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幸福從哪裡來——銅川市入選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記事

12月7日,由新華社《瞭望東方週刊》、瞭望智庫共同主辦的“2017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評選結果發佈,

我省西安與銅川兩市入選。此次名列前十的城市中,有7個副省級城市,其餘2個城市,年GDP總量均在3000億元以上。而銅川是一個只有84萬人的資源枯竭型城市,何以能躋身“幸福榜單”?老百姓的幸福感又從哪裡來?

美麗銅川

黑色煤城的綠色嬗變

“幸福是比較出來的。”12月7日,銅川市委書記郭大為在接受新華社《瞭望東方週刊》記者採訪時這樣說。

12月7日,銅川市委書記郭大為接受新華社《瞭望東方週刊》記者採訪

銅川是典型的資源型城市。過去,由於只顧資源開採,使得產業單一,形成了“一黑二白”(煤炭、水泥、電解鋁)的產業格局和“先生產、後生活”的發展方式,環境污染嚴重。20世紀90年代初,銅川被稱為“衛星上看不見的城市”。

“走路眯著眼,上街打著傘,吃飯捂著碗”是當時老百姓生活的真實寫照。

“絕不拿生態環境拼輸贏”。銅川市委、市政府大力實施“生態立市”,下決心根治環境污染,修復生態環境。

從2004年開始,銅川率先向支柱產業“開刀”,關閉拆除落後水泥生產線57條,淘汰落後產能750萬噸,提前2年完成治理任務,在全國率先實現了水泥大市無立窯的目標。其中,銅川聲威建材有限責任公司建設了一批工藝技術國內領先的新型幹法水泥項目,

年粉(煙)塵排放量從13萬噸下降到6萬噸。

從2006年開始,銅川持續開展城市煤煙污染治理,對困難群眾使用清潔能源取暖進行補貼,惠及群眾10萬戶。2017年,城市燃煤鍋爐拆改達到全覆蓋,基本做到了煤城不燒煤、產煤不用煤。

銅川,走上了由“黑”變“綠”的轉型之路,城市煥發出別樣生機。

銅川籍朱鹮寶寶

2013年,銅川進入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宜居生態城市之列。同年,在銅川市耀州區,我國在秦嶺以北首次野化放飛32只朱鹮,此後順利繁育出46只“銅川籍”朱鹮。

在2017年公佈的《2015—2016年度陝西省城市宜居水準評價報告》中,

銅川市位列全省第三。

“現在環境越來越好了,藍天白雲已成為常態,這在過去幾乎不敢想像。”銅川市王益區桃園街道辦事處新川社區工作人員穆慧嬋說。

日前,又有好消息傳來:今年前11個月,銅川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到226天,同比增加29天。

轉型銅川

老百姓的飯碗比天大

長期的資源開採,使銅川的資源瀕臨枯竭,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受限,轉型發展尤為迫切。

早在2009年,銅川市就被列為第二批全國資源枯竭型城市。今年,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給銅川作出了“建成西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城市”的定位。

轉型不是轉身,說易做難。在實施轉型發展過程中,銅川市去產能任務十分繁重。

按照國家去產能工作要求,全市需化解煤炭過剩產能的企業共21家,涉及職工2萬余人。隨著主導產業的壓產、停產、關閉,用工數量相應減少,就業形勢異常嚴峻。

大學畢業生賈亮就是壓產企業的一員。因企業效益不斷下滑,他最終被一家省屬煤企引導分流。2015年,賈亮不得不離開企業。

如何將轉型的“陣痛”降到最低,力保老百姓的飯碗?

銅川市堅持上“新”不棄“老”、喜“新”又改“舊”,一手抓煤、電、鋁、水泥、陶瓷等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迴圈發展,一手抓裝備製造、食品加工、文化旅遊、中醫藥養生等接續替代產業的培育壯大。

銅川旺旺食品生產線

海升智慧玻璃溫室草莓栽培建設項目

煤城在轉型中“脫胎換骨”,亮點迭出。

大健康產業新業態來了。銅川市政府與深圳中新浩醫學科技公司簽署合作協定,挖掘中華優秀傳統中醫養生文化,共同打造治未病健康產業新業態。

9月13日,銅川藥王大健康產業孵化園正式揭牌

創新創業的人更多了。賈亮離開煤企後,在銅川市人社局的支持下,來到大學生創業孵化園,創辦了陝西知行天晟網路科技有限公司,將銅川的優質農產品在網上推介。公司還吸納了9人就業,其中3人是大學畢業生。

產業協調多元化發展,不僅使銅川市非煤產業占比上升至88%,而且創造了眾多的就業崗位。2016年,銅川市新增就業人數達10103人,完成計畫任務的132.18%。

轉型的銅川,既有產業多元的“好風景”,又有百姓生活的“好光景”!

