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Am J Physiol:水果和蔬菜新的超級魔力?可降低血壓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歡迎分享,轉載須授權!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南加州大學凱克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吃紅薯、鱷梨、菠菜、豆類、香蕉和甚至咖啡等富含鉀離子的食物可能是降低血壓的關鍵。

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7年4月的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期刊上,論文標題為“Cardiovascular benefit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dietary K+ vs. lower dietary Na+: evidence from population and mechanistic studies”。

論文通信作者、南加州大學凱克醫學院細胞與神經生物學系教授Alicia McDonough博士說,“降低鈉離子攝入是一種降低血壓的公認方法,但是有證據提示著增加飲食鉀離子攝入可能對高血壓具有同樣重要的影響。

高血壓是一種全球健康問題,影響著全世界10億多人。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高血壓導致的中風造成至少51%的死亡病例,高血壓導致的心臟病造成45%的死亡病例。

McDonough在這篇綜述論文中探究了血壓與飲食鈉離子、飲食鉀離子和鈉離子/鉀離子比值之間的關聯。該論文挑選了之前的關於飲食鈉離子和飲食鉀離子對高血壓的影響的群體研究、干預研究和分子機制研究,

並對它們進行分析。

這篇綜述論文發現幾項群體研究證實不論是否攝入飲食鈉離子,較高的飲食鉀離子水準與更低的血壓相關聯。針對補充鉀鹽的干預研究也提示著鉀離子提供直接的益處。

McDonough評述了近期來自她自己的實驗室和其他實驗室的在齧齒類動物中開展的研究來闡明鉀離子益處的機制。這些研究表明身體確實具有一種平衡機制:利用鈉離子維持對血液中的鉀離子水準的緊密控制,

這對正常的心臟、神經和肌肉功能是至關重要的。

McDonough說,“當飲食鉀離子水準較高時,腎臟分泌更多的鹽和水,這會增加鉀離子分泌。吃高鉀離子飲食就像是服用利尿劑。”

然而,增加飲食鉀離子攝入需要有意識的努力。McDonough解釋道,我們的早期祖先吃原始的飲食,這些飲食是含有高鉀離子水準和非常低鈉離子水準的水果、蔬菜、豆類和穀物。

因此,人類經進化嗜好鈉離子而不是鉀離子。然而,現代飲食從那以後發生顯著變化:食品加工公司添加鹽來滿足我們的嗜好,而且加工食品通常具有較低的鉀離子水準。

McDonough說,“如果你吃典型的西方飲食,那麼你的鈉離子攝入較高,你的鉀離子攝入較低。這顯著增加你患上高血壓的風險。”她說,當飲食鉀離子水準較低時,這種平衡機制利用鈉瀦留(sodium retention)來保持有限的鉀離子,

這就像是吃較高鈉離子水準的飲食。

但是我們應當攝入多少飲食鉀離子?McDonough說,2014年美國醫學研究所的一篇報告建議成年人每天攝入至少4.7克鉀來降低血壓,減弱飲食鉀離子的影響,降低腎結石和骨質流失的風險。比如,吃四分之三杯黑豆將有助你實現將近50%的每日鉀離子攝入目標。

McDonough建議制定公共政策來增加來自植物來源的飲食鉀離子攝入。她也支持將鉀含量添加到營養成分標籤上,從而有助提高消費者對便宜的鉀離子來源的意識。

原始出處:

Alicia A. McDonough, Luciana C. Veiras, Claire A. Guevara et al.Cardiovascular benefit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dietary K+ vs. lower dietary Na+: evidence from population and mechanistic studies.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April 2017, 312(4):E348-E356, doi:10.1152/ajpendo.00453.2016

從而有助提高消費者對便宜的鉀離子來源的意識。

原始出處:

Alicia A. McDonough, Luciana C. Veiras, Claire A. Guevara et al.Cardiovascular benefit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dietary K+ vs. lower dietary Na+: evidence from population and mechanistic studies.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April 2017, 312(4):E348-E356, doi:10.1152/ajpendo.00453.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