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繼《人民的名義》之後,如何讓廉潔也透明起來丨權力與籠子

近日,一部反腐題材劇《人民的名義》火了,該劇講述了檢察官身份的主角與貪腐分子鬥智鬥勇的故事,

在豆瓣評分高達8.8分。

劇中第一集出現的貪官趙德漢,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每月只給鄉下的母親300塊生活費,口口聲聲說自己是“農民的兒子”,卻在搜捕中被反貪局人員從他的別墅中查出2億多的巨額贓款,最終落網。

縱觀現實中,多少落馬貪官,充當著“雙面人”的形象,宣稱自己是“為人民服務”,實際上濫用職位之權貪污腐化,

損害人民利益。自“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以“壯士斷腕、刮骨療毒”的決心和勇氣,對“老虎”“蒼蠅”等一切腐敗分子開火,“老虎”“蒼蠅”一個個落入法網中。但是,反腐不易,防腐更難;權力不進制度的籠子,就不會有真正的防腐劑,制度選擇是本質選擇;不把權力關進籠子,就會被權力關進籠子。

這讓師太君想到了一部反腐評論著作——《權力與籠子》,作者徐迅雷以新聞人的敏銳、以評論者的犀利、以雜文家的文筆,

對“反腐不易,防腐更難。反腐要力度,防腐靠制度。”進一步指出:“一次次具體的反腐是治標,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是治本”以及“從制度架構看,權力需要權利來制約制衡的,這個權利就是公民的民主權利。”

書中所寫多為近年來引起輿論熱議的新聞“大人物”,略帶小人物,既有短平快的特點,更有深刻的思考。正如著名雜文評論家鄢烈山所評價的,“講權賦與權責、權勢與權腐、權能與權用、權利與權益、權略與權策,

涉及權力與籠子各方面,大視野大智慧”。

讓廉潔也透明起來

作者丨徐迅雷

本文節選自《權力與籠子》

光風霽月有多難?雨過天晴、萬物明淨,在自然界是常見的;胸襟開闊、心地坦蕩的人當然也不少。可是,這人一旦變成權力在握的那部分群體,形勢就大不一樣了。你要他根據權力監督的慣例公開財產與收入,那是老大不願意的。

對於一個隻拿正常的工資的官員來說,公佈財產確實並不算一個很難的事,因為不會有巨大的財產嚇人一跳。張天成是一位工作了近30年的基層幹部,從1983年開始就在鄉鎮工作,現在才是一個縣裡的政法委副書記,你說他會有多少財產和收入呢?這基本上是可想而知的。

其中,張天成所公佈的家庭財產是:2007年在縣城置坯房一套,花費22萬元;2008年7月開始裝修,包括傢俱電器等,

共花費18萬元;老家有祖傳磚土木結構瓦房共7間,計值5萬元。此外沒有存款,而且欠債4萬。我看了這些個數字,覺得基本正常,只是在一個縣城裡裝修房子置辦家電耗費18萬元偏多了一點,可以繼續探究一下。而無論如何,張天成公開自己的收入、公佈自己的家庭財產,是在一個不太正常的環境中做一件比較正常的事,這也是不容易的。

現在的制度環境下,1個“擅自公開”,會讓另外的99個不爽。這裡並沒有倒逼的意味,也算不上第一個吃螃蟹,可是,比較的含義畢竟還是有的,相比之下,他人恐怕就更不願意接著公開財產了。所以,張天成不太可能成為帶動後面一串多米諾骨牌倒下的第一張牌。

但無論如何,張天成的行動是可貴的。作為一個廉潔的幹部,廉潔也需要公開與透明,否則會很容易被抹進一鍋黑;你不公開,你的廉潔別人也不相信。所以,極為重要的就是,讓廉潔也公開、透明起來!張天成在公開自己“記三等功四次、評為先進個人受到嘉獎若干”的同時,也公開了“因套取國家專案資金用於鎮政府保運轉,受嚴重警告處分一次”,這是沒有把樹幹上砍去樹枝所留下的“癤”給包裹起來,非常難得。

公開難,公開政府的花銷開支更難,公開官員的收入財產難上難。這是一個基本現實。公眾當然會期待,張天成的舉動能夠助推官員向公眾公開財產,實現制度化——個人化與制度化,兩者畢竟是大不一樣的。

君子坦蕩蕩。“如果是為了謀生,那一個人只有去索取;但如果是為了生活,一個人必須去奉獻。”我願意把張天成公開財產的行動看成是一種“奉獻”。張天成的行動也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網路時代被新媒體所催生的。記得我國反腐敗和廉政建設白皮書是在2010年底首次發佈的,其中,網路監督被認可為“一種反應快、影響大、參與面廣的新興輿論監督方式”,還提出要使各種輿論監督運行在法治的軌道上。本來期望“頭上三尺有神明”,現在只能依靠“頭上三尺有監控”,而互聯網就是最重要的“監控器”之一,同時也是公開、公示的重要路徑與管道。

一些官員,倒是喜歡“公開”自己戴的名表,“表哥”、“表叔”之類的,無意中就把手腕上幾萬幾十萬的名表“公開”展示給公眾了。面對名表,那手腕還真是最沒有“手腕”。而恰恰是網路讓幾個“戴表者”的“代表”無處遁形。

廉潔千般好,最壞是腐敗。其實,所有的官員都在廉潔的平臺上、公開的環境中運行,大家都一樣是快樂幸福的,而且又安穩又自在。那一種最好的形態與狀態,如何鑄就?何時會來?

