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流傳已久的“狸貓換太子”的歷史真相,她竟被冤枉了一千多年!

(圖)《狸貓換太子》劇照

在《狸貓換太子》中,李妃生下了小太子,

結果被劉妃用剝皮的狸貓給換走了。幸好有陳州放糧的包拯,找回了流落民間的李妃,懲治了奸妃劉妃和太監郭槐,最後來了一出“打龍袍”算是大團圓。

那麼歷史上真實的情況到底是什麼樣子呢?其實呀,跟劉妃相鬥的不是包拯,而是寇准,那個八賢王也不是家喻戶曉的宋太祖趙匡胤之子趙德芳,而是宋太宗的兒子趙元儼。至於劉妃,就更加傳奇了,嫁給趙恒之前,

可是一個跑江湖的大美人呢。

下面,咱們就先從那個小太子說起吧。

1.

《狸貓換太子》中的那個小太子名叫趙禎,也就是後來著名的宋仁宗。

仁宗的父親是真宗皇帝趙恒。在真宗皇帝還是襄王的時候,他認識了一個跑江湖賣藝的女子,這個女子就是劉娥,也就是後來的劉妃。

(圖)宋真宗趙恒,宋朝第三位皇帝

劉娥在江湖賣藝,當時她已經嫁人,因為美豔絕倫,結果被當地的一個地方官員買下,然後獻給了當時被封為襄王的趙元休(即:趙恒)。趙恒非常喜歡這個劉娥,劉娥久在江湖,頗有“飛燕合德”房中秘術,讓趙恒天天把玩愛不釋手。時間一長,趙恒就“衣帶漸寬終不悔”了。

這事被趙恒的父親太宗皇帝看出來了,於是就暗中詢問到底是怎麼回事。

於是有人告訴太宗皇帝,說最近襄王收了一個打把勢賣藝的女子,整天襄王是巫山雲雨會神女啊。

宋太宗一聽,很生氣。自己的皇子怎麼能跟這種來歷不明的女子廝混呢?於是下令,把劉娥趕出府去。然後,他又為趙恒賜婚,新娘是大宋開國功臣潘美的女兒。潘美就是評書戲曲中經常提到的潘仁美的原型。事實上,潘美並不是奸臣,他跟楊家將並肩作戰,在鎮守三關時,

共同對付蕭天佐和韓昌等大遼名將。而潘美的這個女兒也不是奸妃,巧的是,她雖然嫁給了趙恒,但卻並不是未來的皇后。

而那個劉娥,表面上被趕出了皇子府,但趙恒心中實在割捨不下。悄悄地把她安排到一個地方官員家裡,然後經常偷偷去找她。

(圖)電視劇《開封府傳奇》劇照

後來,太宗皇帝駕崩,趙恒繼位之後,他馬上就把劉娥接進宮中。當時宮中已經有了一個郭皇后,劉娥與另一位也非常受寵的楊淑妃關係甚密。

景德四年(1007年),郭皇后駕崩。真宗皇帝想立劉娥為後。結果遭到宰相寇准的反對。立後的事情只能暫時擱置下來。

真宗皇帝心中非常鬱悶。有一次他就跟劉娥說,要是你能生一個太子就最好了。

事實上,當時已經40歲的皇帝,膝下居然一個子嗣都沒有。就在這時候,李妃登場了。

李氏本來是一個小尼姑,劉娥在寺中求子的時候發現了這個小尼姑非常貌美,於是就讓她成了自己的侍女。

有一天李氏跟劉娥說,自己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赤足仙人從空中下來,成為了自己的兒子。

李氏的這個夢讓劉娥心中一動,一個借腹生子計畫浮上心頭。她就跟真宗皇帝說,不如就讓這個李氏替我們生一個兒子吧。

真宗一聽,此計甚妙!於是,他就臨幸了李氏。

李氏果然不負皇帝所托,十月懷胎之後,產下太子一名,就是後來的宋仁宗趙禎。

小太子一生下來,就被劉娥抱進了自己的房裡。因為後宮女子都無子,所以這個孩子就由劉娥和楊淑妃共同撫養,對外說是劉娥所生。趙禎後來稱呼劉娥為“大娘娘”,稱呼楊淑妃為“小娘娘”。

2.

