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春風又綠太行山,紀念李保國逝世一周年

春風又綠太行山。

4月10日,內丘縣崗底村鳳凰山上,河北農業大學教授李保國長眠之地,

四面環繞的蘋果樹迎來又一個花季。

一年前的這一天,李保國的生命停擺,令見證他熱血一生的太行山哭泣。此後,習近平總書記在批示中稱讚他:李保國同志堪稱新時期共產黨人的楷模,知識份子的優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一年後,驚痛漸淡,懷念更深。這位“農民教授”,被燕趙大地更深地銘記著!

他的精神在深學篤行中發揚光大。我省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批示精神,

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開展向李保國同志學習活動。在“爭做李保國式扶貧模範”等活動中,千萬個“李保國”接連湧現。

他的故事在傳唱講述中感人肺腑。李保國同志先進事蹟報告團走遍大江南北,他的事蹟報導在神州大地被傳閱,一大批圖書影視作品接連出爐,讓李保國成為更多人可聽、可看、可學的榜樣。

他的事業在逐夢的新路上不斷壯大。

被他的精神感染與激勵的“李保國”們,在省委、省政府吹響的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號角聲中奉獻著、奮鬥著。

銘記是為了傳承,傳承是最好的紀念。

李保國和他的精神,將與太行山同在永存!

讀懂李保國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河北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李保國精神

4月9日晚,河北梆子《李保國》省會河北會堂上演。

高昂激越的梆子聲腔中,“保國進山”“蘋果套袋”“看望東奇”“過年”等11幕戲鮮活再現李保國的事蹟生平,將台下兩千余名觀眾帶到太行山上,帶進果樹林中,見證李保國的光輝足跡,感受李保國的高尚情操。

臺上演員真情演繹,台下觀眾淚光閃閃,掌聲雷動。

先進典型從來都是與時代要求相呼應而產生的,

時代的榜樣只有與國家發展同頻共振、與人民需求緊密相連,才能成為推動時代前行的力量。

“活著幹,死了算。”李保國用自己的方式,贏得了百姓的由衷愛戴,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稱讚。

“李保國同志堪稱新時期共產黨人的楷模,知識份子的優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在李保國逝世後,習近平總書記對他的先進事蹟作出重要批示,號召廣大黨員、幹部和教育、科技工作者要學習李保國同志心系群眾、扎實苦幹、奮發作為、無私奉獻的高尚精神,

自覺為人民服務、為人民造福,努力做出無愧於時代的業績。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批示,對李保國感人至深的先進事蹟進行了高度概括,對李保國高尚精神和模範行動給予了高度評價,也對向李保國同志學習提出了明確要求。

李保國是我省土生土長、植根群眾、可敬可學的共產黨員的楷模。學習貫徹總書記重要批示、弘揚李保國精神,河北理應走在前列、當好表率。

李保國去世後,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趙克志第一時間作出批示,要求在全省開展向李保國同志學習的活動。

2016年4月13日,在全省“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動員會議上,趙克志再次強調,要以李保國等時代楷模為榜樣,正心、正身、正行,牢記使命,奮發進取,在推動河北發展、造福人民群眾的實踐中建功立業。

在習近平總書記對李保國同志先進事蹟作出重要批示後,省委多次專門召開會議,深入傳達學習貫徹,研究部署開展向李保國同志學習活動。

省委、省政府要求,不僅要把李保國同志先進事蹟作為“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生動教材,還要把李保國精神轉化為推動改革發展的強大動力。

“兩學一做”,關鍵在做。做什麼樣的合格黨員?李保國是榜樣。

“回顧李保國同志的先進事蹟,如同打開一本至真至誠的愛黨誓言書。他時刻聽從黨的召喚,把黨的事業擺在最高位置。”2016年6月28日,趙克志就深入學習貫徹總書記重要批示在人民日報刊發文章。在文中,他深情地說,李保國精神彰顯了信念的力量、創新的力量、奮進的力量、人格的力量,傳承了優秀的歷史文化,契合了時代發展要求,彰顯出了鮮明的時代價值和時代氣息。

“十三五”時期,河北經濟社會發展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李保國精神。

發掘李保國高尚精神的內涵,才能讀懂李保國“被需要”的原因。

心系群眾的高尚精神。本該是含飴弄孫之年的李保國,卻一年200多天紮在太行山裡。“我見不得老百姓窮”“河北的山嶺都綠起來,父老鄉親都富起來,我的事業才算成功”……一句句質樸的話語,彰顯了李保國的為民情懷。

