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江西安源:“紅色星火”提振幹群“精氣神” 昂首闊步走好新時代長征路

安源區全景圖

紅色星火代代相傳

安源區“踏上新征程 廉潤安源紅”廉政專場文藝演出中,書法家們走上舞臺,用文字傳遞百信內心的讚美和呼喚。

中國江西網萍鄉訊 劉安珍、尚健、記者謝獻忠報導:安源,一座飽含人文底蘊、紅色星火閃耀的城;安源,一座充滿激情與活力、昂揚向上的城。在黨的十九大以來,

這裡正在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大幹實幹快幹,努力開創安源發展新局面,讓新的經濟形態在紅色大樹上發芽開花,結出豐碩的果實,力爭在建設美麗幸福新安源的生動實踐中體現新擔當、展示新作為。

鍥而不捨馳而不息抓好作風建設,提振幹部“精氣神”是該區以新作為成為萍鄉發展的龍頭和核心增長極,勇當萍鄉大變樣排頭兵的根本保證。

“打鐵必須自身硬”。習近平總書記在党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黨一定要有新氣象新作為。打鐵必須自身硬。黨要團結帶領人民進行偉大鬥爭、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必須毫不動搖堅持和完善党的領導,毫不動搖把党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今年以來,安源區堅持“鞏固、深化、提升”的原則和要求,以落實全面從嚴治黨“兩個責任”為主導,

以加強作風建設為重點,以專項治理為抓手,不斷加大監督問責力度,發揚釘釘子精神,一錘接著一錘敲,一個節點一個節點堅守,一個問題一個問題解決,不鬆勁、不停步、再出發,一刻不停歇地推動作風建設向縱深發展。

改進作風,就要解放思想、敢闖新路。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要闖出一條新路,必須先解放思想。為了打造一支能力強、素質高的幹部隊伍,安源區廣泛開展了“三問三講三比”解放思想當先鋒大討論、“解放思想求變化、擔當實幹促變樣”主題實踐活動,

出臺了《關於鼓勵黨員幹部改革創新、擔當有為容錯糾錯暫行辦法》,明確了14種免責減責情形,並創造性地推出了《科級幹部執行力評價考核辦法》,開展執行力評價排名,用好執行力評價結果,形成能上能下的幹部管理機制。

糾正“四風”、改進作風沒有間歇期、沒有休止符。該區通過強力落實“兩個責任”推進全面從嚴治党向縱深邁進,

為安源全面振興發展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堅持正風肅紀,深入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弛而不息抓作風建設,創新方式方法,強力糾治“四風”問題,形成了正風肅紀的強大震懾。堅持抓早抓小與嚴查快辦形成震懾合力。正確把握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堅持抓早抓小,對執紀審查、信訪舉報、專項檢查中發現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和“四風”方面存在傾向性、苗頭性問題,及時採取函詢、談話提醒、誡勉談話等措施。

此外,重開安源夜校,創辦安源大講堂、紅安源微課堂,充分利用本地紅色資源,邀請名師專家授課,形成了一週一訓、一月一題、一年一輪的幹部培訓格局。同時,持續開展黨風廉政建設,深入推進家風建設,打造了一批家風家訓示範點。清風揚正氣,歡歌頌清廉。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不斷豐富“清風安源”廉政文化品牌內涵,激勵全區黨員幹部在新的征程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葆廉潔,安源區舉行了“新安源·新形象”廉政專場文藝演出。84歲的抗戰老兵肖任柏以遒勁的筆力書寫著安源人的願景。一筆一劃間,老人對新時代新安源的信心與期盼躍然於紙上——不忘初心,不改初心。

安源區開展“文明交通我行動”

鳳凰街組織黨員志願者開展“關愛留守兒童 暢享集體生日”活動

以文明新風尚繪就百姓新生活是安源區以政風帶民風、以民風促發展,全力打造崇德向善新安源的生動詮釋。

每逢月中,安源市民劉光連就會上網查查身邊的“好人”,看看他們的動人故事:在城郊,經濟拮据的低保戶胡梅拾金不昧;在八一,退休老黨員段華勝義務幫教幾十載;在後埠,手織毛衣的謝芝蘭心系孤寡兒童……自安源區開展“身邊好人”線索徵集活動以來,“身邊好人”正發生著由個人向家庭拓展、由個體向群體延伸、由單位向行業輻射的喜人變化。截至目前,已有3人當選中國好人,4人當選江西好人,1個省級道德模範,23人當選最美萍鄉人,不斷引導廣大幹群見賢思齊、爭做好人,引領整個社會精神文明的新風尚。近年來,安源區委區政府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載體,創新工作舉措、健全工作機制、打造工作亮點、狠抓工作落實,為建設文明幸福新安源描繪出了更為清晰的方向圖示。

