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電影《妖貓傳》熱播,可這段歷史上最重要的她,生死至今還是個謎

近幾日,這部電影算是刷爆了你我的朋友圈,美輪美奐的服裝舞美,大氣恢宏的實景建築,沒錯,他就是陳凱歌的最新電影

《妖貓傳》

海報

電影《妖貓傳》講述了盛唐時期一段奇幻的淒美史詩。癲狂詩人白樂天(白居易)與仰慕大唐風采的僧人空海相遇長安,卻意外觸發了橫跨三十年、有關王朝興衰的驚天之秘,隨著各色人物一一登場、大唐繁盛絢爛與時代隱痛一一揭開,一個被歷史紛亂掩蓋的真相—“楊貴妃之死”也將浮出水面。

楊貴妃是我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生卒於西元719年--756年,世人都稱之為楊玉環。玉環資質豐豔,善於歌舞,通音律,有“羞花”之貌。

張榕容 版 楊貴妃

歷史上楊玉環之美,應該不用過多贅述,電影裡和歷史上都有讓李白和白居易隔空相語,用盡文字去描寫貴妃之美的故事。

清平調

李白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長恨歌(節選)

白居易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不過自古紅顏多薄命,這位兩位大詩人口中的絕世大美人,也逃不過悲情的命運,生,為盛唐而美;死,因盛唐不再。

在電影中,皇帝為了顏面,為貴妃找了一種不會讓他背上冷血無情駡名的死法,

他讓貴妃帶著希望長眠,又讓她絕望崩潰地死去。(為了不劇透,點到為止)

電影中貴妃第一次驚豔世人

但是電影畢竟是電影,情節存在大量虛構,它包含了導演的審美、編劇的意識。只能說《妖貓傳》為我們構造了一場淒美的“貴妃之死”,讓我們的心情隨情節跌宕起伏。

那回到正題,真正的“貴妃之死”,到底是什麼樣的

楊貴妃

目前楊貴妃之死有四種說法是比較主流的

死于馬嵬坡

天寶十四載(西元755年),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以清君側,反楊國忠為名起兵叛亂,兵鋒直指長安。次年,唐玄宗帶著楊貴妃與楊國忠逃往蜀中(今四川成都),

途經馬嵬驛(今陝西興平市西)時,陳玄禮為首的隨駕禁軍軍士,一致要求處死楊國忠跟楊貴妃,隨即嘩變,亂刀殺死了楊國忠。 唐玄宗言國忠亂朝當誅,然貴妃無罪,本欲赦免,無奈禁軍士兵皆認為貴妃乃禍國紅顏,安史之亂乃因貴妃而起,不誅難慰軍心、難振士氣,繼續包圍皇帝。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勸言,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賜死了楊貴妃。最終楊貴妃被賜白綾一條,縊死在佛堂的梨樹下,時年三十八歲,這就是白居易的《長恨歌》中的“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之典故。 玄宗在安史之亂平定後回宮,曾派人去尋找楊貴妃的遺體,但未尋得。 《新唐書》中的記載與《舊唐書》大致相同,由此可見,楊貴妃確實死于馬嵬坡。後人傳說貴妃沒死,可能只是一種美好的願望。

死於佛堂

有人說,楊玉環可能死於佛堂。《舊唐書·楊貴妃傳》記載:禁軍將領陳玄禮等 殺了楊國忠父子之後,認為“賊本尚在”,請求再殺楊貴妃以免 後患。唐玄宗無奈,與貴妃訣別,“遂縊死於佛室”。《資治通鑒·唐紀》記載:唐玄 宗是命太監高力士把楊貴妃帶到佛堂縊死的。《唐國史補》記載:高 力士把楊貴妃縊死于佛堂的梨樹下。陳鴻的《長恨歌傳》記載:唐 玄宗知道楊貴妃難免一死,但不忍見其死,便使人牽之而去,“倉皇輾轉,竟死於尺組之下”。樂史的《楊太真外傳》 記載:唐玄宗與楊貴妃訣別時,她“乞容禮佛”。高力士遂縊死貴妃于佛堂前的梨樹之下。陳寅恪先生在《元白詩箋證稿》中 指出:“所可注意者,樂 史謂妃縊死於梨樹之下, 恐是受香山 (白居易)‘梨花一枝春帶雨’句之影響。 果爾,則殊可笑矣。”樂史的說 法來自《唐國史補》,而李肇的說法恐怕是受《長恨歌》的影響。楊貴妃自縊死于佛堂中。陳玄禮及禁衛軍的將官看著這個過程,確認楊貴妃已死後,再出來跟禁衛軍士兵解釋,"良久兵解(過了很久聚集的士兵才散去歸隊)"。