文明銅川

打造城市的精神內核

對於一個城市來說,市民的安康才是最美麗的風景。

在轉型發展的過程中,銅川市委、市政府既抓物質的富裕,更抓精神的富裕,讓城市文明更好地滿足人、提升人、發展人。

近年來,銅川把“文化興市”作為推動城市轉型的重要抓手,著力打造公共文化體系升級版。2015年7月,銅川市以西北地方第一名的成績,成功申報為第三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城市。

“好”的城市,能提供“好”的生活,更會激勵市民為這個城市奉獻。

12月2日,銅川市“搭把手”志願服務支隊隊長陳凱帶著7名隊員來到耀州區小丘鎮,為景豐中學的貧困學生家庭送去了米、面、油等慰問品。作為銅川市地稅局幹部,陳凱業餘時間做公益已有7年時間了。目前,“搭把手”志願服務支隊已吸引七八十人加入,其中,政府公務員占大多數,也不乏大學生、企業負責人。

2016年5月20日下午,銅川市慈善搭把手志願服務支隊成立揭牌儀式在耀州區舉行

陝西閩發房地產開發公司總經理唐孝標是福建人,在銅川的十年間,他已深深愛上這座城市。2015年,他拿出500萬元設立唐孝標公民道德建設基金,表彰獎勵銅川市精神文明建設和文明城市創建過程中湧現出的先進個人和集體。截至目前,基金獎勵金額已超過50萬元。

身邊的好人受尊重、有好報,使得崇德行善在銅川蔚然成風。據統計,由中央文明辦主辦評選出的“中國好人”,在全國大約13萬人中有1位,而在銅川,4.23萬人中就有1位,是全國平均水準的3倍多、全省平均水準的2.5倍。

“好人之城”成就“幸福之城”。曾因拾金不昧被評為“銅川好人”的21歲的廖豔利說:“我喜歡這個有人情味的城市。在這裡,我深深體會到,做好事,當好人,不吃虧!”

轉型發展尤為迫切。

早在2009年,銅川市就被列為第二批全國資源枯竭型城市。今年,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給銅川作出了“建成西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城市”的定位。

轉型不是轉身,說易做難。在實施轉型發展過程中,銅川市去產能任務十分繁重。

按照國家去產能工作要求,全市需化解煤炭過剩產能的企業共21家,涉及職工2萬余人。隨著主導產業的壓產、停產、關閉,用工數量相應減少,就業形勢異常嚴峻。

大學畢業生賈亮就是壓產企業的一員。因企業效益不斷下滑,他最終被一家省屬煤企引導分流。2015年,賈亮不得不離開企業。

如何將轉型的“陣痛”降到最低,力保老百姓的飯碗?

銅川市堅持上“新”不棄“老”、喜“新”又改“舊”,一手抓煤、電、鋁、水泥、陶瓷等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迴圈發展,一手抓裝備製造、食品加工、文化旅遊、中醫藥養生等接續替代產業的培育壯大。

銅川旺旺食品生產線

海升智慧玻璃溫室草莓栽培建設項目

煤城在轉型中“脫胎換骨”,亮點迭出。

大健康產業新業態來了。銅川市政府與深圳中新浩醫學科技公司簽署合作協定,挖掘中華優秀傳統中醫養生文化,共同打造治未病健康產業新業態。

9月13日,銅川藥王大健康產業孵化園正式揭牌

創新創業的人更多了。賈亮離開煤企後,在銅川市人社局的支持下,來到大學生創業孵化園,創辦了陝西知行天晟網路科技有限公司,將銅川的優質農產品在網上推介。公司還吸納了9人就業,其中3人是大學畢業生。

產業協調多元化發展,不僅使銅川市非煤產業占比上升至88%,而且創造了眾多的就業崗位。2016年,銅川市新增就業人數達10103人,完成計畫任務的132.18%。

轉型的銅川,既有產業多元的“好風景”,又有百姓生活的“好光景”!

文明銅川

打造城市的精神內核

對於一個城市來說,市民的安康才是最美麗的風景。

在轉型發展的過程中,銅川市委、市政府既抓物質的富裕,更抓精神的富裕,讓城市文明更好地滿足人、提升人、發展人。

近年來,銅川把“文化興市”作為推動城市轉型的重要抓手,著力打造公共文化體系升級版。2015年7月,銅川市以西北地方第一名的成績,成功申報為第三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城市。

“好”的城市,能提供“好”的生活,更會激勵市民為這個城市奉獻。

12月2日,銅川市“搭把手”志願服務支隊隊長陳凱帶著7名隊員來到耀州區小丘鎮,為景豐中學的貧困學生家庭送去了米、面、油等慰問品。作為銅川市地稅局幹部,陳凱業餘時間做公益已有7年時間了。目前,“搭把手”志願服務支隊已吸引七八十人加入,其中,政府公務員占大多數,也不乏大學生、企業負責人。

2016年5月20日下午,銅川市慈善搭把手志願服務支隊成立揭牌儀式在耀州區舉行

陝西閩發房地產開發公司總經理唐孝標是福建人,在銅川的十年間,他已深深愛上這座城市。2015年,他拿出500萬元設立唐孝標公民道德建設基金,表彰獎勵銅川市精神文明建設和文明城市創建過程中湧現出的先進個人和集體。截至目前,基金獎勵金額已超過50萬元。

身邊的好人受尊重、有好報,使得崇德行善在銅川蔚然成風。據統計,由中央文明辦主辦評選出的“中國好人”,在全國大約13萬人中有1位,而在銅川,4.23萬人中就有1位,是全國平均水準的3倍多、全省平均水準的2.5倍。

“好人之城”成就“幸福之城”。曾因拾金不昧被評為“銅川好人”的21歲的廖豔利說:“我喜歡這個有人情味的城市。在這裡,我深深體會到,做好事,當好人,不吃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