母以子貴,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劉娥被冊封為皇后。劉娥當了皇后之後,平心而論,她還是很有才幹的,整個後宮被她打理得井井有條。同時,她晚上還幫助真宗皇帝批閱那些白天處理不完的奏章。

劉娥的觸角伸向了朝政,這讓宰相寇准非常不安。後相權利之爭越演越烈。

恰好在這個時候,宋真宗病了,結果朝政處理大權都落到了皇后劉娥手中。趁此時機,她也開始了對寇准一党的大力清繳。

(圖)電視劇《開封府傳奇》劇照

鬥爭的結果,劉娥完勝,寇准完敗。

寇准被罷免了宰相,劉娥讓自己的親信丁謂接任了宰相之職。

過了一段時間,病中的真宗皇帝想起來一件事,怎麼寇愛卿好久都不上朝了呢?就找身邊的太監問。結果這些人都不敢回答。因為此刻的寇准,已經被劉娥趕出京城去地方任職了。

就在乾興元年(1022年),宋真宗駕崩,小皇帝趙禎繼位,劉娥則臨朝稱制。

很快,劉娥又找準時機,將權臣丁謂罷相,貶至崖州;天聖七年(1029年),又把另一個權臣曹利用定了謀反之罪,結果曹利用自殺。至此,大宋朝政,完全落入劉娥手中了。

在這個時候,大宋另一位名臣出場了,他就是范仲淹。范仲淹是反對太后干政的,多次上書請求太后還政于皇帝,可都石沉大海。

范仲淹有一個朋友是晏殊。晏殊見范仲淹的奏章太過犀利直白,就跟他說,你做事這麼草率,不但會給自己引來殺身之禍,還有可能連累舉薦你的人。范仲淹就說:侍奉皇上當危言危行,絕不遜言遜行、阿諛奉承,有益於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雖有殺身之禍也在所不惜。

范仲淹力諫太后還政,還有一些臣子則主張太后進位。有臣子上書,請劉娥“依武后故事”,程琳亦獻《武后臨朝圖》,暗示劉娥稱帝。程琳就是程頤、程顥的叔父。

結果,劉娥雖然不願意還政于皇帝,可她也沒有篡逆之野心。她把那些鼓動她稱帝的奏章撕碎,擲於地上,然後說:我不能做對不起大宋列祖列宗的事!

范仲淹見自己勸誡無效,於是主動請求調離京城。不過,他雖然是“身處江湖之遠”,但始終“心系廟堂之高”。沒事的時候就會寫一些奏摺,直接上奏給仁宗皇帝,仁宗皇帝很是感動。

明道二年(1033年),太后劉娥駕崩了,仁宗終於親政了。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召范仲淹入京。

(圖)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

然後,仁宗皇帝拿出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來跟范仲淹商量。他說,範愛卿,你看,皇太后駕崩了,這國家不能一日沒有太后啊。我看楊太妃賢良淑德,就立楊太妃為太后,然後幫助朕處理朝政,你看如何?

范仲淹一聽,心說皇帝你到底是有多缺愛呀。皇后死了可以重新再立,就從來沒有聽過,太后死了再立一個太后的道理!

不過這是范仲淹的心裡話。他也不能當面讓這個赤腳大仙轉世的皇帝下不來台呀。於是就說:太后,母號也,未嘗因保育而代立者。今一太后崩,又立一太后,天下且疑陛下不可一日無母后之助也。

范仲淹這話說得文縐縐的,不過仁宗皇帝也聽懂了。他覺得范仲淹說得話有道理,於是,就不行冊封之禮了。不過依然尊楊太妃為皇太后,稱保慶皇太后。

仁宗皇帝為什麼一定要冊封楊淑妃呢?因為,他從小在宮中就是被這個楊淑妃哺育大的。所以他始終稱呼劉娥為“大娘娘”,稱呼楊淑妃為“小娘娘”。而且,他始終認為自己就是劉娥親生的兒子。直到“八賢王”出場,真相才逐漸被揭開。

3.

