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最新公示!湖北這33個縣贏得國家級新稱號,全國聞名!

湖!北!亮!了!

昨天(12月26日),國土資源部辦公廳公佈了2017年地質災害防治高標準“十有縣”名單!全國共有284個縣(市、區)上榜,其中廣東省有38個,數量位居第一;江西省共有35個上榜,數量位居第二;湖北共有33個上榜,

數量位居第三!

高標準!“十有縣”是啥?

要評上“十有縣”,要求可不低!從2013年開始,國土資源部便在全國開展地質災害防治高標準“十有縣”建設。

能評上“十有縣”,意味著該地區的地質災害防治達到了國家規定的“有制度、有機構、有經費、有監測、有預警、有評估、有避讓、有宣傳、有演練、有效果”的要求。

有制度。全面建立地質災害防治調查排查、巡查核查、值班值守、預警預報、資訊報告、應急會商、應急處置、科學普及、培訓演練、項目和資金管理等制度。

有機構。縣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設立地質環境科或地質環境監測站,核定編制人員不少於3人,且人員到位、職能明確;地質災害防治職能延伸到基層國土資源所,並已實現“五到位”。

有經費。縣(市、區)人民政府將地質災害防治經費列入年度財政預算,每年均撥出專款用於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與部省專案配套的資金能及時到位。

有監測。地質災害隱患點均納入群測群防和專業監測相結合的監測體系。重大隱患點安裝了專業監測預警設備,群測群防員配備了簡易監測預警工具。

有預警。及時形成本地區地質災害預警預報資訊。通過廣播電視、手機短信等形式,

將資訊發送給群測群防網路中各級防災責任人和監測人。

有評估。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實施的建設工程、相關規劃有開展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農村居民房屋選址有安全評估,所需經費由縣級財政支付。

有避讓。每處威脅人員安全的隱患點應建有相應的應急避險場所。近五年地質災害避讓成功率達到100%。

有宣傳。經常性組織開展地質災害防災減災政策宣傳、臨災避險知識普及、防治技術培訓等活動。

有演練。對威脅人員密集場所的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每年至少開展一次應急演練,在隱患點周邊居住或工作的人員每年至少參加一次。

有效果。宣傳培訓演練等工作發揮積極作用,連續五年未因地質災害造成人員傷亡。

評上“十有縣”,政策支持少不了!

評上了這個稱號,可以在地質災害防治相關項目、資金安排過程獲得適當傾斜;同時,

“十有縣”也是中央財政特大型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按因素法分配各省(區、市)部分的重要指標之一;“十有縣”還將得到建設支持!

來看看湖北這33個“十有”縣(市、區)風采!

武漢市蔡甸區:蔡甸區原名漢陽縣,位於武漢西南,長江漢江交匯的三角地帶,江漢平原末端,是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鄉。

武漢市江夏區:東與鄂州、大冶毗鄰,南與咸寧交界,西與武漢經濟開發區隔江相望,北與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接壤,是武漢市的南大門,素有“楚天首縣”之美譽。

黃石市鐵山區:鐵山區以盛產鐵礦石而得名。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在這裡建設了當時規模為東亞之冠的中國第一座大型露天鐵礦大冶鐵礦,鐵山成為中國近代鋼鐵工業的搖籃。

黃石市西塞山區:因唐朝詩人張志和千古名篇《漁歌子》中的“西塞山前白鷺飛”而得名,曾獲得“全國科技進步城區”“全國社區建設示範區”等榮譽稱號。

宜城市:宜城被列為第一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2017年10月,被住建部命名為國家園林城市。

荊門市東寶區:東寶區,得名于隋代所建荊門城區東寶山主峰太平頂的東寶塔。東寶地處鄂中,北枕荊山余脈,南接江漢平原,是荊門市主城區。

京山縣:因縣城東有京源山而得名,位於湖北腹地,北倚大洪山,南臨江漢平原,國土面積3537. 76平方千米,人口64萬。

鄂州市鄂城區:位於湖北省東部,西鄰省會武漢,東連“礦冶之城”黃石,北與黃岡城區一橋(鄂黃長江大橋)相通,是鄂州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大悟縣: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腹心地帶,具有光榮的革命歷史。周恩來、董必武、李先念、徐向前等党和國家領導人曾在大悟留下光輝的戰鬥足跡。