新思想繪出新生活。“提倡健康有益的文化娛樂體育活動和體育活動,嚴禁賭博……”近年來,村裡的變化得益於人手一本的《村規民約》。什麼提倡做,什麼不能做,已然成為五陂鎮村民的行動自覺。“如今,我們不僅業餘有所愛好,不打麻將愛跳舞、唱歌、健身,就連紅白喜事也推陳出新。”這不,五陂鎮園藝分場今年有10多位老人滿花甲,只有兩家邀請至親好友擺了幾桌,其他人家都沒擺酒席。農墾退休職工曾祥菊說:“移風易俗政府推廣得好,省了我們不少錢。我們都很擁護。”

新風尚引領新發展。為改變農村存在的各種互相攀比、大操大辦等不良現象,安源區文明辦以中宣部、中央文明辦大力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精神為契機,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把反對鋪張浪費、反對婚喪大操大辦作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通過建立健全區、鎮、村“三級聯動”組織體系,形成了層層推進的工作機制,從而逐步實現鄉風文明建設的科學化、制度化、規範化。

新作為展現新形象。裡善管理處提倡科學有益的生活方式等村民公約;後埠管理處以文化牆為載體,使廉政文化蔚然成風;友愛巷以“雷鋒小屋”為陣地,成了真正的“友愛街巷”……以鄉風民風美起來、人居環境美起來、文化生活美起來為目標,安源區正在不斷提升群眾的文明素養和文明程度。

五陂海綿小鎮

萍鄉市首條“白改黑”示範巷——鳳凰街友愛巷

讓黨的好政策成為百姓致富經,增強百姓獲得感是該區貫徹落實黨的政策,讓好政策開花結果,全力打造美麗幸福新安源的強勁動力。

“逢雨看海”曾是萍鄉市市民楊阿姨對入汛後的深刻記憶之一。楊阿姨所住的萍鄉市安源區八一街老站社區逢雨易澇,歷來是萍鄉受暴雨影響嚴重的區域。“以前下大雨就積水,有時甚至淹過了膝蓋,出門就像‘看海’。”該地段基礎設施老舊,且地勢低窪,加之由於管道沒有雨汙分流,過去每逢下雨,居民出行困難。老站社區書記陳晨表示,前幾年每年的暴雨,社區積水1米多深,一樓的住戶與商戶遭了不少罪。今年,這個曾經內澇嚴重的地段動了一場“海綿手術”:不僅進行了地下管網改造,新建了排水溝,增大了污水管道過水量,道路上還鋪上了透水混凝土。今年7月,暴雨如期而至,老街坊們卻告別了“看海”的日子。在一樓經營一家油漆店的商戶王先生說:“小雨路面不積水,暴雨路面不內澇,真的要給海綿城市點個贊。”

走進鳳凰街友愛巷,一條平坦、乾淨、整潔的柏油馬路映入眼簾,“海綿寶寶”上牆,廢舊輪胎“變身”,“雷鋒小屋”暖意濃濃,秋陽照耀下的小巷充滿著濃濃的文化氣息。當地居民介紹說,幾個月前,這裡還是道路坑窪不平,管理無序,經常發生擁堵,出了名的環境“髒亂差”。而如今,友愛巷的大變樣,是安源區全面推進社會各項事業,積極構建“保基本、全覆蓋”民生保障體系的一個縮影。僅2017年上半年,全區八項民生支出就高達15.04億元,同比增長34.5%,總額、增幅均位列萍鄉市第一。

“還是黨的政策好,我們現在的生活才能過得這麼滋潤。”省級貧困村溫盤村的貧困戶朱增義說。這位來自大山裡的致富領路人因患小兒麻痹症導致下肢殘障的他曾是村裡的殘疾貧困戶,這兩年憑著扶貧政策的幫扶以及自己的辛勤勞作,如今已開辦了一家養蜂場和一個集生豬、魚、家禽於一體的種養基地,年產值達200萬元以上,帶動十幾名殘疾人開展種養事業,每年拉動當地農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黨的十九大提出讓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我就是深受黨的扶貧政策的最大受益者”。說起來自身的改變,朱增義露出真誠地笑容。原來,2011年溫盤村被列為全國扶貧村之時,老朱把自己養蜂的想法向鎮村作了詳細彙報,得到鎮村的一致認可。在上級領導的幫扶下,老朱從小打小鬧的10多箱蜜蜂發展到幾十箱,到去年已發展到100多箱。老朱說:“我能有今天,離不開黨和政府的關心,我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在花甲之年完成入黨的心願,將自己的所學所用努力回報社會。”

