國的職場人往往不夠耐心,頻繁跳槽換工作。

第三,是個人層面的原因。不開心、收入問題是個人離開的兩個重要因素。特別是面對大城市的生活壓力,離職基本上代表了工資的提高,那麼既然已無感情眷戀,為何不離開呢?

在當下互聯網產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企業拼命地從其他公司挖人,然而又使自己的人不斷流走,人事部門、社保部門忙於員工的出出進進,這不也是一種“沉沒成本”麼?

企業拼命要留住核心管理層,但股權激勵等方案的不健全、不熟悉、不願意,造成公司股權糾紛案件的持續上升。這裡面消耗的又何止是經濟上的損失呢?

公司融資擴張後,大規模的招有經驗的基層技術開發人員,但是不願意招聘新人,不願意從底層培養新人。大家都這麼做,怎麼辦?

拉勾網《2017互聯網人才流動報告》顯示,春節後互聯網人才的求職數量比節前增加6倍。節後的求職與招聘堪比職場的“春運”。經濟學講“浪費”的概念,就是資源沒有放在最有效利用的地方。職場的這場“春運”不也是人力資源的“浪費”麼?在正常的職業選擇基礎上,儘量使人才流動趨於理性範圍,這也是一種規避浪費吧。

如何改善呢?

從社會層面看,應當鼓勵更加長效的投資,鼓勵長效的投資回報。隨著行業週期的來臨、產業發展的成熟度以及相應的投資更加趨於穩健,從業人員的流動性也會趨於平緩。

從企業層面,應當形成更加溫情的企業文化。在引進人才的同時,是不是企業家們可以更加關注那些離開的人群,至少企業高層和老闆們應當擠出時間,瞭解他們辛辛苦苦招來的員工,為何要離他們而去。或許這並不能改變他的離職決定,但一定會在他的心裡留下溫情的種子。而這顆種子會伴隨著他,無論走到哪裡,那個曾經的公司都是溫暖的回憶,也都可能是又一次的故地回歸。

從個人層面,我說不出什麼。跳槽和離開其實很少是一種自由的選擇,往往是某種逼不得已。或者唯一的建議就是,如果因為一點點的小委屈、小矛盾、小吵鬧而離開一個可能給你更大發展空間的環境,離開一個賞識你並給你更多錘煉機會的職位,那還是得不償失的。因為,哪裡都不是一塵不染的淨土。

真的希望,入職離職的這場“互聯網人”職場“春運”能夠在行業的逐步理性、企業家們的溫情對待、互聯網人的冷靜抉擇中,成為一場歡樂有序的人才流動。

作者為80後,畢業于華東師範大學,博士學位,主要方向是區域經濟及相關經濟現象的解析。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