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故宮男神”來石家莊啦!省博裡講述“我在故宮修鐘錶”

其實,今日一大早,河北博物院兩個門口就排起了長隊,可見,《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意外走紅以後,熱度依然不減,而且還有越來越受關注的趨勢,連續兩場講座,尤其是“男神”王津的到來,

讓石家莊觀眾實實在在地過了一把故宮癮。

現場:觀眾站著聽完兩個多小時的講座

“我主要跟大家分享一下40年從事鐘錶修復的經歷。”現場幻燈片開啟,今年56歲的王津身著藏藍色西裝,溫潤熟悉的京腔立馬吸引了大家的注意,講座還沒有開始,

大家就排起了隊伍等待簽名,其中以90後00後的青少年居多,因為觀眾太多,河北博物院報告廳裡的座位明顯不夠,很多人都站著聽完兩個多小時的講座,“站著也沒關係,我特別喜歡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最喜歡的就是王津老師,能看到就很好了。”

在今日的講座上,王津通過“故宮古鐘錶簡介”、“宮廷裡的鐘錶師”、“古鐘錶的修復步驟”、“修復理念與技藝傳承”、“故宮藏歐洲鐘錶”、“故宮藏中國鐘錶”等講述故宮古鐘錶的修復與保護,讓大家領略數百年前中外鐘錶製造的精湛技藝。

故宮如今珍藏古鐘錶1500座左右,其實,1977年入職的王津到現在都不太能說清修復過多少鐘,只有一個大概的數目:兩三百座。在經手最難修復的古鐘名單裡,

王津最常提起的還是那件“變魔術人鐘”。

這座鐘由瑞士鐘錶大師路易士·羅卡特在道光九年製造,高70釐米。運轉時鐘頂小鳥會張嘴鳴叫、轉身、扇動翅膀,同時鐘內變戲法的老人手拿杯子、小球變戲法。

王津當場展示修復後的視頻,只見老人扣著的杯子抬起,桌上一會兒出現紅色小球,一會兒出現白色小球……令大家驚歎不已。殊不知,這座鐘共有1000多個零件,組裝成了7套系統、5套機械聯動,

底盤的齒輪多得就像一座盤根錯節的“迷宮”,“2005年瑞士的專家也來故宮看過,稱這是公認的、世界上最複雜的西洋鐘錶之一,而且還是孤品”。王津跟徒弟亓昊楠前前後後忙活了一年,才修好了它。

“故宮藏中國鐘錶”也令王津津津樂道:“雖有洋人機械師參與,但早年中國人製作的鐘錶無論是外觀還是功能都不比外國鐘錶差。”跟古鐘錶打交道多年,王津也挺感慨:“這些古鐘錶走時都很準確,

修好後一個月誤差不到一分鐘。”

對話:變“網紅”是因為文物吸引人

王津“火了”,這位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鐘錶室的修復師,不僅僅在這次的專題講座中見識到了河北市民的“熱情”,其實,現在他走在街上時不時會被人認出“求合影”,一年來接待了一波又一波採訪的媒體。有人叫他“網紅”、“故宮男神”,王津搖搖頭,“還是因為片子展示的文物吸引人”。

“明顯感覺這兩年故宮不同了。”王津向記者感慨,連志願者的組成也從老大爺老太太變成了小年輕,這是大好事。“能在青年學生中引起共鳴,我覺得是非常好的事,雖然現在很多時候週末都出來參加活動了,但能出來傳播傳統文化,我覺得就很好。”王津說,比如這次就是第一次來石家莊,第一次看到河北博物院,感覺非常好,非常高大上,“希望能有更多機會來河北和大家說說文物。”

知名度暴漲以後,王津從來沒想過能換個收入更高的工作,他搖搖頭,“還有哪兒的文物比故宮更吸引人呢?”即使日復一日八點上班、五點下班,王津也不覺得枯燥,“鐘錶的模樣、構造都不相同,最多也就是一對兒一樣,但機芯什麼的也會有變化。看著這些小東西經自己的手,都能動起來,挺好玩兒”。

在互動環節,有人想知道怎麼才能當上王津師傅的徒弟,王津說有兩個條件——熱愛和踏實:“沒有這兩點呆不下來。”也有人好奇怎麼才能坐得住,王津師傅慢悠悠地說,只要一走進修復室,人就能進入狀態:“挺靜的,感覺屋裡沒人似得。”煩了怎麼辦?“實在不行就去御花園轉轉,看看天天人來人往,遊客就是風景。”

對於目前的工作狀態,王津也很滿意,修復室的力量在增強,人手也比較充足了。目前,隨著大家對文物修復熱度的關注,對鐘錶修復技藝的傳承,王津也挺樂觀。他說,以前都沒斷了,現在國家、故宮這麼重視,更不會“斷代”,“只是鐘錶室的師傅們年齡結構偏大,未來修復人員增加最好是階梯式的,不然容易出現斷層”。

提醒:故宮“男神女神”承包4月文博講壇

記者從河北博物院獲悉,整個4月的河北博物院文博講壇都將被故宮文物修復師們“承包”,繼楊澤華、王津之後,陳楊和屈峰等將相繼開講。

4月16日上午9:30--11:00,“文博講壇”將推出第151期,“我在故宮修文物”系列講座第三講:細針密縷—紡織品類文物的修復保護,主講人陳楊將在河北博物院南區負一樓報告廳開講.

