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人生最憶是芳華:何小萍那個年代哼過的過年民謠,你還記得幾首?

最近,電影《芳華》熱播。影片根據嚴歌苓同名小說改編,

講述了上世紀七十到八十年代充滿理想和激情的軍隊文工團,一群正值芳華的青春少年,經歷著成長中的愛情萌發與充斥變數的人生命運。屈指算來,影片中的女主角何小萍到現在,至少也應該是五十多歲的中老年人了。真是人生易老,最憶是芳華!

上世紀七十到八十年代,物質生活遠沒有現在這樣豐盈,甚至可稱得上是貧乏,但過年尤其是農村過年時,我們卻感到特別的熱鬧、快樂,不少人都是在哼著民謠中過完了一個又一個充滿期待和希望的春節。只是,何小萍那個年代的人曾經哼過的耳熟能詳的過年民謠,不知還有幾人記得幾首?

時至今日,漸行漸遠的年俗,日益式微的傳統,帶走了關於年的種種感受,讓年味愈來愈淡。

我國地域寬廣,民族眾多,東西南北中,過年風俗不一。不少豐富多彩的過年民俗,在民謠中都有體現。

比如老北京,從臘八開始就有了年的徵兆,有一首民謠曰:“老婆老婆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不過,絕大多數地方,真正意義上的過年,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

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

說到過年,東北人特別注重在過年的時候討個吉利。“姑娘要花,男孩要炮,老頭要個新煙袋,老太婆要副裹腳套。初一初二磕頭兒,初三初四耍球兒,初五初六跳猴兒。”

這首民謠中,“討”字貫穿始終。而河南人也有著相同的愛好:“年來到,年來到,閨女要花兒要炮,老婆要個煊(xuan)棉襖,老頭要個新氊帽。”

過年民謠中,反映小年到大年三十之間的民俗眾多。如山西的:“二十三,灶王老爺上了天;二十四,刷下對子寫大字;二十五,家家戶戶糊窗戶;二十六,上街去割過年肉;二十七,全家老小都洗腳;二十八,糕兒饃饃兩笸籮;二十九,提上壺壺灌燒酒;年三十,供上祖宗擺上肉。”

河南的:“二十三,祭灶關;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殺只鴨;二十九,蒸饅頭;三十兒貼門旗兒(春聯);大年初一,撅屁股作揖。”

還有陝西的:“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蒸棗花;二十九,去打酒;大年三十兒捏餃兒,初一撅著屁股亂作揖兒!”

湖北的:“二十三,打土塵;二十四,送灶神;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辦魚肉;二十七,洗金漆(洗澡);二十八,刜雞鴨;二十九,家家有;三十夜(方言讀yā),鐤罐咵。”

這些民謠,唱起來朗朗上口。

湖南人的過年民謠也蠻有韻味。如長沙的:“辭了灶,年來到,妹子要花,伢子要炮,婆婆要新衣,爹爹要新帽”。

邵陽的:“二十一,做準備;二十二,掃庭院(大掃除);二十三,祭灶神;二十四,殺年豬;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貼對聯;二十七,殺線(閹)雞;二十八,打糍粑;二十九,樣樣有;三十尼(方言),燉爛煮爛呷(qia) 。

衡陽、永州的:“二十一,打主意;二十二,上街街;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過小年;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砍豬肉(或殺肥豬);二十七,殺閹雞;二十八,打糍粑;二十九,樣樣有;三十夜,團圓酒。”

過年時,小孩子最是無憂無慮的了:“二十三,祭罷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過五,六天,大年就來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點點兩聲炮。五子登科乒乓響,起火升得比天高。”

過了三十,就要拜年了,這會兒的童謠就會唱道:“大年初一就是好,老老少少起得早。穿新衣,戴新帽,烘年火,放鞭炮。烤罷年火往家跑,拜罷年來興致高。一拜爺爺福壽高,二拜奶奶永不老,三拜爹爹身體好。全家老少都拜了,歡歡喜喜吃年糕。”孩子們一邊給大人拜年,一邊討要紅包。