扎實苦幹的高尚精神。在百姓眼裡,李保國是“農民教授”“科技財神”。他35年紮根太行,把實驗室安在山溝裡,把論文寫在太行山上,推廣實用技術36項,祖輩在貧瘠山溝裡“刨食”的農民因他而一甩“窮帽”。

奮發有為的高尚精神。“幹成點有益於人民的事,什麼時候想起來,也是值得驕傲的。”前南峪模式、崗底模式、綠嶺模式、葫蘆峪模式……李保國生命不息、奮鬥不止,探索出一條條生態建設、產業發展、脫貧致富兼顧的山區發展新路。

無私奉獻的高尚精神。“不為錢來、不為利往,農民才能信你、才能聽你的。”李保國幫助無數農民、企業獲利,卻不從企業、農戶拿錢,不占一點股份。

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李保國精神。正因發展需要,人民需要。

志不堅不足以攻城拔寨,意不定不足以爬坡過坎。

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批示中傳達的,正是時代的號召。如今,向李保國學習,傳承李保國精神,正成為全省加快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的精神動力。

講述李保國

讓李保國精神根植人民心中

2016年6月12日下午,李保國的故事,在人民大會堂響起。

這位“農民教授”的感人事蹟,深深打動了在場數百位黨員幹部。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工作人員吳曉蕊多次落淚:“作為一名年輕人,我要自覺向李保國同志學習,幹在實處、走在前列,嚴於律己、甘於奉獻。”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批示,傳承李保國精神,就要將李保國事蹟更加廣泛地宣傳開來,將李保國精神根植人民心中。為此,省委組建了李保國同志先進事蹟報告團。

一年間,從黑龍江到江蘇,從湖北到陝西,報告團走遍大江南北。李保國先進事蹟不僅走進了人民大會堂,還走進了教育部、國務院扶貧辦、全國人大常委會機關、人民日報社等,在黨員幹部中引發強烈反響。

一場場報告會,不僅是一場場李保國事蹟的動人講述,更是一次次李保國精神弘揚傳承的激勵和發動。

2016年5月19日,報告團在河北會堂的首次登場,就引發轟動。

90分鐘的報告會,收穫的是30多次經久不息的掌聲,和成百上千雙淚眼背後被撼動的心靈。

“李保國雖然走了,但他的精神不會走,他的事業不會走。”河北中醫學院教師杜惠蘭說。借由報告團的真情講述,李保國的感人事蹟和崇高精神,就像一粒種子,種到了所有人的心中。

要讓李保國的精神火炬照亮更多人,需要發動宣傳文化戰線各方力量。

在深入學習貫徹總書記重要批示中,為宣傳弘揚李保國精神,省委宣傳部組織全省宣傳文化系統,通過新聞宣傳、理論闡釋、社會宣傳、文藝作品、網上互動等形式,謳歌李保國精神,賡續李保國精神,把學習宣傳李保國活動引向更深更廣處。

李保國逝世後,中央和省內各新聞媒體組織記者,走進太行山深處,沿著李保國的路,坐在田間地頭,深入採訪挖掘李保國的先進事蹟、提煉李保國精神實質。

《太行山作證》《百姓心中的“科技財神”》《太行新愚公:用科技的力量托起山區群眾小康夢》……李保國先進事蹟見諸各大媒體重要版面、重點時段。短短2個月,好評如潮,網上閱讀量2.3億多人次。

好的形式,好的作品,不僅打動人心,更能觸動靈魂。

河北梆子《李保國》歷時8個月創排,劇本數易其稿,1月18日《李保國》首演好評如潮。自2月5日起,該劇開展基層惠民巡演,連續演出32場,所到之處盛況空前。

“堅持為人民創作、打磨精品力作,是傳承李保國精神的最好實踐。”我省著名劇作家、該劇總編劇孫德民說,通過基層巡演,《李保國》將在藝術上更成熟,流傳得也會更久遠。

“這個劇能引起強烈反響,是因為他的先進事蹟和高尚精神感動了這個時代,震撼了廣大幹部群眾的心靈。”該劇執行導演李傑說,作為藝術創作者,有責任讓這位時代楷模走進更多人的心中。

通過拓展、創新宣傳形式,李保國事蹟和精神不僅站上講壇,登上舞臺,還通過更多形式走進普通人身邊:

一批批優秀出版物應運而生:《大山教授》《幸福播撒太行山》《太行新愚公——李保國教授畫傳》《李保國語錄》《李保國先進事蹟連環畫》等接連出版。

一部部影視作品搬上銀屏:廣播連續劇《太行山上新愚公》、音樂情景劇《太行山上的新愚公》等廣受好評。

在收聽、收看、閱讀中,人們真切感受李保國精神,學習李保國事蹟。

“生前,無緣與他見面。在他去世後,決定寫寫他。”報告文學《大山教授》作者、省作協副主席李春雷1個月日夜不停,採訪李保國工作和生活過的地方,體味他當年的熱心、苦心與專心。

在文藝工作者帶動下,廣大群眾也投入到學習宣傳李保國中來:群眾歌曲海選,老百姓唱李保國的歌;百姓故事匯,老百姓講述李保國的故事……去年8月到11月,李保國事蹟群眾歌曲海選活動在我省各市進行。在22場海選中,數萬名普通群眾報名參與,500首原創歌曲用質樸旋律唱響李保國精神。

“他們的演唱水準可能不是最高的,但他們的情感一定是最真實的。”河北廣播電視臺黨委委員、經濟生活頻道總監劉麗萍說,這樣的活動,能讓更多普通人瞭解領悟和學習李保國精神。

講述事蹟,傳唱精神。受到李保國精神宣傳作品的吸引和感動,省內外眾多黨員幹部和群眾希望更近距離地接觸李保國,感受李保國。

一年來,在李保國曾經生活、工作過的地方,不斷有人前來參觀;李保國雕像、墓碑前,總有仰慕者前來憑弔,留下鮮花幾束。

在河北新聞網“痛別‘太行新愚公’李保國”專題網頁上,一位網友留言:“李保國老師雖然走了,但他的精神永存,並不斷激勵和鞭策著我們。”

成為李保國

在李保國精神激勵下奮力書寫好決勝“十三五”、全面建小康的時代答卷

李保國是山鄉巨變的書寫者,也是時代呼喚的回答者。

李保國走了,但他奮鬥的事業沒有止步,他行走的道路後繼有人。

一年來,李保國留下的8個在研項目進展良好,4個專案完成驗收,1項標準獲得審定,其中2項分別獲河北省山區創業二等獎和河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李保國關注的紅樹莓加工項目現已投產上市,其口服液產品成功亮相成都糖酒會;

李保國言傳身教的6名碩士、博士生,也在去年順利畢業。

“我們一定牢記總書記的重要批示,把李老師沒來得及幹的事幹完、幹好。”一年來,李保國科研團隊30多次到崗底,20多次到南和紅樹莓基地,20多次到綠嶺,10多次到平山葫蘆峪,7赴灤縣,7到灤平,6赴易縣,5到青龍……進行技術指導,累計培訓農民3000多人次。

作為李保國科研團隊的主力,李保國的愛人、河北農業大學研究員郭素萍去年走遍了李保國生前幫扶過的村子,傳授果樹栽培技術。僅在崗底村,她就駐村輔導70多天。

沿著李保國的足跡,到基層去、到一線去、到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去,一年來,河北農大“李保國扶貧志願服務隊”舉辦專家講座50場,科技大集90場,指導農民近萬人。

春光裡,河北農業大學林學院小分隊再次來到保定市滿城區神星鎮翟家佐村,對果農進行桃樹春季病蟲害防治指導。“每次來,都能感受到果農對技術的渴求。”帶隊老師畢擁國說,今後要像李保國老師那樣,紮進泥土、腳踏山野、身接地氣,為老百姓致富增收作出努力。

李保國精神不僅在河北農大發揚光大,還被全省各行各業學習踐行。回應時代的召喚,越來越多的“李保國”在河北湧現,成為推動改革發展的強大力量。

時代呼喚千千萬萬李保國式的共產黨員。“一名黨員一面旗”,才能贏得人民群眾的信賴和支持。去年,全省2.2萬名機關幹部到最貧困的7366個貧困村駐村幫扶,把李保國當成一面鏡子,紮根農村、傾情奉獻,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

時代呼喚千千萬萬李保國式的教育、科技工作者。科技創新是河北發展最大的潛力所在。在李保國精神的引領下,去年全省692名科技特派員,到貧困縣開展科技扶貧服務,幫扶1000多個中小微企業、專業合作社等,培訓技術骨幹農民13.1萬名,示範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2000多項。