孝昌縣:隸屬於湖北省孝感市,資源豐富,有珍稀動植物85種,初步探明的礦藏有18種,有鳳凰山茶、太子米等為代表的眾多土特產,以及以雙峰山、觀音湖等旅遊資源。

雲夢縣:隸屬湖北省孝感市,雲夢置縣於西魏大統十六年(西元550年),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曾榮獲“省級園林縣城”稱號。

安陸市:隸屬於湖北省孝感市,安陸歷史悠久,是楚文化發祥地。著名景點有:白兆山李白文化風景區、古銀杏國家森林公園、太平寨、回龍寨等。

黃岡市黃州區:位於湖北省東部,大別山南麓,長江中游北岸,是黃岡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與鄂州市隔江相望,距武漢市僅1個小時車程。

英山縣:英山是中國茶葉之鄉、絲綢之鄉、藥材之鄉,也是華中地區著名的旅遊勝地。著名景點有大別山主峰、 桃花沖等。2016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第二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

團風縣:地處湖北省東部、大別山南麓、長江中游北岸。1996年黃岡撤地建市時設立的新縣,素有“鄂東門戶”和“小漢口”之稱,是鄂東連接武漢的“橋頭堡”。

紅安縣:隸屬于湖北黃岡,地處湖北省東北部大別山南麓,東鄰黃岡麻城,西接孝感大悟,南臨武漢黃陂,北接河南信陽。著名景點有天臺山、九焰山、紅安將軍影視城等。

麻城市:因“獻壽仙子”麻姑而得名,是“黃麻起義”的策源地之一, 紅四軍、紅二十八軍的組建地,著名的蘇區,走出了王樹聲、許世友、陳再道等36位共和國將軍,被稱為“全國將軍第一鄉”。

浠水縣:隸屬于湖北省黃岡市,是著名愛國詩人、學者、民主鬥士聞一多先生的故鄉,也是陳潭秋、董必武、徐向前、劉伯承、鄧小平、李先念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戰鬥和生活過的地方。

蘄春縣:隸屬黃岡市,著名“教授縣”,以人才輩出著稱。北倚大別山,南臨長江,風光秀麗,景色宜人,氣候溫和,四季分明。蘄春縣是世界文化名人李時珍故里所在地。

武穴市:縣境位於長江中游北岸,大別山南麓,鄂東邊緣,地扼吳頭楚尾,歷來是鄂、皖、贛毗連地段的“三省七縣通衢”。

黃梅縣:是馳名中外的佛教、禪宗發祥地,黃梅戲的發源地,是聞名全國的“挑花之鄉”、“楹聯之鄉”。

咸甯市咸安區:咸安區西南部、南部東南部地表廣泛分佈石灰岩,屬喀斯特地貌,溶洞特多,較大的有20餘處,其中太乙洞、飛仙洞、鳴泉洞等最為有名。

崇陽縣:隸屬于湖北省咸寧市。崇陽曆史悠久,古為三苗國地,春秋時屬楚,秦時隸荊州長沙郡。境內著名景點有:洪下竹林、青山水庫、茅井原生態區、大泉洞等。

通山縣:隸屬于湖北咸寧市,境內風景名勝主要有:隱水洞、大城山、太陽溪漂流等景區。2016年11月,通山縣被國家旅遊局評為第二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

通城縣:隸屬于湖北省咸寧市,素有“茶葉之鄉”、“雲母之鄉”、“砂布王國”、“天然藥庫”、“鄂南明珠”等美譽。

赤壁市:隸屬湖北省咸寧市,素有“湖北南大門”之稱,是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節點、也是歐亞萬里茶道源頭起點。

