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漫遊海河|沿岸歷史——租界

天津租界,是1860年至1945年期間,英國、法國、美國、德國、義大利、俄國、日本、奧匈帝國和比利時等國通過簽訂不平等條約和協定在中國天津老城東南部區域相繼設立的擁有行政自治權和治外法權的租借地。

1860年,英國首先在天津設立租界,最高峰時有9個國家在天津設立租界。同時,天津也是中國最早收回租界的城市之一。

天津意租界始設於1902年。八國聯軍侵華期間,義大利軍隊乘機佔領了海河左岸(東北岸)、俄軍佔領區以西的地段,並宣佈為意租界。界址為:東北自意中交界路(今興隆街)沿京山鐵路至俄租界,南沿波格拉尼路(今五經路)與俄租界毗鄰,西南臨海河,

西北沿意奧交界路(今北安道)至興隆街,占地近八百畝。天津意租界是近代中國唯一的義大利租界,現為意式風情區景區。梁啟超(飲冰室)、曹禺、李叔同等近代名人故居就坐落於意租界,現代多部影視劇為追求最真實的歷史背景也來此取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天津意租界由中國政府收回。

天津奧租界始設於1902年。八國聯軍侵華期間,奧匈帝國軍隊乘機佔領了與天津城廂隔河相望的海河左岸(東岸)地區,遂據為租界。界址為:東臨京山鐵路,南臨意奧交界路(今北安道),西臨海河,北至金鐘河(今獅子林大街),占地一千餘畝。奧租界在當時位於海河最北端,舊城與天津東站之間,是袁氏宅邸和馮國璋住宅所在地。1917年,中國政府對德奧兩國宣戰當天,

天津奧租界被改為天津第二特別行政區;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的1919年,天津奧租界由中國政府收回。

天津比租界始設於1902年。八國聯軍侵華期間,比利時並未出兵,但也乘機在俄軍佔領區以南的海河左岸(東岸)強劃了比租界。

界址為:東穿大直沽村,南迄小孫莊,西臨海河,北臨科斯特羅馬路(今十五經路)與俄租界毗鄰,占地七百餘畝;此外,自大直沽村西至京山鐵路,比利時還劃定預備租界一塊。天津比租界自劃定後,並未進行開發,在天津租界中屬於既不發達的一類。後經中、比雙方談判,中國政府於1931年將天津比租界收回,改為天津特別行政區第四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