時代呼喚千千萬萬李保國式的脫貧攻堅實幹家。廣平縣扶貧和農業開發辦公室主任鄭貴章,組織2萬多名貧困群眾外出參觀學習,開闊視野,並解決了大量資金、技術難題。全縣設施農業從零零散散幾十畝發展到2.9萬畝,畝均增收8000元。這樣的脫貧攻堅實幹家不斷湧現,在他們的努力下,2016年,全省100萬農村貧困人口穩定脫貧。

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無愧於歷史。一年來,我省推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取得新進展,推動脫貧攻堅譜寫新篇章,推動科技創新邁上新臺階,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開新局面,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實現新突破……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批示,傳承李保國精神,圍繞走新路、建強省,一年來,全省廣大黨員、幹部和教育、科技工作者,自覺為人民服務、為人民造福,以扎扎實實業績實踐李保國式道路。

一年前,李保國在春天離開。一年後,春風又綠太行山。

“一年了,他沒有走遠,還在咱農民的心裡。”崗底村黨總支書記楊雙牛說,李保國生前謀劃的太行山生態大花園正在一步步推進,鄉親們的日子會越過越好。

“每一條溝壑、每一道山嶺,都留著他堅實的足跡。”平山縣葫蘆峪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海濤說,葫蘆峪模式不僅在阜平,還在曲陽、唐縣落地開花。“這個春天裡,13萬余棵優質薄皮核桃樹又栽上山嶺。李老師看見,一定十分高興。”

學習貫徹總書記重要批示、弘揚李保國精神,河北理應走在前列、當好表率。

李保國去世後,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趙克志第一時間作出批示,要求在全省開展向李保國同志學習的活動。

2016年4月13日,在全省“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動員會議上,趙克志再次強調,要以李保國等時代楷模為榜樣,正心、正身、正行,牢記使命,奮發進取,在推動河北發展、造福人民群眾的實踐中建功立業。

在習近平總書記對李保國同志先進事蹟作出重要批示後,省委多次專門召開會議,深入傳達學習貫徹,研究部署開展向李保國同志學習活動。

省委、省政府要求,不僅要把李保國同志先進事蹟作為“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生動教材,還要把李保國精神轉化為推動改革發展的強大動力。

“兩學一做”,關鍵在做。做什麼樣的合格黨員?李保國是榜樣。

“回顧李保國同志的先進事蹟,如同打開一本至真至誠的愛黨誓言書。他時刻聽從黨的召喚,把黨的事業擺在最高位置。”2016年6月28日,趙克志就深入學習貫徹總書記重要批示在人民日報刊發文章。在文中,他深情地說,李保國精神彰顯了信念的力量、創新的力量、奮進的力量、人格的力量,傳承了優秀的歷史文化,契合了時代發展要求,彰顯出了鮮明的時代價值和時代氣息。

“十三五”時期,河北經濟社會發展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李保國精神。

發掘李保國高尚精神的內涵,才能讀懂李保國“被需要”的原因。

心系群眾的高尚精神。本該是含飴弄孫之年的李保國,卻一年200多天紮在太行山裡。“我見不得老百姓窮”“河北的山嶺都綠起來,父老鄉親都富起來,我的事業才算成功”……一句句質樸的話語,彰顯了李保國的為民情懷。

扎實苦幹的高尚精神。在百姓眼裡,李保國是“農民教授”“科技財神”。他35年紮根太行,把實驗室安在山溝裡,把論文寫在太行山上,推廣實用技術36項,祖輩在貧瘠山溝裡“刨食”的農民因他而一甩“窮帽”。

奮發有為的高尚精神。“幹成點有益於人民的事,什麼時候想起來,也是值得驕傲的。”前南峪模式、崗底模式、綠嶺模式、葫蘆峪模式……李保國生命不息、奮鬥不止,探索出一條條生態建設、產業發展、脫貧致富兼顧的山區發展新路。

無私奉獻的高尚精神。“不為錢來、不為利往,農民才能信你、才能聽你的。”李保國幫助無數農民、企業獲利,卻不從企業、農戶拿錢,不占一點股份。

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李保國精神。正因發展需要,人民需要。

志不堅不足以攻城拔寨,意不定不足以爬坡過坎。

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批示中傳達的,正是時代的號召。如今,向李保國學習,傳承李保國精神,正成為全省加快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的精神動力。

