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山西大同南郊區之美食特產大全

刀削麵

山西人民日常喜食的麵食,因其風味獨特,馳名中外。刀削麵全憑刀削,因此得名。用刀削出的面葉,中厚邊薄。棱鋒分明,形似柳葉;入口外滑內筋,軟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喜食麵食者歡迎。

它同北京的打鹵麵、山東的伊府面、河南的魚焙面、四川的擔擔麵,同稱為五大麵食名品,享有盛譽。

在大同,刀削麵店比比皆是,比較出名的也有很多,如:東方削麵、七中刀削麵、東關刀削麵、小南街刀削麵、老柴家刀削麵等。其中“東關刀削麵”是大同刀削麵裡最出名的一家,很多外地客人寧可捨棄大魚大肉的豪華宴席,也要來這裡專門品嘗。據說,最熱鬧的時候這個店一天就用掉18袋白麵,

賣出2000碗刀削麵。由此可見刀削麵在大同的魅力真的令人歎為觀止。

刀削麵是山西最有代表性的麵條,堪稱天下一絕,已有數百年的歷史。傳說,蒙古韃靼侵佔中原後,建立元朝。為防止 “漢人”造反起義,將家家戶戶的金屬全部沒收,

並規定十戶用廚刀一把,切菜做飯輪流使用,用後再交回韃靼保管。一天中午,一位老婆婆將棒子、高粱面和成麵團,讓老漢取刀。結果刀被別人取走,老漢只好返回,在出韃靼的大門時,腳被一塊薄鐵皮碰了一下,他順手揀起來揣在懷裡。回家後,鍋開得直響,全家人等刀切面條吃。可是刀沒取回來,老漢急得團團轉,忽然想起懷裡的鐵皮,就取出來說:就用這個鐵皮切面吧!老婆一看,
鐵皮薄而軟,嘟喃著說:這樣軟的東西怎能切面條。老漢氣憤地說:“切”不動就“砍”。“砍”字提醒了老婆,她把麵團放在一塊木板上,左手端起,右手持鐵片,站在開水鍋邊“砍”面,一片片面片落入鍋內,煮熟後撈到碗裡,澆上鹵汁讓老漢先吃,老漢邊吃邊說:“好得很,好得很,以後不用再去取廚刀切面了。”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傳遍了晉中大地。至今,晉中的平遙、介休、汾陽、孝義等縣,不論男女都會削麵。
後來,“鳳陽”出了朱皇帝(朱元璋)統一了中國,建立明朝,這種“砍面”流傳于社會小攤販,又經過多次改革,演變為現在的刀削麵。刀削麵柔中有硬,軟中有韌,澆鹵、或炒或涼拌,均有獨特風味,如略加山西老陳醋食之尤妙。

蓧面栲姥姥

大同、雁北一帶人民群眾喜歡吃的風味食品。考老老用蓧麥蒸制而成,配以羊肉梢子,加上各種作料,香味濃長,耐消化。這與大同雁北一帶盛產蓧麥面有很大關係。

油炸糕

把黍子碾成黃米,再把黃米磨成面,即成黃米麵,由黃米麵做成的黃米糕具有“黃、軟、筋、香”四大特點,吃的方法有兩種,一是“素糕”,二是“油炸糕”

“素糕”是不經過油炸這一道工序,做好後蘸上肉菜相當可口,即所謂“黃糕泡肉,吃個沒夠”

油炸糕則比較講究,大同的油炸糕具有個兒小、皮兒薄、花樣多三個特點,其花樣品種分豆餡、糖餡、 菜餡三種。豆餡有小豆、豇豆、扁豆、芸豆四種;糖餡有紅糖、白糖兩種,另外各加青紅絲、玫瑰、核桃仁、果脯等;菜餡有綠豆芽、山藥、胡蘿蔔餡;有地皮菜、豆腐乾、山藥餡;有山藥、苦菜、韭菜餡。無論是哪種餡的油糕,吃進來都是裡香外脆,膾炙人口。

風味涼粉

大同地區盛產山藥,當地人除直接食用外,還有加工製成粉面的習慣。由此,粉面又製成各種食品,最常見的便是粉條和涼粉了。到了夏季,涼粉便成為家家戶戶的消暑佳餚。 大同涼粉一年四季都有,風味獨特,主要用鹽湯、醬油、辣椒油、醋、香油、味精、芥末、蔥花進行調味,配以黃瓜絲、蘿蔔絲、香菜、豆腐乾等,吃起來清涼可口,其味具佳。