《權力與籠子》

徐迅雷 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好的批評,是一種情懷、一種正義。《權力與籠子》一書,是一部反腐敗評論集,是一本反腐防腐的幹部教育讀本,是一冊痛定思痛的公眾權利讀本。作者以新聞人的敏銳、以評論者的犀利、以雜文家的文筆,對“反腐不易,防腐更難。反腐要力度,防腐靠制度。”進一步提出了“權力不進制度的籠子,就不會有真正的防腐劑”以及“制度選擇是本質選擇。不把權力關進籠子,就會被權力關進籠子。中國絕不能從‘制度腐敗化’走向‘腐敗制度化’。制衡權力、保護權利,是一個現代國家抵達文明彼岸的必由之路。”的結論。

本書分為“權略·權策”讓廉潔也透明起來、“權賦·權責”背書是個啥玩意、“權勢·權腐”還好, 沒把天安門給賣了、“權能·權用”亞腐敗是腐敗的肇始等部分, 主要內容包括: 讓廉潔也透明起來、用力度反腐, 用制度防腐、權力清單與權力邊界等。

徐迅雷,雜文家、作家、評論家,現任《杭州日報》首席評論員,浙江省雜文學會副會長,浙江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客座教授。代表作《這個世界的魂》《只是歷史已清零》《萬國之上還有人類在》等。

閱讀推薦:

-END-

編輯丨左婉鳴 師太君

這是我們為你準備的第647次推送

會讓另外的99個不爽。這裡並沒有倒逼的意味,也算不上第一個吃螃蟹,可是,比較的含義畢竟還是有的,相比之下,他人恐怕就更不願意接著公開財產了。所以,張天成不太可能成為帶動後面一串多米諾骨牌倒下的第一張牌。

但無論如何,張天成的行動是可貴的。作為一個廉潔的幹部,廉潔也需要公開與透明,否則會很容易被抹進一鍋黑;你不公開,你的廉潔別人也不相信。所以,極為重要的就是,讓廉潔也公開、透明起來!張天成在公開自己“記三等功四次、評為先進個人受到嘉獎若干”的同時,也公開了“因套取國家專案資金用於鎮政府保運轉,受嚴重警告處分一次”,這是沒有把樹幹上砍去樹枝所留下的“癤”給包裹起來,非常難得。

公開難,公開政府的花銷開支更難,公開官員的收入財產難上難。這是一個基本現實。公眾當然會期待,張天成的舉動能夠助推官員向公眾公開財產,實現制度化——個人化與制度化,兩者畢竟是大不一樣的。

君子坦蕩蕩。“如果是為了謀生,那一個人只有去索取;但如果是為了生活,一個人必須去奉獻。”我願意把張天成公開財產的行動看成是一種“奉獻”。張天成的行動也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網路時代被新媒體所催生的。記得我國反腐敗和廉政建設白皮書是在2010年底首次發佈的,其中,網路監督被認可為“一種反應快、影響大、參與面廣的新興輿論監督方式”,還提出要使各種輿論監督運行在法治的軌道上。本來期望“頭上三尺有神明”,現在只能依靠“頭上三尺有監控”,而互聯網就是最重要的“監控器”之一,同時也是公開、公示的重要路徑與管道。

一些官員,倒是喜歡“公開”自己戴的名表,“表哥”、“表叔”之類的,無意中就把手腕上幾萬幾十萬的名表“公開”展示給公眾了。面對名表,那手腕還真是最沒有“手腕”。而恰恰是網路讓幾個“戴表者”的“代表”無處遁形。

廉潔千般好,最壞是腐敗。其實,所有的官員都在廉潔的平臺上、公開的環境中運行,大家都一樣是快樂幸福的,而且又安穩又自在。那一種最好的形態與狀態,如何鑄就?何時會來?

《權力與籠子》

徐迅雷 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好的批評,是一種情懷、一種正義。《權力與籠子》一書,是一部反腐敗評論集,是一本反腐防腐的幹部教育讀本,是一冊痛定思痛的公眾權利讀本。作者以新聞人的敏銳、以評論者的犀利、以雜文家的文筆,對“反腐不易,防腐更難。反腐要力度,防腐靠制度。”進一步提出了“權力不進制度的籠子,就不會有真正的防腐劑”以及“制度選擇是本質選擇。不把權力關進籠子,就會被權力關進籠子。中國絕不能從‘制度腐敗化’走向‘腐敗制度化’。制衡權力、保護權利,是一個現代國家抵達文明彼岸的必由之路。”的結論。

本書分為“權略·權策”讓廉潔也透明起來、“權賦·權責”背書是個啥玩意、“權勢·權腐”還好, 沒把天安門給賣了、“權能·權用”亞腐敗是腐敗的肇始等部分, 主要內容包括: 讓廉潔也透明起來、用力度反腐, 用制度防腐、權力清單與權力邊界等。

徐迅雷,雜文家、作家、評論家,現任《杭州日報》首席評論員,浙江省雜文學會副會長,浙江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客座教授。代表作《這個世界的魂》《只是歷史已清零》《萬國之上還有人類在》等。

閱讀推薦:

-END-

編輯丨左婉鳴 師太君

這是我們為你準備的第647次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