因為這個時候劉娥已經死了,反對劉娥的范仲淹當了宰相。這時候有一個人來了,有一件事情,他認為到了該說出真相的時候了。

這個人就是“八賢王”。

八賢王不是趙德芳,因為趙德芳排行第四。真正的八賢王是趙元儼,他是太宗皇帝的第八子,且此人德高望重,為人十分穩妥可靠,頗有賢明,因此人稱“八賢王”。

八賢王找到仁宗皇帝。他說:劉娥不是你的親生母親,你的親生母親李氏,是被劉娥害死的呀。

仁宗皇帝當然是悲痛欲絕。他也準備對劉氏家族進行剷除。在剷除之前,他首先要先厚葬自己的生母李宸妃。

仁宗皇帝親自去李宸妃的葬地祭奠。在眾人圍觀之下,棺槨打開,只見裡面裝滿了水銀,用以保持屍體不壞,李宸妃面色如生,神態安詳,而且穿戴著皇后的服裝。

仁宗皇帝覺得劉娥對自己的生母還是不錯的,於是打消了誅殺劉氏一族的念頭。

(圖)趙禎(1010年5月12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趙受益。

那麼劉娥當時為什麼會厚葬李宸妃呢?因為當時的宰相呂夷簡頗有先見之明。據《邵氏聞見錄》記載,李宸妃死後,太后劉娥本計畫按一般宮人下葬,但丞相呂夷簡建議她厚葬之,以免將來仁宗瞭解了真實情況後對劉氏家族不利。劉後採納了呂夷簡的建議,結果自然是皆大歡喜。

至此,民間流傳的這段“狸貓換太子”案終於畫上了一個句號。至於說,李妃到底是不是像八賢王所說,是被劉娥害死的呢?恐怕此事將永遠成為一段歷史公案了。

*作者:風林秀,魚羊秘史簽約作者。

當時已經40歲的皇帝,膝下居然一個子嗣都沒有。就在這時候,李妃登場了。

李氏本來是一個小尼姑,劉娥在寺中求子的時候發現了這個小尼姑非常貌美,於是就讓她成了自己的侍女。

有一天李氏跟劉娥說,自己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赤足仙人從空中下來,成為了自己的兒子。

李氏的這個夢讓劉娥心中一動,一個借腹生子計畫浮上心頭。她就跟真宗皇帝說,不如就讓這個李氏替我們生一個兒子吧。

真宗一聽,此計甚妙!於是,他就臨幸了李氏。

李氏果然不負皇帝所托,十月懷胎之後,產下太子一名,就是後來的宋仁宗趙禎。

小太子一生下來,就被劉娥抱進了自己的房裡。因為後宮女子都無子,所以這個孩子就由劉娥和楊淑妃共同撫養,對外說是劉娥所生。趙禎後來稱呼劉娥為“大娘娘”,稱呼楊淑妃為“小娘娘”。

2.

母以子貴,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劉娥被冊封為皇后。劉娥當了皇后之後,平心而論,她還是很有才幹的,整個後宮被她打理得井井有條。同時,她晚上還幫助真宗皇帝批閱那些白天處理不完的奏章。

劉娥的觸角伸向了朝政,這讓宰相寇准非常不安。後相權利之爭越演越烈。

恰好在這個時候,宋真宗病了,結果朝政處理大權都落到了皇后劉娥手中。趁此時機,她也開始了對寇准一党的大力清繳。

(圖)電視劇《開封府傳奇》劇照

鬥爭的結果,劉娥完勝,寇准完敗。

寇准被罷免了宰相,劉娥讓自己的親信丁謂接任了宰相之職。

過了一段時間,病中的真宗皇帝想起來一件事,怎麼寇愛卿好久都不上朝了呢?就找身邊的太監問。結果這些人都不敢回答。因為此刻的寇准,已經被劉娥趕出京城去地方任職了。

就在乾興元年(1022年),宋真宗駕崩,小皇帝趙禎繼位,劉娥則臨朝稱制。

很快,劉娥又找準時機,將權臣丁謂罷相,貶至崖州;天聖七年(1029年),又把另一個權臣曹利用定了謀反之罪,結果曹利用自殺。至此,大宋朝政,完全落入劉娥手中了。

在這個時候,大宋另一位名臣出場了,他就是范仲淹。范仲淹是反對太后干政的,多次上書請求太后還政于皇帝,可都石沉大海。

范仲淹有一個朋友是晏殊。晏殊見范仲淹的奏章太過犀利直白,就跟他說,你做事這麼草率,不但會給自己引來殺身之禍,還有可能連累舉薦你的人。范仲淹就說:侍奉皇上當危言危行,絕不遜言遜行、阿諛奉承,有益於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雖有殺身之禍也在所不惜。