在又一個春節來臨之際,重新尋找一下過往的記憶,回味一下兒時聽過的過年民謠,從民謠中感受那份濃濃的年味,感受傳統文化和過年風俗的魅力,其樂融融。

這些年來,電視和網路的普及,央視春晚的滲入,生活節奏的加快,生活品質的提高,讓許多人感到年味已淡,催生了一種念舊情結。

人們期盼,中國人的春節,不僅僅是一個萬家團聚、開心的節日,更是一個文化含金量高的節日。這樣的傳統節日,不能也不應該缺失過年民謠的點綴。

作者簡介:高福生,網名高山有好水,現居衡陽。知名時評作者,資深驢友,戶外攝影、美食品賞達人,多家媒體特約撰稿人和簽約攝影師。

這首民謠中,“討”字貫穿始終。而河南人也有著相同的愛好:“年來到,年來到,閨女要花兒要炮,老婆要個煊(xuan)棉襖,老頭要個新氊帽。”

過年民謠中,反映小年到大年三十之間的民俗眾多。如山西的:“二十三,灶王老爺上了天;二十四,刷下對子寫大字;二十五,家家戶戶糊窗戶;二十六,上街去割過年肉;二十七,全家老小都洗腳;二十八,糕兒饃饃兩笸籮;二十九,提上壺壺灌燒酒;年三十,供上祖宗擺上肉。”

河南的:“二十三,祭灶關;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殺只鴨;二十九,蒸饅頭;三十兒貼門旗兒(春聯);大年初一,撅屁股作揖。”

還有陝西的:“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蒸棗花;二十九,去打酒;大年三十兒捏餃兒,初一撅著屁股亂作揖兒!”

湖北的:“二十三,打土塵;二十四,送灶神;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辦魚肉;二十七,洗金漆(洗澡);二十八,刜雞鴨;二十九,家家有;三十夜(方言讀yā),鐤罐咵。”

這些民謠,唱起來朗朗上口。

湖南人的過年民謠也蠻有韻味。如長沙的:“辭了灶,年來到,妹子要花,伢子要炮,婆婆要新衣,爹爹要新帽”。

邵陽的:“二十一,做準備;二十二,掃庭院(大掃除);二十三,祭灶神;二十四,殺年豬;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貼對聯;二十七,殺線(閹)雞;二十八,打糍粑;二十九,樣樣有;三十尼(方言),燉爛煮爛呷(qia) 。

衡陽、永州的:“二十一,打主意;二十二,上街街;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過小年;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砍豬肉(或殺肥豬);二十七,殺閹雞;二十八,打糍粑;二十九,樣樣有;三十夜,團圓酒。”

過年時,小孩子最是無憂無慮的了:“二十三,祭罷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過五,六天,大年就來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點點兩聲炮。五子登科乒乓響,起火升得比天高。”

過了三十,就要拜年了,這會兒的童謠就會唱道:“大年初一就是好,老老少少起得早。穿新衣,戴新帽,烘年火,放鞭炮。烤罷年火往家跑,拜罷年來興致高。一拜爺爺福壽高,二拜奶奶永不老,三拜爹爹身體好。全家老少都拜了,歡歡喜喜吃年糕。”孩子們一邊給大人拜年,一邊討要紅包。

在又一個春節來臨之際,重新尋找一下過往的記憶,回味一下兒時聽過的過年民謠,從民謠中感受那份濃濃的年味,感受傳統文化和過年風俗的魅力,其樂融融。

這些年來,電視和網路的普及,央視春晚的滲入,生活節奏的加快,生活品質的提高,讓許多人感到年味已淡,催生了一種念舊情結。

人們期盼,中國人的春節,不僅僅是一個萬家團聚、開心的節日,更是一個文化含金量高的節日。這樣的傳統節日,不能也不應該缺失過年民謠的點綴。

作者簡介:高福生,網名高山有好水,現居衡陽。知名時評作者,資深驢友,戶外攝影、美食品賞達人,多家媒體特約撰稿人和簽約攝影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