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對全球形成虹吸效應:大批外國專家來華為中國效力

在今年的北京航展上,中國的天驕航空與烏克蘭“航發巨頭”馬達西奇再次同台亮。天驕航空與馬達西奇已在中國重慶建設航空動力產業基地,未來將具備渦軸、渦槳、渦扇等多系列、多型號先進航空發動機的研發、批產和維修保障能力。

馬達西奇擁有多款中國急需的發動機型號,其中最為誘人的,莫過於D-18T發動機。D-18T發動機安裝于安-124和安-225超大型運輸機上,單台推力高達23400千克。烏克蘭國內航空工業的不景氣現狀,該公司曾表示為生存考慮,

可能把D-18T發動機設計專利賣給中國。中國以後如果想建設真正的戰略空軍,類似安-124的那種400噸級的巨型運輸機還是有必要的。中國目前缺乏大推力發動機,而烏克蘭的D-18T雖然相對西方顯得落後,但對於中國而言,還是相當先進的。

除了用於大型運輸機,

D-18T發動機的技術還可用于中俄聯合研發的寬體客機C929上。C929的備選發動機有中國商發公司在研的長江2000、俄羅斯計畫研製的推力為35噸的PD-35和中烏新一代航空發動機AI-38。長江2000 和PD-14均需要十多年的時間才能夠投入使用,趕不上C929的首班車,而AI-38是由D-18T改進而來,技術成熟,可以作為C929的早期動力。最新消息,位於重慶的中烏聯合發動機製造基地已開始安裝試車台, 對AI-38進行測試。

除了D-18T, 馬達西奇的 AI-222-25也是一款中國急需的發動機。此前教練10教練機在國內與“山鷹”高教機競標失敗,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其採用的AI-222-25發動機難以國產且供貨不穩定。如今的教練10已裝備部隊一百多架並成功出口,表明中烏合作生產AI-222-25發動機專案已開花結果,

與國產“岷山”渦扇發動機一起為教練10上了“雙保險”。

前蘇聯時期,馬達西奇股份有限公司曾被譽為“動力沙皇”,其生產的發動機出口到90多個國家。蘇聯解體後,烏克蘭航空工業由於國內市場狹小,以及美、歐、俄三方的擠壓,產值只占世界的0.1%,居第90位。由於缺乏資金及國內環境動盪,馬達西奇無力研發新一代航空發動機,只能“端著金飯碗”苟延殘喘。中國資金充裕,需求龐大,兩國合作生產發動機可謂各取所需,

一拍即合。良禽擇佳木而棲,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未來會有更多的高科技企業來到中國,中國將對全世界的人才形成虹吸效應,而這正是二戰結束美國飛速發展的重要原因。(利刃/雪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