嘉魚縣:古名沙陽堡,取《詩經·小雅·南有嘉魚》之義得名,是湖北省有名的蔬菜之鄉、螃蟹之鄉、回魚之鄉、黃金之鄉。

隨縣:隸屬湖北省隨州市,東依武漢、西鄰襄樊、北至信陽、南離荊州,居“荊楚要衝”,扼“漢襄咽喉”,系“鄂北重鎮”。

廣水市:廣水因有中國八大名關之一的武勝關而名揚四海。境內有:徐家河、三潭兩大4A級景區及中華山、大貴寺兩個國家級森林公園。是鄂豫物資重要聚散地,是西部大開發的橋頭堡。

利川市:因為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為有利之川,故名“利川”。,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縣級市,被譽為“天然氧吧、避暑涼城”。

來鳳縣:因翔鳳山傳說而得名,曾獲得中國文化先進縣、體育先進縣、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等稱號,享有“歌舞之鄉”的美譽。

宣恩縣:隸屬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東接鶴峰,西鄰咸豐,北與恩施市交界,西南同來鳳毗連,東南與湖南省龍山、桑植等縣接壤。

神農架林區:簡稱神農架,1970年經國務院批准建制,直屬湖北省管轄,是中國唯一以“林區”命名的行政區劃。神農架是中國首個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人與生物圈自然保護區、 世界地質公園、 世界遺產三大保護制度共同錄入的“三冠王”名錄遺產地。

江漢平原末端,是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鄉。

武漢市江夏區:東與鄂州、大冶毗鄰,南與咸寧交界,西與武漢經濟開發區隔江相望,北與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接壤,是武漢市的南大門,素有“楚天首縣”之美譽。

黃石市鐵山區:鐵山區以盛產鐵礦石而得名。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在這裡建設了當時規模為東亞之冠的中國第一座大型露天鐵礦大冶鐵礦,鐵山成為中國近代鋼鐵工業的搖籃。

黃石市西塞山區:因唐朝詩人張志和千古名篇《漁歌子》中的“西塞山前白鷺飛”而得名,曾獲得“全國科技進步城區”“全國社區建設示範區”等榮譽稱號。

宜城市:宜城被列為第一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2017年10月,被住建部命名為國家園林城市。

荊門市東寶區:東寶區,得名于隋代所建荊門城區東寶山主峰太平頂的東寶塔。東寶地處鄂中,北枕荊山余脈,南接江漢平原,是荊門市主城區。

京山縣:因縣城東有京源山而得名,位於湖北腹地,北倚大洪山,南臨江漢平原,國土面積3537. 76平方千米,人口64萬。

鄂州市鄂城區:位於湖北省東部,西鄰省會武漢,東連“礦冶之城”黃石,北與黃岡城區一橋(鄂黃長江大橋)相通,是鄂州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大悟縣: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腹心地帶,具有光榮的革命歷史。周恩來、董必武、李先念、徐向前等党和國家領導人曾在大悟留下光輝的戰鬥足跡。

孝昌縣:隸屬於湖北省孝感市,資源豐富,有珍稀動植物85種,初步探明的礦藏有18種,有鳳凰山茶、太子米等為代表的眾多土特產,以及以雙峰山、觀音湖等旅遊資源。

雲夢縣:隸屬湖北省孝感市,雲夢置縣於西魏大統十六年(西元550年),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曾榮獲“省級園林縣城”稱號。

安陸市:隸屬於湖北省孝感市,安陸歷史悠久,是楚文化發祥地。著名景點有:白兆山李白文化風景區、古銀杏國家森林公園、太平寨、回龍寨等。

黃岡市黃州區:位於湖北省東部,大別山南麓,長江中游北岸,是黃岡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與鄂州市隔江相望,距武漢市僅1個小時車程。

英山縣:英山是中國茶葉之鄉、絲綢之鄉、藥材之鄉,也是華中地區著名的旅遊勝地。著名景點有大別山主峰、 桃花沖等。2016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第二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

