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王昌齡《從軍行》其一,雄渾磅礴、瑰麗壯美,充分顯示出盛唐氣象

盛唐時期,國力強盛,君主銳意進取、衛邊拓土,人們渴望在這個時代嶄露頭角、有所作為。武將把一腔熱血灑向沙場建功立業,詩人則為偉大的時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壯的豪情、譜寫了一曲曲雄渾磅礴、瑰麗壯美的詩篇。

《從軍行七首》就是盛唐詩人王昌齡採用樂府舊題寫的此類邊塞詩。

《從軍行七首》其一

唐代:王昌齡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上海風秋。(獨上 一作:獨坐)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烽火城西,點明這段情境發生的背景和地點。烽火表示戰事正在進行,詩中所有的情感都源於戰爭中人們的離別和彼此的牽念。烽火是現實的背景,更是人心複雜情緒的來由。古來向有登樓思鄉的傳統,詩中人不僅在樓上,更正百尺樓上。樓越高,人越顯得渺小,越襯出在命運面前的無能為力,

面對離別的無所作為;樓越大,人之悽楚無助之感越重;樓越高,視野越開闊,人心越渴望遠眺到家鄉,而無論樓有多高,家鄉總是在雲端之外,渴望越甚則失望之情越深。登樓一望已是百般惆悵,何況是秋日黃昏。如此兩句,已把征人的難堪之情推到極處。

第三句出一“更”字,是已如此不堪,更還有羌笛之際響起。羌笛之聲本身就淒涼,何況吹的是一首離別之曲《關山月》。征人之人立即隨著笛聲神思搖盪。在這個秋日的塞外黃昏,征人在高樓之上醞釀了很久的情緒終於在笛聲中噴湧而出,隨著笛聲盤旋不盡,越飄越遠,直到萬里之外,用那無形之物勾連起一段異地同悲之情。金閨對閨中的美好稱呼。

不說自己情苦,只說遠方之人無奈。家中妻子的愁悶,遠隔萬里,如何消得?一聲愁歎,將征人在這個黃昏的無限惆然之情呼之欲出。

這首詩寫邊塞將士對家中的思念,通過時間,季節,地點等層層推進,把這種感情逼到百般迴旋,無以言表之際,忽然借著笛聲,

借萬里愁人之心,把自己一片深情表達出來,讀來令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