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二戰美國一款發動機生產了17萬台,普惠是怎麼做到的?

【提要】七十多年過去了,美國在二戰時期的工業產能與效率之謎,多少人至今仍未讀懂。

普惠公司的R-1830“對黃蜂”(Pratt & Whitney R-1830 Twin Wasp)是二戰時期美軍使用最多的飛機發動機。總計生產了173618台,產量占普惠在二戰時期總產量的47.7%,裝備“對黃蜂”的美軍及盟國飛機打遍了歐洲和太平洋兩個戰場,它也是全世界產量最大的活塞式飛機發動機。

R-1830“對黃蜂”首次運行於1932年。14氣缸,排量1830立方英寸(30升),共有三十多個子型號,功率從800馬力(597 kW)到1350 馬力 (1007 kW)。

主要裝備機型:

B-24“解放者”重型轟炸機。發動機數:4台。它是美國在二戰期間產量最大的軍用飛機,生產了19256架;

C-47“空中列車”運輸機。發動機數:2台。美國及盟國使用最多的運輸機,產量為10174架;

F4F“野貓”戰鬥機。發動機數:1台。美國海軍及陸戰隊在太平洋戰爭中的主力之一,產量為7885架;

PBY“卡特琳娜”水上飛機。

發動機數:2台。該機是歷史上產量最大,用途最廣的水上飛機,共生產了3305架;

PB4Y-2“私掠船”反潛機。發動機數:4台。產量:739架。

此外,R-1830“對黃蜂”還裝備了DC-3、PB2Y“柯洛納多”等十幾種機型。只是這些機型都是雙發或單發,產量也都在1000架以下。

如此之大的產量是怎麼實現的?

1940年7月,

羅斯福總統訪問普惠公司,他前座那位就是普惠公司創始人、“馬力先生”弗雷德里克·倫齊勒。羅斯福在這裡向美國工業界發出號召:要在2-3年內達到年產5萬架飛機的目標。要知道1939年美國的飛機產量僅為2141架。

尋找影子工廠代工:

儘管普惠公司的規模從1940年的3千人迅速擴大到1944年的4萬人,但面對如此之大的需求量,僅靠普惠公司一家是無法完成的。必須依靠大工業生產的鼻祖:通用、福特、克萊斯勒、GE等大企業,

它們在大規模、標準化生產方面擁有無以倫比的經驗和優勢。

福特汽車公司在幫助“綜合-伏爾提”公司生產了8000多架B-24“解放者”的同時,也幫助普惠公司生產了超過5萬台R-1830“對黃蜂”和R-2800“雙黃蜂”;通用汽車雪佛蘭和別克分部生產的R-1830“對黃蜂”也超過了5萬台;大陸汽車公司則幫助生產“黃蜂”和“小黃蜂”。

也就是說:汽車企業幫普惠生產的發動機,超過其總產量363619台的50%。

通用汽車雪佛蘭分部的宣傳海報:攜帶10噸貨物飛越大洋。

通用汽車別克分部的宣傳海報:解放者的戰歌。

標準化生產的結果:

首先,它們的品質是否一樣?二戰期間會有一部分飛行員參觀普惠公司,這屬戰爭動員的一部分。大衛·伯頓上尉在普惠公司講述他B-24機組的經歷:一次被地面防空炮火擊中了一台發動機,返航時另一台發動機也受損停車。

伯頓上尉說:“我們設法讓只有兩台發動機的飛機返航,每當我把油門推到最大功率時,發動機總是立即有反應;我在轟鳴的機艙裡大聲喊叫:如果哪個傢伙想跳傘,現在正是時候!但我得到的一致回答是:不!我們要與這架飛機共生死。我們用了兩個小時飛回了基地,地勤簡直不能相信我們只有兩台發動機還能回來!停車時發動機因溫度過高一部分開始融化。那天晚上我們舉杯暢飲,為這次任務,為普惠公司和製造發動機的先生和女士們乾杯!”