在安源,像老朱的這樣因黨的政策走向致富、過上好日子的並非個例。80後小夥彭泉,家住城郊管委會長興館管理處,是地地道道的農民的兒子。在外務工多年的他,深切地感受到了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尤其是近年來家鄉不斷推行的創業惠民政策,吸引他萌生了早日回鄉創業、回饋家鄉的想法。如今,利用自己優勢資源和勤奮努力的彭泉經營規模逐步擴大,公司在本地市場已佔有一席之地。“有了黨的政策,我們的日子正越過越滋潤。”在彭泉的幫助下,貧困戶吳兵被安排在其公司就業,每月有了2000餘元的收入。“在黨的好政策下,走向致富之路不再是夢,”談起變化,吳兵信心滿滿。

使命在肩,初心如磐。党的十九大開啟了新的征程,安源的追趕跨越發展,已經站在一個全新的起點上,60萬安源兒女必將秉承“安源精神”,走好新時代長征路,做勇立新時代潮頭的堅定者、奮進者、搏擊者,向爭當萍鄉“大變樣”排頭兵闊步前進!

及時採取函詢、談話提醒、誡勉談話等措施。

此外,重開安源夜校,創辦安源大講堂、紅安源微課堂,充分利用本地紅色資源,邀請名師專家授課,形成了一週一訓、一月一題、一年一輪的幹部培訓格局。同時,持續開展黨風廉政建設,深入推進家風建設,打造了一批家風家訓示範點。清風揚正氣,歡歌頌清廉。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不斷豐富“清風安源”廉政文化品牌內涵,激勵全區黨員幹部在新的征程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葆廉潔,安源區舉行了“新安源·新形象”廉政專場文藝演出。84歲的抗戰老兵肖任柏以遒勁的筆力書寫著安源人的願景。一筆一劃間,老人對新時代新安源的信心與期盼躍然於紙上——不忘初心,不改初心。

安源區開展“文明交通我行動”

鳳凰街組織黨員志願者開展“關愛留守兒童 暢享集體生日”活動

以文明新風尚繪就百姓新生活是安源區以政風帶民風、以民風促發展,全力打造崇德向善新安源的生動詮釋。

每逢月中,安源市民劉光連就會上網查查身邊的“好人”,看看他們的動人故事:在城郊,經濟拮据的低保戶胡梅拾金不昧;在八一,退休老黨員段華勝義務幫教幾十載;在後埠,手織毛衣的謝芝蘭心系孤寡兒童……自安源區開展“身邊好人”線索徵集活動以來,“身邊好人”正發生著由個人向家庭拓展、由個體向群體延伸、由單位向行業輻射的喜人變化。截至目前,已有3人當選中國好人,4人當選江西好人,1個省級道德模範,23人當選最美萍鄉人,不斷引導廣大幹群見賢思齊、爭做好人,引領整個社會精神文明的新風尚。近年來,安源區委區政府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載體,創新工作舉措、健全工作機制、打造工作亮點、狠抓工作落實,為建設文明幸福新安源描繪出了更為清晰的方向圖示。

新思想繪出新生活。“提倡健康有益的文化娛樂體育活動和體育活動,嚴禁賭博……”近年來,村裡的變化得益於人手一本的《村規民約》。什麼提倡做,什麼不能做,已然成為五陂鎮村民的行動自覺。“如今,我們不僅業餘有所愛好,不打麻將愛跳舞、唱歌、健身,就連紅白喜事也推陳出新。”這不,五陂鎮園藝分場今年有10多位老人滿花甲,只有兩家邀請至親好友擺了幾桌,其他人家都沒擺酒席。農墾退休職工曾祥菊說:“移風易俗政府推廣得好,省了我們不少錢。我們都很擁護。”

新風尚引領新發展。為改變農村存在的各種互相攀比、大操大辦等不良現象,安源區文明辦以中宣部、中央文明辦大力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精神為契機,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把反對鋪張浪費、反對婚喪大操大辦作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通過建立健全區、鎮、村“三級聯動”組織體系,形成了層層推進的工作機制,從而逐步實現鄉風文明建設的科學化、制度化、規範化。