范仲淹力諫太后還政,還有一些臣子則主張太后進位。有臣子上書,請劉娥“依武后故事”,程琳亦獻《武后臨朝圖》,暗示劉娥稱帝。程琳就是程頤、程顥的叔父。

結果,劉娥雖然不願意還政于皇帝,可她也沒有篡逆之野心。她把那些鼓動她稱帝的奏章撕碎,擲於地上,然後說:我不能做對不起大宋列祖列宗的事!

范仲淹見自己勸誡無效,於是主動請求調離京城。不過,他雖然是“身處江湖之遠”,但始終“心系廟堂之高”。沒事的時候就會寫一些奏摺,直接上奏給仁宗皇帝,仁宗皇帝很是感動。

明道二年(1033年),太后劉娥駕崩了,仁宗終於親政了。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召范仲淹入京。

(圖)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

然後,仁宗皇帝拿出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來跟范仲淹商量。他說,範愛卿,你看,皇太后駕崩了,這國家不能一日沒有太后啊。我看楊太妃賢良淑德,就立楊太妃為太后,然後幫助朕處理朝政,你看如何?

范仲淹一聽,心說皇帝你到底是有多缺愛呀。皇后死了可以重新再立,就從來沒有聽過,太后死了再立一個太后的道理!

不過這是范仲淹的心裡話。他也不能當面讓這個赤腳大仙轉世的皇帝下不來台呀。於是就說:太后,母號也,未嘗因保育而代立者。今一太后崩,又立一太后,天下且疑陛下不可一日無母后之助也。

范仲淹這話說得文縐縐的,不過仁宗皇帝也聽懂了。他覺得范仲淹說得話有道理,於是,就不行冊封之禮了。不過依然尊楊太妃為皇太后,稱保慶皇太后。

仁宗皇帝為什麼一定要冊封楊淑妃呢?因為,他從小在宮中就是被這個楊淑妃哺育大的。所以他始終稱呼劉娥為“大娘娘”,稱呼楊淑妃為“小娘娘”。而且,他始終認為自己就是劉娥親生的兒子。直到“八賢王”出場,真相才逐漸被揭開。

3.

因為這個時候劉娥已經死了,反對劉娥的范仲淹當了宰相。這時候有一個人來了,有一件事情,他認為到了該說出真相的時候了。

這個人就是“八賢王”。

八賢王不是趙德芳,因為趙德芳排行第四。真正的八賢王是趙元儼,他是太宗皇帝的第八子,且此人德高望重,為人十分穩妥可靠,頗有賢明,因此人稱“八賢王”。

八賢王找到仁宗皇帝。他說:劉娥不是你的親生母親,你的親生母親李氏,是被劉娥害死的呀。

仁宗皇帝當然是悲痛欲絕。他也準備對劉氏家族進行剷除。在剷除之前,他首先要先厚葬自己的生母李宸妃。

仁宗皇帝親自去李宸妃的葬地祭奠。在眾人圍觀之下,棺槨打開,只見裡面裝滿了水銀,用以保持屍體不壞,李宸妃面色如生,神態安詳,而且穿戴著皇后的服裝。

仁宗皇帝覺得劉娥對自己的生母還是不錯的,於是打消了誅殺劉氏一族的念頭。

(圖)趙禎(1010年5月12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趙受益。

那麼劉娥當時為什麼會厚葬李宸妃呢?因為當時的宰相呂夷簡頗有先見之明。據《邵氏聞見錄》記載,李宸妃死後,太后劉娥本計畫按一般宮人下葬,但丞相呂夷簡建議她厚葬之,以免將來仁宗瞭解了真實情況後對劉氏家族不利。劉後採納了呂夷簡的建議,結果自然是皆大歡喜。

至此,民間流傳的這段“狸貓換太子”案終於畫上了一個句號。至於說,李妃到底是不是像八賢王所說,是被劉娥害死的呢?恐怕此事將永遠成為一段歷史公案了。

*作者:風林秀,魚羊秘史簽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