陳楊,2004年畢業於中國戲曲學院,戲曲服飾設計專業,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副研究館員,保護院藏紡織品文物百餘件,先後解決文物補襯材料準確複染、緙絲補配材料仿舊織造、撚金線種類及成分分析、嵌補修復技術等難題,形成針對脆弱材質局部封護保護的技術手段,合作研製了不同類型的壓裱裝置,並發表《紡織品繪畫的保養》、《保護性修復方法在紡織品服裝上的應用》等學術論著。

故宮院藏紡織品文物豐富,包括袍、裙、盔甲等服飾類,香囊、荷包等飾品類,掛毯、唐卡等裝飾品類,及書畫包裝等等。本次講座將詳細介紹故宮院藏紡織品文物的分類,中國和西方保護修復紡織品文物的歷史發展與現狀,紡織品文物的修復原則、方法、操作步驟,以及傳統針線修復方法和修復實例講解,生動呈現傳統紡織品工藝的現代魅力。

一年來接待了一波又一波採訪的媒體。有人叫他“網紅”、“故宮男神”,王津搖搖頭,“還是因為片子展示的文物吸引人”。

“明顯感覺這兩年故宮不同了。”王津向記者感慨,連志願者的組成也從老大爺老太太變成了小年輕,這是大好事。“能在青年學生中引起共鳴,我覺得是非常好的事,雖然現在很多時候週末都出來參加活動了,但能出來傳播傳統文化,我覺得就很好。”王津說,比如這次就是第一次來石家莊,第一次看到河北博物院,感覺非常好,非常高大上,“希望能有更多機會來河北和大家說說文物。”

知名度暴漲以後,王津從來沒想過能換個收入更高的工作,他搖搖頭,“還有哪兒的文物比故宮更吸引人呢?”即使日復一日八點上班、五點下班,王津也不覺得枯燥,“鐘錶的模樣、構造都不相同,最多也就是一對兒一樣,但機芯什麼的也會有變化。看著這些小東西經自己的手,都能動起來,挺好玩兒”。

在互動環節,有人想知道怎麼才能當上王津師傅的徒弟,王津說有兩個條件——熱愛和踏實:“沒有這兩點呆不下來。”也有人好奇怎麼才能坐得住,王津師傅慢悠悠地說,只要一走進修復室,人就能進入狀態:“挺靜的,感覺屋裡沒人似得。”煩了怎麼辦?“實在不行就去御花園轉轉,看看天天人來人往,遊客就是風景。”

對於目前的工作狀態,王津也很滿意,修復室的力量在增強,人手也比較充足了。目前,隨著大家對文物修復熱度的關注,對鐘錶修復技藝的傳承,王津也挺樂觀。他說,以前都沒斷了,現在國家、故宮這麼重視,更不會“斷代”,“只是鐘錶室的師傅們年齡結構偏大,未來修復人員增加最好是階梯式的,不然容易出現斷層”。

提醒:故宮“男神女神”承包4月文博講壇

記者從河北博物院獲悉,整個4月的河北博物院文博講壇都將被故宮文物修復師們“承包”,繼楊澤華、王津之後,陳楊和屈峰等將相繼開講。

4月16日上午9:30--11:00,“文博講壇”將推出第151期,“我在故宮修文物”系列講座第三講:細針密縷—紡織品類文物的修復保護,主講人陳楊將在河北博物院南區負一樓報告廳開講.

陳楊,2004年畢業於中國戲曲學院,戲曲服飾設計專業,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副研究館員,保護院藏紡織品文物百餘件,先後解決文物補襯材料準確複染、緙絲補配材料仿舊織造、撚金線種類及成分分析、嵌補修復技術等難題,形成針對脆弱材質局部封護保護的技術手段,合作研製了不同類型的壓裱裝置,並發表《紡織品繪畫的保養》、《保護性修復方法在紡織品服裝上的應用》等學術論著。

故宮院藏紡織品文物豐富,包括袍、裙、盔甲等服飾類,香囊、荷包等飾品類,掛毯、唐卡等裝飾品類,及書畫包裝等等。本次講座將詳細介紹故宮院藏紡織品文物的分類,中國和西方保護修復紡織品文物的歷史發展與現狀,紡織品文物的修復原則、方法、操作步驟,以及傳統針線修復方法和修復實例講解,生動呈現傳統紡織品工藝的現代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