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當你發現《三國演義》是悲劇,很不幸,你終於看懂了三國

《三國演義》作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可以說是流傳最廣、知名度最高的小說。

年輕時看三國,最著迷的是書中的武將謀臣,總幻想自己是其中的某位。忠義的化身關二爺,智慧無雙的諸葛丞相,

甚至一代梟雄曹操。

然而,時隔幾年再看三國,卻發現整個三國都是一齣悲劇。

桃園三結義

從大格局來說,魏蜀吳各自的奠基人都出身微末,曹操出身于宦官世家,為士族所不齒,孫堅是江東寒族,劉備更是以賣草鞋為生。這三個人白手起家,

憑藉自己的本事,在門閥鬥爭中完成逆襲,成為一方霸主。然而最終沒有一人能平定亂世,卻給另一門閥——司馬家族做了嫁衣。

然而,表面上司馬懿成為最大的贏家,但其為人終究為後世所不齒,在此後評書、戲劇中都以奸臣的角色出現。而在司馬炎稱帝不到三十年,其後代自相殘殺,即史上惡名昭彰的八王之亂,導致五胡亂華,司馬家的後代終於慘遭滅門。

曹操

演義刻畫的角色,個個都有濃厚的悲劇色彩。

曹操年少時的理想便是匡扶漢室,為朝廷掃平叛亂,死後墓碑上刻著“漢征西將軍曹侯之墓”。年輕時出任洛陽北都尉,他不畏權貴,嚴懲腐敗。討伐董卓時,各路諸侯各懷鬼胎擁兵自重,唯有他率先出擊,最後慘敗。

也許從這一刻開始,

他知道終究不能與這些人為伍。從此決定用自己的方式,平定亂世,而他確實也做到了。正如他所說;“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然而,在最自得意滿的時刻,周瑜的一把火,燒掉了他一統天下的夢。

曹操終其一生,始終未篡漢稱帝,也許在他心中,心中都藏著年少時的理想。然而,他也知道,在後世的評價中,他是權臣,是梟雄,但不可能是忠臣了。

關羽

也許曹操的理想,在另一個人身上完美實現了,他就是漢壽亭侯——關羽。

許多人說三國演義神化了關羽,但即便是被神化的關二爺,其結局也逃不出悲劇二字。

想當年,關羽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醜、過五關斬六將,氣概冠絕全書。圍攻襄樊一戰,水淹七軍何其威風,

斬龐德擒於禁,威震華夏。

然而就在他人生最輝煌的時刻,東吳偷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從威震華夏,到身首異處,時間過了不到兩個月。

諸葛亮

同樣被神化的諸葛亮,受劉備托孤之人,此後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在蜀國和魏國懸殊的國力差距中,仍一心逆天改命,未放棄克復中原的理想。

然而,六次北伐,最終也耗盡了諸葛亮一生的精力。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每每讀到諸葛亮星落五丈原,都不禁濕了眼眶。在其臨終之際,是否會想起離開茅廬是對諸葛均的囑託:“汝可躬耕於此,勿得荒蕪田畝。待我功成之日,即當歸隱。”

本以為數年之內,便能助劉皇叔平定亂世,再回到茅廬之中讀書耕田,卻不曾想恍惚之間數十年光陰倏忽而逝。

劉關張三兄弟

此外,荀彧竭盡所能輔佐曹操,卻發現並非同道之人,最後一杯毒酒殉了漢室。劉備一生顛沛流離,晚年取得益州方形成鼎足之勢,為替關羽報仇,傾全國之力伐吳,最終慘敗于年輕書生之手。

細讀全書,無人不悲。正如那句話,唯有悲劇才是永恆,這也是《三國演義》流傳數百來,一直能打動我們的地方。

喜歡請點贊關注,歡迎留言討論。

在蜀國和魏國懸殊的國力差距中,仍一心逆天改命,未放棄克復中原的理想。

然而,六次北伐,最終也耗盡了諸葛亮一生的精力。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每每讀到諸葛亮星落五丈原,都不禁濕了眼眶。在其臨終之際,是否會想起離開茅廬是對諸葛均的囑託:“汝可躬耕於此,勿得荒蕪田畝。待我功成之日,即當歸隱。”

本以為數年之內,便能助劉皇叔平定亂世,再回到茅廬之中讀書耕田,卻不曾想恍惚之間數十年光陰倏忽而逝。

劉關張三兄弟

此外,荀彧竭盡所能輔佐曹操,卻發現並非同道之人,最後一杯毒酒殉了漢室。劉備一生顛沛流離,晚年取得益州方形成鼎足之勢,為替關羽報仇,傾全國之力伐吳,最終慘敗于年輕書生之手。

細讀全書,無人不悲。正如那句話,唯有悲劇才是永恆,這也是《三國演義》流傳數百來,一直能打動我們的地方。

喜歡請點贊關注,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