死于亂軍

楊貴妃也可能死於亂軍之中。此說主要見於一些唐詩中的描述。杜甫於至德 二年(西元757年)在安祿山佔據的長安,作《哀江頭》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齒今 何在,血污遊魂歸不得”之句,暗示楊貴妃不是被縊死于馬嵬驛,因為縊死是不 會見血的。李益所作七絕《過馬嵬》和七律《過馬嵬二首》中 有“托君休洗蓮花血”和“太真血染馬蹄盡”等詩句,也反映了楊貴妃為亂軍所殺,死於兵刃之下的情景。杜牧《華清宮三十韻》的“喧呼馬嵬血,零落羽林槍”;張佑《華清宮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豔”;溫庭筠《馬嵬驛》的“返魂無驗表煙滅,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詩句,也都認為楊貴妃血濺馬嵬驛,並非被縊而死。

逃亡日本

另有一種說法認為,楊貴妃最後逃亡到日本。1984年出版的《文化譯叢》第五期,張廉譯自日本《中國傳來的故事》一文說,當時馬嵬驛被縊死的,乃是個侍女。禁軍將領陳玄禮為貴妃美色所吸引,不忍殺之,遂與高力士謀,以侍女代死。楊貴妃則由陳玄禮的親信護送南逃,大約在今上海附近揚帆出海,經海上漂泊,輾轉來到日本久穀町久,最終在日本安度晚年。但其生死情況究竟如何,至今仍令人難解。

關於這段歷史,不用去深究楊貴妃到底怎麼死的,歷史終究會有各種版本,正史和野史當然不一樣,記錄歷史的人帶著各種目的,目的不一樣,結果也就不一樣。所以應該是每個人,心中都應該有一段歷史吧。

最終楊貴妃被賜白綾一條,縊死在佛堂的梨樹下,時年三十八歲,這就是白居易的《長恨歌》中的“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之典故。 玄宗在安史之亂平定後回宮,曾派人去尋找楊貴妃的遺體,但未尋得。 《新唐書》中的記載與《舊唐書》大致相同,由此可見,楊貴妃確實死于馬嵬坡。後人傳說貴妃沒死,可能只是一種美好的願望。

死於佛堂

有人說,楊玉環可能死於佛堂。《舊唐書·楊貴妃傳》記載:禁軍將領陳玄禮等 殺了楊國忠父子之後,認為“賊本尚在”,請求再殺楊貴妃以免 後患。唐玄宗無奈,與貴妃訣別,“遂縊死於佛室”。《資治通鑒·唐紀》記載:唐玄 宗是命太監高力士把楊貴妃帶到佛堂縊死的。《唐國史補》記載:高 力士把楊貴妃縊死于佛堂的梨樹下。陳鴻的《長恨歌傳》記載:唐 玄宗知道楊貴妃難免一死,但不忍見其死,便使人牽之而去,“倉皇輾轉,竟死於尺組之下”。樂史的《楊太真外傳》 記載:唐玄宗與楊貴妃訣別時,她“乞容禮佛”。高力士遂縊死貴妃于佛堂前的梨樹之下。陳寅恪先生在《元白詩箋證稿》中 指出:“所可注意者,樂 史謂妃縊死於梨樹之下, 恐是受香山 (白居易)‘梨花一枝春帶雨’句之影響。 果爾,則殊可笑矣。”樂史的說 法來自《唐國史補》,而李肇的說法恐怕是受《長恨歌》的影響。楊貴妃自縊死于佛堂中。陳玄禮及禁衛軍的將官看著這個過程,確認楊貴妃已死後,再出來跟禁衛軍士兵解釋,"良久兵解(過了很久聚集的士兵才散去歸隊)"。

死于亂軍

楊貴妃也可能死於亂軍之中。此說主要見於一些唐詩中的描述。杜甫於至德 二年(西元757年)在安祿山佔據的長安,作《哀江頭》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齒今 何在,血污遊魂歸不得”之句,暗示楊貴妃不是被縊死于馬嵬驛,因為縊死是不 會見血的。李益所作七絕《過馬嵬》和七律《過馬嵬二首》中 有“托君休洗蓮花血”和“太真血染馬蹄盡”等詩句,也反映了楊貴妃為亂軍所殺,死於兵刃之下的情景。杜牧《華清宮三十韻》的“喧呼馬嵬血,零落羽林槍”;張佑《華清宮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豔”;溫庭筠《馬嵬驛》的“返魂無驗表煙滅,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詩句,也都認為楊貴妃血濺馬嵬驛,並非被縊而死。

逃亡日本

另有一種說法認為,楊貴妃最後逃亡到日本。1984年出版的《文化譯叢》第五期,張廉譯自日本《中國傳來的故事》一文說,當時馬嵬驛被縊死的,乃是個侍女。禁軍將領陳玄禮為貴妃美色所吸引,不忍殺之,遂與高力士謀,以侍女代死。楊貴妃則由陳玄禮的親信護送南逃,大約在今上海附近揚帆出海,經海上漂泊,輾轉來到日本久穀町久,最終在日本安度晚年。但其生死情況究竟如何,至今仍令人難解。

關於這段歷史,不用去深究楊貴妃到底怎麼死的,歷史終究會有各種版本,正史和野史當然不一樣,記錄歷史的人帶著各種目的,目的不一樣,結果也就不一樣。所以應該是每個人,心中都應該有一段歷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