講述李保國

讓李保國精神根植人民心中

2016年6月12日下午,李保國的故事,在人民大會堂響起。

這位“農民教授”的感人事蹟,深深打動了在場數百位黨員幹部。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工作人員吳曉蕊多次落淚:“作為一名年輕人,我要自覺向李保國同志學習,幹在實處、走在前列,嚴於律己、甘於奉獻。”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批示,傳承李保國精神,就要將李保國事蹟更加廣泛地宣傳開來,將李保國精神根植人民心中。為此,省委組建了李保國同志先進事蹟報告團。

一年間,從黑龍江到江蘇,從湖北到陝西,報告團走遍大江南北。李保國先進事蹟不僅走進了人民大會堂,還走進了教育部、國務院扶貧辦、全國人大常委會機關、人民日報社等,在黨員幹部中引發強烈反響。

一場場報告會,不僅是一場場李保國事蹟的動人講述,更是一次次李保國精神弘揚傳承的激勵和發動。

2016年5月19日,報告團在河北會堂的首次登場,就引發轟動。

90分鐘的報告會,收穫的是30多次經久不息的掌聲,和成百上千雙淚眼背後被撼動的心靈。

“李保國雖然走了,但他的精神不會走,他的事業不會走。”河北中醫學院教師杜惠蘭說。借由報告團的真情講述,李保國的感人事蹟和崇高精神,就像一粒種子,種到了所有人的心中。

要讓李保國的精神火炬照亮更多人,需要發動宣傳文化戰線各方力量。

在深入學習貫徹總書記重要批示中,為宣傳弘揚李保國精神,省委宣傳部組織全省宣傳文化系統,通過新聞宣傳、理論闡釋、社會宣傳、文藝作品、網上互動等形式,謳歌李保國精神,賡續李保國精神,把學習宣傳李保國活動引向更深更廣處。

李保國逝世後,中央和省內各新聞媒體組織記者,走進太行山深處,沿著李保國的路,坐在田間地頭,深入採訪挖掘李保國的先進事蹟、提煉李保國精神實質。

《太行山作證》《百姓心中的“科技財神”》《太行新愚公:用科技的力量托起山區群眾小康夢》……李保國先進事蹟見諸各大媒體重要版面、重點時段。短短2個月,好評如潮,網上閱讀量2.3億多人次。

好的形式,好的作品,不僅打動人心,更能觸動靈魂。

河北梆子《李保國》歷時8個月創排,劇本數易其稿,1月18日《李保國》首演好評如潮。自2月5日起,該劇開展基層惠民巡演,連續演出32場,所到之處盛況空前。

“堅持為人民創作、打磨精品力作,是傳承李保國精神的最好實踐。”我省著名劇作家、該劇總編劇孫德民說,通過基層巡演,《李保國》將在藝術上更成熟,流傳得也會更久遠。

“這個劇能引起強烈反響,是因為他的先進事蹟和高尚精神感動了這個時代,震撼了廣大幹部群眾的心靈。”該劇執行導演李傑說,作為藝術創作者,有責任讓這位時代楷模走進更多人的心中。

通過拓展、創新宣傳形式,李保國事蹟和精神不僅站上講壇,登上舞臺,還通過更多形式走進普通人身邊:

一批批優秀出版物應運而生:《大山教授》《幸福播撒太行山》《太行新愚公——李保國教授畫傳》《李保國語錄》《李保國先進事蹟連環畫》等接連出版。

一部部影視作品搬上銀屏:廣播連續劇《太行山上新愚公》、音樂情景劇《太行山上的新愚公》等廣受好評。

在收聽、收看、閱讀中,人們真切感受李保國精神,學習李保國事蹟。

“生前,無緣與他見面。在他去世後,決定寫寫他。”報告文學《大山教授》作者、省作協副主席李春雷1個月日夜不停,採訪李保國工作和生活過的地方,體味他當年的熱心、苦心與專心。

在文藝工作者帶動下,廣大群眾也投入到學習宣傳李保國中來:群眾歌曲海選,老百姓唱李保國的歌;百姓故事匯,老百姓講述李保國的故事……去年8月到11月,李保國事蹟群眾歌曲海選活動在我省各市進行。在22場海選中,數萬名普通群眾報名參與,500首原創歌曲用質樸旋律唱響李保國精神。

“他們的演唱水準可能不是最高的,但他們的情感一定是最真實的。”河北廣播電視臺黨委委員、經濟生活頻道總監劉麗萍說,這樣的活動,能讓更多普通人瞭解領悟和學習李保國精神。

