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足協2018新政頒佈,可謂幾家歡喜幾家憂愁

繼上賽季為鼓勵各個俱樂部重視年輕球員的培養而出臺U23新政之後,

中國足協再出重拳,為即將到來的2018賽季推出新政。新政不僅對各個級別的聯賽准入標準進行重新界定,而且對U23球員的上場問題在2017新政的基礎上補充了一定條件。

其實,在中國足協未正式公佈該新政之前,就已經爆出了一個類似“新政”的版本,與正式公佈的這個版本相比,在內容上有了一定的出入。首先在實施新政的時間上,流傳的版本的時間是2019年,

延遲一年,是為了條件還不具備的俱樂部有個緩衝期,不至於像本賽季U23頒佈之後出現很多俱樂部倉促應付的現象。不過現在看來,急於想做出一點兒成績證明自己的足協新領導班子,已經感覺到不能再等了。其次,流傳的版本和正式頒佈的版本還有一點不同,就是前者強調了每支俱樂部都有自己“獨立的不同年齡段的梯隊”,而後者則完全沒有“獨立”二字,究竟是中國足協為提前實施這一規則而故意舍去“獨立”二字以方便俱樂部操作,
還是它壓根就沒考慮到個別俱樂部會應付這一新政而從別處來租借梯隊?沒人知道,反正有沒有“獨立”二字,區別還是很大的。

關於U23球員的上場問題,足協在新政中與外援掛鉤,規定“2018年比賽中,

要確保一名U23首發,U23出場人次不少於出場外援人次。”而之前傳出的保證U23球員每場比賽打滿90分鐘和每場比賽U23上場人數必須與外援對等的消息,在足協的新政裡面並沒有得到印證。至於在實際操作中,各個球隊怎麼應對這一變化,還不得知,但有一點可以斷定:U23球員打滿全場的問題並沒有解決,甚至可能有更多的U23球員出現“打醬油”的尷尬情況,至於是否會“瀟灑走一回”,
這就要看每個球員的造化了。

其實,中國足協的新政,仍舊是幾家歡喜幾家憂愁,有人高興有人就憂傷。就拿U23球員來說,由於各個球隊基本都配置了4名外援,只允許3名同時上場。其實,買外援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希望他們依靠他們的技術水準幫助球隊提高成績,因此,沒有一支球隊傻得高價買來外援卻像老爺一樣供著。尤其是當球隊成績不好的時候,他們恨不得把所有報名的外援都一股腦地派上。

然而足協的新規定卻讓很多人的這一希望化為泡影。如果上3名外援,那麼在場上U23球員的上場人次就要與外援的人次對等,那麼也要至少3人次。這樣,或者首發就要多派U23球員,或者替補就要準備更多的U23球員。那麼1995年1月1日之前出生的球員就會處於無球可踢的尷尬境地,尤其是上賽季剛剛經歷了U23的球員,明年定會生活在“有經驗”的老球員和外援、U23球員之間,剛出道就給廢了,應該是最可惜的一代。

對於中國足協的新的准入標準,同樣也存在這樣的問題。這一回,中國足協不僅給中超中甲球隊提高了門檻,還牽涉到了中乙。在眾人關注的中超,尚有很多家俱樂部不具備擁有梯隊的條件,中甲、中乙就更不用說了。或許,中國足協早就考慮到這一點,於是並沒有在“獨立擁有”還是“不獨立擁有”上做文章。這樣,就會逼著一些俱樂部想辦法,或者臨時湊合,管他三七二十一;或者借雞下蛋,產生不產生糾紛以後再說;或者乾脆撂挑子不幹了了事。其實,這裡面有很多的問題必須去面對,足協新政的出發點是好的,就是希望各個俱樂部對於足球人才的培養要有持續性,不要出現斷層的情況。然而,中國的俱樂部沒有一家能夠盈利,這是不爭的事實。在這種情況之下,轉讓是常有的事情,一旦轉讓,有的則要面臨基地的遷移,成年隊還操不完心,讓他再去顧及少年足球的培養,難啊!另外,有的中乙俱樂部,本身就沒有什麼贊助,只是靠幾個志趣相投的足球愛好者來經營,他們憑藉的是對足球的那份愛心,這一下子,再讓他們出錢去辦足球學校來滿足足協准入的條件,這不是趕鴨子上架嗎?另外,還有梯隊球員日常的學習管理問題,在這些孩子中,只能極少數有天賦的日後成為職業球員,大部分需要通過高考來繼續深造,但文化課學習這塊誰又能來保障呢?

當然,中國足協的這一新政,對中國足球的未來發展是十分有益的,它可以最大限度地規範各個俱樂部的行為,朝著一條健康的道路發展。我們可以看到,像山東魯能、河南建業、上海上港、廣州恒大等重視青少年足球發展的俱樂部,將成為這一政策的受益者。

對於中國足協的2018新政,您是怎麼看的?歡迎與獅王一起探討。

剛出道就給廢了,應該是最可惜的一代。

對於中國足協的新的准入標準,同樣也存在這樣的問題。這一回,中國足協不僅給中超中甲球隊提高了門檻,還牽涉到了中乙。在眾人關注的中超,尚有很多家俱樂部不具備擁有梯隊的條件,中甲、中乙就更不用說了。或許,中國足協早就考慮到這一點,於是並沒有在“獨立擁有”還是“不獨立擁有”上做文章。這樣,就會逼著一些俱樂部想辦法,或者臨時湊合,管他三七二十一;或者借雞下蛋,產生不產生糾紛以後再說;或者乾脆撂挑子不幹了了事。其實,這裡面有很多的問題必須去面對,足協新政的出發點是好的,就是希望各個俱樂部對於足球人才的培養要有持續性,不要出現斷層的情況。然而,中國的俱樂部沒有一家能夠盈利,這是不爭的事實。在這種情況之下,轉讓是常有的事情,一旦轉讓,有的則要面臨基地的遷移,成年隊還操不完心,讓他再去顧及少年足球的培養,難啊!另外,有的中乙俱樂部,本身就沒有什麼贊助,只是靠幾個志趣相投的足球愛好者來經營,他們憑藉的是對足球的那份愛心,這一下子,再讓他們出錢去辦足球學校來滿足足協准入的條件,這不是趕鴨子上架嗎?另外,還有梯隊球員日常的學習管理問題,在這些孩子中,只能極少數有天賦的日後成為職業球員,大部分需要通過高考來繼續深造,但文化課學習這塊誰又能來保障呢?

當然,中國足協的這一新政,對中國足球的未來發展是十分有益的,它可以最大限度地規範各個俱樂部的行為,朝著一條健康的道路發展。我們可以看到,像山東魯能、河南建業、上海上港、廣州恒大等重視青少年足球發展的俱樂部,將成為這一政策的受益者。

對於中國足協的2018新政,您是怎麼看的?歡迎與獅王一起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