雲岡啤酒

雲崗啤酒是大同市的地方名產,產於大同市酒廠。1987年雲崗啤酒、特製雲崗啤酒雙雙被評為山西省優質產品,並暢銷北京、河北、陝西、內蒙等省、市、自治區。 《山西通志》中載有“大同府風俗初伏造酒”,明、清文人詩句有“柳岸青遮賣酒壚”“尚有名蘭酒滿甌”“杯酒淋漓話古今”等佳句。據《山西輕工業志》考證,1926年工商資本家創辦了大同興農化學工業社股份有限公司,兼營酒精、麵粉。1935年被西北實業公司接辦,改名大同興農酒精廠,年產酒精22 3萬公斤,1938年改產白酒和威士卡,1946年該廠毀於戰火之中。1952年在大同興農酒精廠的舊址上興建了大同市酒廠,恢復了白酒生產。1973年開發了啤酒產品,並以大同名勝古跡雲崗石窟為背景,取名雲崗啤酒。幾經擴建,目前年產量已達15000噸。 雲崗啤酒系淡爽型啤酒,它採用優質麥芽、大米為原料,經糊化、糖化、過濾,加酵母發酵、過濾、裝瓶、殺菌等工序釀制而成。其原麥芽計濃度為12度。酒質呈淺黃色,清亮透明,泡沫潔白細膩,掛杯持久,麥芽香明顯,酒花香鮮,醇厚爽口,有明顯的二氧化碳刺激感。

雲岡絹人

大同地區的人們,在明請時代,就有在廟會上買個“泥娃娃”、“布娃娃”的習慣。不少人為了求子、求壽、免災、祛病,都會在廟會上給孩子買個“娃娃”以圖吉利。

建國後,“泥娃娃”已被淘汰,而“布娃娃”卻越來越精緻,不少婦文言歡在縫布娃娃上下功夫,以此來表現自己心靈手巧。大同市絹人藝術家康巧玲多才多藝,在縫布娃娃的基礎上,將戲劇人物的臉譜用服飾、身段以及雲岡石窟、華嚴寺各種佛像、伎樂飛天以及戲劇人物的藝術造型用絹人表現出來。她所製作的絹人採用綾、羅、綢、緞、紗、絹、錦等布料製成的,頗有地方特色,被廣大群眾譽以“雲岡絹人”的美稱。

由於雲岡絹人製作工藝不斷提高,產品不斷更新,現今已經發展到製作大型燈展絹人,其中代表作“大同世界”、“儀鳳呈樣”、“煤海之光“普經榮獲“迎亞運”兩項特別獎。

大同張氏折紙

大同張氏折紙藝術是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是張氏家族超過百年歷史的家族傳承民間手工技藝,屬於民間美術類別。

張氏折紙藝術顯示出小紙片,大創作;小作品,大智慧的創作思想和創作理念。有的作品繁難複雜,卻只由一張方紙折成,讓人歎為觀止,不可思議;有的作品看似簡單,只有幾個幾何元素構成,折疊過程卻暗含機巧,拆開後不能復原,讓人想之不及。

按照作品造型不同又分為半立體和立體折紙,半立體折紙是指作品整體或局部呈扁平狀,多平面而少圓弧,幾何元素單一,造型簡單,給人一種扁、平、直的感覺,觀賞角度只適合單一面;立體折紙其整體或局部呈三維狀,造型多圓弧少平面,幾何元素多樣,造型複雜,給人以圓、空、透的感覺,如雕塑般。

在2005年第二屆中國民間藝術博覽會上,折紙作品《花龜》喜獲銀獎; 2007年4月在第42屆國際旅遊品和工藝品交易會暨國際禮品和家庭用品展上,作品《年年有餘》獲得金鳳凰創新設計大獎銀獎;2008年11月,在杭州和平會展中心舉行的第九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上,作品《龍》獲得2008年“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銀獎。

2007年12月,張玉春被大同市人民政府授予“大同市民間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這標誌著黨和政府對民間藝術的關注和對張玉春多年來辛勤耕耘的鼓勵和對其藝術造詣的肯定。

2008年6月,張氏折紙藝術成為大同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09年2月,獲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張氏折紙藝術是中國折紙文化的傑出代表,它蘊含著中華傳統文化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體現著民間文化頑強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擁有寶貴的歷史、文化、科學、藝術價值。非常值得搶救和保護。

現在張氏折紙藝術的第四、五、六代傳承人懷著一種家族使命與文化責任,致力於張氏折紙藝術的整理、研究、創作、傳承、保護和發展。

吃個沒夠”

油炸糕則比較講究,大同的油炸糕具有個兒小、皮兒薄、花樣多三個特點,其花樣品種分豆餡、糖餡、 菜餡三種。豆餡有小豆、豇豆、扁豆、芸豆四種;糖餡有紅糖、白糖兩種,另外各加青紅絲、玫瑰、核桃仁、果脯等;菜餡有綠豆芽、山藥、胡蘿蔔餡;有地皮菜、豆腐乾、山藥餡;有山藥、苦菜、韭菜餡。無論是哪種餡的油糕,吃進來都是裡香外脆,膾炙人口。