團風縣:地處湖北省東部、大別山南麓、長江中游北岸。1996年黃岡撤地建市時設立的新縣,素有“鄂東門戶”和“小漢口”之稱,是鄂東連接武漢的“橋頭堡”。

紅安縣:隸屬于湖北黃岡,地處湖北省東北部大別山南麓,東鄰黃岡麻城,西接孝感大悟,南臨武漢黃陂,北接河南信陽。著名景點有天臺山、九焰山、紅安將軍影視城等。

麻城市:因“獻壽仙子”麻姑而得名,是“黃麻起義”的策源地之一, 紅四軍、紅二十八軍的組建地,著名的蘇區,走出了王樹聲、許世友、陳再道等36位共和國將軍,被稱為“全國將軍第一鄉”。

浠水縣:隸屬于湖北省黃岡市,是著名愛國詩人、學者、民主鬥士聞一多先生的故鄉,也是陳潭秋、董必武、徐向前、劉伯承、鄧小平、李先念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戰鬥和生活過的地方。

蘄春縣:隸屬黃岡市,著名“教授縣”,以人才輩出著稱。北倚大別山,南臨長江,風光秀麗,景色宜人,氣候溫和,四季分明。蘄春縣是世界文化名人李時珍故里所在地。

武穴市:縣境位於長江中游北岸,大別山南麓,鄂東邊緣,地扼吳頭楚尾,歷來是鄂、皖、贛毗連地段的“三省七縣通衢”。

黃梅縣:是馳名中外的佛教、禪宗發祥地,黃梅戲的發源地,是聞名全國的“挑花之鄉”、“楹聯之鄉”。

咸甯市咸安區:咸安區西南部、南部東南部地表廣泛分佈石灰岩,屬喀斯特地貌,溶洞特多,較大的有20餘處,其中太乙洞、飛仙洞、鳴泉洞等最為有名。

崇陽縣:隸屬于湖北省咸寧市。崇陽曆史悠久,古為三苗國地,春秋時屬楚,秦時隸荊州長沙郡。境內著名景點有:洪下竹林、青山水庫、茅井原生態區、大泉洞等。

通山縣:隸屬于湖北咸寧市,境內風景名勝主要有:隱水洞、大城山、太陽溪漂流等景區。2016年11月,通山縣被國家旅遊局評為第二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

通城縣:隸屬于湖北省咸寧市,素有“茶葉之鄉”、“雲母之鄉”、“砂布王國”、“天然藥庫”、“鄂南明珠”等美譽。

赤壁市:隸屬湖北省咸寧市,素有“湖北南大門”之稱,是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節點、也是歐亞萬里茶道源頭起點。

嘉魚縣:古名沙陽堡,取《詩經·小雅·南有嘉魚》之義得名,是湖北省有名的蔬菜之鄉、螃蟹之鄉、回魚之鄉、黃金之鄉。

隨縣:隸屬湖北省隨州市,東依武漢、西鄰襄樊、北至信陽、南離荊州,居“荊楚要衝”,扼“漢襄咽喉”,系“鄂北重鎮”。

廣水市:廣水因有中國八大名關之一的武勝關而名揚四海。境內有:徐家河、三潭兩大4A級景區及中華山、大貴寺兩個國家級森林公園。是鄂豫物資重要聚散地,是西部大開發的橋頭堡。

利川市:因為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為有利之川,故名“利川”。,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縣級市,被譽為“天然氧吧、避暑涼城”。

來鳳縣:因翔鳳山傳說而得名,曾獲得中國文化先進縣、體育先進縣、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等稱號,享有“歌舞之鄉”的美譽。

宣恩縣:隸屬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東接鶴峰,西鄰咸豐,北與恩施市交界,西南同來鳳毗連,東南與湖南省龍山、桑植等縣接壤。

神農架林區:簡稱神農架,1970年經國務院批准建制,直屬湖北省管轄,是中國唯一以“林區”命名的行政區劃。神農架是中國首個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人與生物圈自然保護區、 世界地質公園、 世界遺產三大保護制度共同錄入的“三冠王”名錄遺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