美軍也曾迷信原裝貨:鮑勃·羅塞迪在太平洋戰場上是PB4Y-2“私掠船”反潛機上的一名機槍手,他說由於對普惠發動機過於迷信,機組在更換發動機時,總希望在包裝箱上找“普惠”的原裝標誌而不是由汽車公司生產的,“但事後證明它們的品質完全一樣”。

戰後他有幸到了普惠公司工作,並擔任高級副總裁,在IAE(國際航空發動機公司,普惠的參股企業)成立時,鮑勃·羅塞迪擔任了首任總裁。

在軍品生產中誕生了全球品質認證體系:

也正是在全美工業界的軍品生產中,在通用、福特、克萊斯勒、GE等大企業的帶動下,誕生了後來通行全球的ISO品質認證體系。它不僅僅是生產和流程的標準化,更是產品和服務品質的標準化。

這都是表像。通常會有人說:這一切是由於美國工業基礎好。這不是原因反而是結果,是有了其他原因才有了“工業基礎好”這個結果;也不是因為“發展時間長”--它也是結果,是有了另外的原因,才讓“長期發展”成為可能。否則:蘇聯發展工業的時間不比韓國長?

反觀蘇式軍工企業那種大轟大嗡式的發展模式,其實和真正的工業化生產一毛錢關係都沒有,它徒有表面上的轟轟烈烈卻沒有工業化生產的內核,更沒有讓這個內核賴以生存的底層機制,結果無一不是畫虎不成反類犬,正如大家都看到的那樣。

通用汽車別克分部的宣傳海報:解放者的戰歌。

標準化生產的結果:

首先,它們的品質是否一樣?二戰期間會有一部分飛行員參觀普惠公司,這屬戰爭動員的一部分。大衛·伯頓上尉在普惠公司講述他B-24機組的經歷:一次被地面防空炮火擊中了一台發動機,返航時另一台發動機也受損停車。

伯頓上尉說:“我們設法讓只有兩台發動機的飛機返航,每當我把油門推到最大功率時,發動機總是立即有反應;我在轟鳴的機艙裡大聲喊叫:如果哪個傢伙想跳傘,現在正是時候!但我得到的一致回答是:不!我們要與這架飛機共生死。我們用了兩個小時飛回了基地,地勤簡直不能相信我們只有兩台發動機還能回來!停車時發動機因溫度過高一部分開始融化。那天晚上我們舉杯暢飲,為這次任務,為普惠公司和製造發動機的先生和女士們乾杯!”

美軍也曾迷信原裝貨:鮑勃·羅塞迪在太平洋戰場上是PB4Y-2“私掠船”反潛機上的一名機槍手,他說由於對普惠發動機過於迷信,機組在更換發動機時,總希望在包裝箱上找“普惠”的原裝標誌而不是由汽車公司生產的,“但事後證明它們的品質完全一樣”。

戰後他有幸到了普惠公司工作,並擔任高級副總裁,在IAE(國際航空發動機公司,普惠的參股企業)成立時,鮑勃·羅塞迪擔任了首任總裁。

在軍品生產中誕生了全球品質認證體系:

也正是在全美工業界的軍品生產中,在通用、福特、克萊斯勒、GE等大企業的帶動下,誕生了後來通行全球的ISO品質認證體系。它不僅僅是生產和流程的標準化,更是產品和服務品質的標準化。

這都是表像。通常會有人說:這一切是由於美國工業基礎好。這不是原因反而是結果,是有了其他原因才有了“工業基礎好”這個結果;也不是因為“發展時間長”--它也是結果,是有了另外的原因,才讓“長期發展”成為可能。否則:蘇聯發展工業的時間不比韓國長?

反觀蘇式軍工企業那種大轟大嗡式的發展模式,其實和真正的工業化生產一毛錢關係都沒有,它徒有表面上的轟轟烈烈卻沒有工業化生產的內核,更沒有讓這個內核賴以生存的底層機制,結果無一不是畫虎不成反類犬,正如大家都看到的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