新作為展現新形象。裡善管理處提倡科學有益的生活方式等村民公約;後埠管理處以文化牆為載體,使廉政文化蔚然成風;友愛巷以“雷鋒小屋”為陣地,成了真正的“友愛街巷”……以鄉風民風美起來、人居環境美起來、文化生活美起來為目標,安源區正在不斷提升群眾的文明素養和文明程度。

五陂海綿小鎮

萍鄉市首條“白改黑”示範巷——鳳凰街友愛巷

讓黨的好政策成為百姓致富經,增強百姓獲得感是該區貫徹落實黨的政策,讓好政策開花結果,全力打造美麗幸福新安源的強勁動力。

“逢雨看海”曾是萍鄉市市民楊阿姨對入汛後的深刻記憶之一。楊阿姨所住的萍鄉市安源區八一街老站社區逢雨易澇,歷來是萍鄉受暴雨影響嚴重的區域。“以前下大雨就積水,有時甚至淹過了膝蓋,出門就像‘看海’。”該地段基礎設施老舊,且地勢低窪,加之由於管道沒有雨汙分流,過去每逢下雨,居民出行困難。老站社區書記陳晨表示,前幾年每年的暴雨,社區積水1米多深,一樓的住戶與商戶遭了不少罪。今年,這個曾經內澇嚴重的地段動了一場“海綿手術”:不僅進行了地下管網改造,新建了排水溝,增大了污水管道過水量,道路上還鋪上了透水混凝土。今年7月,暴雨如期而至,老街坊們卻告別了“看海”的日子。在一樓經營一家油漆店的商戶王先生說:“小雨路面不積水,暴雨路面不內澇,真的要給海綿城市點個贊。”

走進鳳凰街友愛巷,一條平坦、乾淨、整潔的柏油馬路映入眼簾,“海綿寶寶”上牆,廢舊輪胎“變身”,“雷鋒小屋”暖意濃濃,秋陽照耀下的小巷充滿著濃濃的文化氣息。當地居民介紹說,幾個月前,這裡還是道路坑窪不平,管理無序,經常發生擁堵,出了名的環境“髒亂差”。而如今,友愛巷的大變樣,是安源區全面推進社會各項事業,積極構建“保基本、全覆蓋”民生保障體系的一個縮影。僅2017年上半年,全區八項民生支出就高達15.04億元,同比增長34.5%,總額、增幅均位列萍鄉市第一。

“還是黨的政策好,我們現在的生活才能過得這麼滋潤。”省級貧困村溫盤村的貧困戶朱增義說。這位來自大山裡的致富領路人因患小兒麻痹症導致下肢殘障的他曾是村裡的殘疾貧困戶,這兩年憑著扶貧政策的幫扶以及自己的辛勤勞作,如今已開辦了一家養蜂場和一個集生豬、魚、家禽於一體的種養基地,年產值達200萬元以上,帶動十幾名殘疾人開展種養事業,每年拉動當地農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黨的十九大提出讓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我就是深受黨的扶貧政策的最大受益者”。說起來自身的改變,朱增義露出真誠地笑容。原來,2011年溫盤村被列為全國扶貧村之時,老朱把自己養蜂的想法向鎮村作了詳細彙報,得到鎮村的一致認可。在上級領導的幫扶下,老朱從小打小鬧的10多箱蜜蜂發展到幾十箱,到去年已發展到100多箱。老朱說:“我能有今天,離不開黨和政府的關心,我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在花甲之年完成入黨的心願,將自己的所學所用努力回報社會。”

在安源,像老朱的這樣因黨的政策走向致富、過上好日子的並非個例。80後小夥彭泉,家住城郊管委會長興館管理處,是地地道道的農民的兒子。在外務工多年的他,深切地感受到了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尤其是近年來家鄉不斷推行的創業惠民政策,吸引他萌生了早日回鄉創業、回饋家鄉的想法。如今,利用自己優勢資源和勤奮努力的彭泉經營規模逐步擴大,公司在本地市場已佔有一席之地。“有了黨的政策,我們的日子正越過越滋潤。”在彭泉的幫助下,貧困戶吳兵被安排在其公司就業,每月有了2000餘元的收入。“在黨的好政策下,走向致富之路不再是夢,”談起變化,吳兵信心滿滿。

使命在肩,初心如磐。党的十九大開啟了新的征程,安源的追趕跨越發展,已經站在一個全新的起點上,60萬安源兒女必將秉承“安源精神”,走好新時代長征路,做勇立新時代潮頭的堅定者、奮進者、搏擊者,向爭當萍鄉“大變樣”排頭兵闊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