風味涼粉

大同地區盛產山藥,當地人除直接食用外,還有加工製成粉面的習慣。由此,粉面又製成各種食品,最常見的便是粉條和涼粉了。到了夏季,涼粉便成為家家戶戶的消暑佳餚。 大同涼粉一年四季都有,風味獨特,主要用鹽湯、醬油、辣椒油、醋、香油、味精、芥末、蔥花進行調味,配以黃瓜絲、蘿蔔絲、香菜、豆腐乾等,吃起來清涼可口,其味具佳。

雲岡啤酒

雲崗啤酒是大同市的地方名產,產於大同市酒廠。1987年雲崗啤酒、特製雲崗啤酒雙雙被評為山西省優質產品,並暢銷北京、河北、陝西、內蒙等省、市、自治區。 《山西通志》中載有“大同府風俗初伏造酒”,明、清文人詩句有“柳岸青遮賣酒壚”“尚有名蘭酒滿甌”“杯酒淋漓話古今”等佳句。據《山西輕工業志》考證,1926年工商資本家創辦了大同興農化學工業社股份有限公司,兼營酒精、麵粉。1935年被西北實業公司接辦,改名大同興農酒精廠,年產酒精22 3萬公斤,1938年改產白酒和威士卡,1946年該廠毀於戰火之中。1952年在大同興農酒精廠的舊址上興建了大同市酒廠,恢復了白酒生產。1973年開發了啤酒產品,並以大同名勝古跡雲崗石窟為背景,取名雲崗啤酒。幾經擴建,目前年產量已達15000噸。 雲崗啤酒系淡爽型啤酒,它採用優質麥芽、大米為原料,經糊化、糖化、過濾,加酵母發酵、過濾、裝瓶、殺菌等工序釀制而成。其原麥芽計濃度為12度。酒質呈淺黃色,清亮透明,泡沫潔白細膩,掛杯持久,麥芽香明顯,酒花香鮮,醇厚爽口,有明顯的二氧化碳刺激感。

雲岡絹人

大同地區的人們,在明請時代,就有在廟會上買個“泥娃娃”、“布娃娃”的習慣。不少人為了求子、求壽、免災、祛病,都會在廟會上給孩子買個“娃娃”以圖吉利。

建國後,“泥娃娃”已被淘汰,而“布娃娃”卻越來越精緻,不少婦文言歡在縫布娃娃上下功夫,以此來表現自己心靈手巧。大同市絹人藝術家康巧玲多才多藝,在縫布娃娃的基礎上,將戲劇人物的臉譜用服飾、身段以及雲岡石窟、華嚴寺各種佛像、伎樂飛天以及戲劇人物的藝術造型用絹人表現出來。她所製作的絹人採用綾、羅、綢、緞、紗、絹、錦等布料製成的,頗有地方特色,被廣大群眾譽以“雲岡絹人”的美稱。

由於雲岡絹人製作工藝不斷提高,產品不斷更新,現今已經發展到製作大型燈展絹人,其中代表作“大同世界”、“儀鳳呈樣”、“煤海之光“普經榮獲“迎亞運”兩項特別獎。

大同張氏折紙

大同張氏折紙藝術是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是張氏家族超過百年歷史的家族傳承民間手工技藝,屬於民間美術類別。

張氏折紙藝術顯示出小紙片,大創作;小作品,大智慧的創作思想和創作理念。有的作品繁難複雜,卻只由一張方紙折成,讓人歎為觀止,不可思議;有的作品看似簡單,只有幾個幾何元素構成,折疊過程卻暗含機巧,拆開後不能復原,讓人想之不及。

按照作品造型不同又分為半立體和立體折紙,半立體折紙是指作品整體或局部呈扁平狀,多平面而少圓弧,幾何元素單一,造型簡單,給人一種扁、平、直的感覺,觀賞角度只適合單一面;立體折紙其整體或局部呈三維狀,造型多圓弧少平面,幾何元素多樣,造型複雜,給人以圓、空、透的感覺,如雕塑般。

在2005年第二屆中國民間藝術博覽會上,折紙作品《花龜》喜獲銀獎; 2007年4月在第42屆國際旅遊品和工藝品交易會暨國際禮品和家庭用品展上,作品《年年有餘》獲得金鳳凰創新設計大獎銀獎;2008年11月,在杭州和平會展中心舉行的第九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上,作品《龍》獲得2008年“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銀獎。

2007年12月,張玉春被大同市人民政府授予“大同市民間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這標誌著黨和政府對民間藝術的關注和對張玉春多年來辛勤耕耘的鼓勵和對其藝術造詣的肯定。

2008年6月,張氏折紙藝術成為大同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09年2月,獲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張氏折紙藝術是中國折紙文化的傑出代表,它蘊含著中華傳統文化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體現著民間文化頑強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擁有寶貴的歷史、文化、科學、藝術價值。非常值得搶救和保護。

現在張氏折紙藝術的第四、五、六代傳承人懷著一種家族使命與文化責任,致力於張氏折紙藝術的整理、研究、創作、傳承、保護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