講述事蹟,傳唱精神。受到李保國精神宣傳作品的吸引和感動,省內外眾多黨員幹部和群眾希望更近距離地接觸李保國,感受李保國。

一年來,在李保國曾經生活、工作過的地方,不斷有人前來參觀;李保國雕像、墓碑前,總有仰慕者前來憑弔,留下鮮花幾束。

在河北新聞網“痛別‘太行新愚公’李保國”專題網頁上,一位網友留言:“李保國老師雖然走了,但他的精神永存,並不斷激勵和鞭策著我們。”

成為李保國

在李保國精神激勵下奮力書寫好決勝“十三五”、全面建小康的時代答卷

李保國是山鄉巨變的書寫者,也是時代呼喚的回答者。

李保國走了,但他奮鬥的事業沒有止步,他行走的道路後繼有人。

一年來,李保國留下的8個在研項目進展良好,4個專案完成驗收,1項標準獲得審定,其中2項分別獲河北省山區創業二等獎和河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李保國關注的紅樹莓加工項目現已投產上市,其口服液產品成功亮相成都糖酒會;

李保國言傳身教的6名碩士、博士生,也在去年順利畢業。

“我們一定牢記總書記的重要批示,把李老師沒來得及幹的事幹完、幹好。”一年來,李保國科研團隊30多次到崗底,20多次到南和紅樹莓基地,20多次到綠嶺,10多次到平山葫蘆峪,7赴灤縣,7到灤平,6赴易縣,5到青龍……進行技術指導,累計培訓農民3000多人次。

作為李保國科研團隊的主力,李保國的愛人、河北農業大學研究員郭素萍去年走遍了李保國生前幫扶過的村子,傳授果樹栽培技術。僅在崗底村,她就駐村輔導70多天。

沿著李保國的足跡,到基層去、到一線去、到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去,一年來,河北農大“李保國扶貧志願服務隊”舉辦專家講座50場,科技大集90場,指導農民近萬人。

春光裡,河北農業大學林學院小分隊再次來到保定市滿城區神星鎮翟家佐村,對果農進行桃樹春季病蟲害防治指導。“每次來,都能感受到果農對技術的渴求。”帶隊老師畢擁國說,今後要像李保國老師那樣,紮進泥土、腳踏山野、身接地氣,為老百姓致富增收作出努力。

李保國精神不僅在河北農大發揚光大,還被全省各行各業學習踐行。回應時代的召喚,越來越多的“李保國”在河北湧現,成為推動改革發展的強大力量。

時代呼喚千千萬萬李保國式的共產黨員。“一名黨員一面旗”,才能贏得人民群眾的信賴和支持。去年,全省2.2萬名機關幹部到最貧困的7366個貧困村駐村幫扶,把李保國當成一面鏡子,紮根農村、傾情奉獻,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

時代呼喚千千萬萬李保國式的教育、科技工作者。科技創新是河北發展最大的潛力所在。在李保國精神的引領下,去年全省692名科技特派員,到貧困縣開展科技扶貧服務,幫扶1000多個中小微企業、專業合作社等,培訓技術骨幹農民13.1萬名,示範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2000多項。

時代呼喚千千萬萬李保國式的脫貧攻堅實幹家。廣平縣扶貧和農業開發辦公室主任鄭貴章,組織2萬多名貧困群眾外出參觀學習,開闊視野,並解決了大量資金、技術難題。全縣設施農業從零零散散幾十畝發展到2.9萬畝,畝均增收8000元。這樣的脫貧攻堅實幹家不斷湧現,在他們的努力下,2016年,全省100萬農村貧困人口穩定脫貧。

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無愧於歷史。一年來,我省推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取得新進展,推動脫貧攻堅譜寫新篇章,推動科技創新邁上新臺階,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開新局面,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實現新突破……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批示,傳承李保國精神,圍繞走新路、建強省,一年來,全省廣大黨員、幹部和教育、科技工作者,自覺為人民服務、為人民造福,以扎扎實實業績實踐李保國式道路。

一年前,李保國在春天離開。一年後,春風又綠太行山。

“一年了,他沒有走遠,還在咱農民的心裡。”崗底村黨總支書記楊雙牛說,李保國生前謀劃的太行山生態大花園正在一步步推進,鄉親們的日子會越過越好。

“每一條溝壑、每一道山嶺,都留著他堅實的足跡。”平山縣葫蘆峪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海濤說,葫蘆峪模式不僅在阜平,還在曲陽、唐縣落地開花。“這個春天裡,13萬余棵優質薄皮核桃樹又栽上山嶺。李老師看見,一定十分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