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冰與雪的化身,天使般的白鯨

北極冰冷海域中生活著一種鯨,它與一角鯨的親緣很近。如果一角鯨是以傳奇的螺旋形長牙而聞名,那它則是以天使般的外表使人印象深刻。優雅地徜徉於翡翠色的冰海,

皎潔如同冰與雪的化身,它,就是白鯨。

藍色冰海中的白色魅影

白鯨,一角鯨科白鯨屬下唯一物種,有時也被俗稱為“貝魯卡鯨”,它的英文俗名“beluga whale”源自俄語中的“ белый ”一詞,與它的拉丁種名相似,都有著著“潔白的”含義。

白鯨和一角鯨都沒有背鰭,這種演化或許是為了適應在冰層下遊行,因此其屬名Delphinapterus的原意是“沒有鰭的海豚”,其實相比海豚,它們與鼠海豚的關係似乎更近一些。

成年白鯨擁有潔白的體色,

這在極地環境中是一種很好的保護,畢竟,它們有時也會成為被獵捕的對象。白鯨剛出生時通常呈暗灰色,隨著年齡的增長,皮膚色素開始減少,體色也隨之漸漸變淺;當它們長到5~10歲性成熟時,便會換上一襲白裝。

除了體色迷人,白鯨的身形也十分優雅,

圓潤又不失修長。它們頸椎的癒合程度比其它鯨類低很多,所以能夠以較大的幅度轉動頭部或上下點頭。它們脖子的底部突然變細,看起來仿佛擁有了肩膀一樣喜感。白鯨不像海豚那樣有突出的嘴喙,它們的嘴喙很短,唇線相對寬闊,因此和我們熟悉的江豚相似,常帶著一副“微笑”的表情。<江豚那麼可愛,為什麼古人給它畫了個豬腦袋>

北極海域裡的優雅歌者

白鯨主要生活在北緯50度至80度間,不連續地分佈於北極附近的高緯度海域。它們通常棲息於近岸淺海或河口附近,著名的集中地包括加拿大東部的聖羅倫斯河下游以及哈德遜灣西部的邱吉爾河河口。如今,這些地區也是著名的賞鯨聖地。

成年白鯨的體長約為3.5~5.5m,雄性略大於雌性,體重可達1600kg。它們厚達15cm的脂肪層在體表堆疊出了一道道褶皺,體脂高達40%~50%。白鯨粗糙的皮膚常會被矽藻等附著而呈現硫磺色。每當夏季來臨,白鯨們便會歡快地聚集到溫暖的河口或淺灘,成百上千頭白鯨組成的“搓澡大軍”,利用湍急的水流和砂石摩擦身體,搖擺著蛻去舊皮。

白鯨可以發出多變的叫聲,甚至能夠模仿其它生物的聲音。白鯨不停地“歌唱”,發出各種咯咯聲、口哨聲、顫音等,這當然不僅是自娛自樂,同時也是一種同伴間的交流。由於這種特性,白鯨也被人們俗稱為“海金絲雀” 。

想聽聽它們的聲音嗎?點開你就知道了。

白鯨隆起的頭部有被稱為“額隆”的結構,其中填滿了豐富的脂肪組織,因此也被形容為“充滿油脂的氣球”。額隆是齒鯨用於回聲定位的重要器官,對水中的聲波有著聚集效果。白鯨的額隆突出得尤為明顯,發聲時還可以自由改變形狀,因此,白鯨具有敏銳的回聲定位能力。

它們憑藉回聲定位來遊動、尋找呼吸孔以及在黑暗渾濁的環境裡狩獵。白鯨能夠精確定位遠處的細小物體,判斷它們的距離、速度、大小和形狀,甚至內部結構;當它們在厚厚的冰層下遊動時,也會運用這種能力尋找未凍結的冰面,及時找到換氣孔,以免發生窒息。

冰層下的掠食者與獵物

白鯨和一角鯨相仿,會成群地季節性遷徙,它們的遷移和海冰的形成與移動有關。春夏冰層融化碎裂,它們會遷移至近岸淺海或河口生活;秋冬那裡被冰層覆蓋,它們則會遊去開闊的海面過冬。白鯨的繁殖期因不同種群和不同分佈區域而有明顯差異,白鯨的母子關係非常緊密,雌鯨會哺乳照料幼鯨長達兩年,它們對自己的出生地十分依戀,每年都會成群回到當初母鯨生產它們的地方。

白鯨具有高度的群居性,會形成聯繫十分緊密的小群體,它們通常由一頭雄鯨主導,成員包括同一年齡層的十多頭或二十多頭個體。白鯨的社交活動十分豐富,除了多變的聲音,肢體上的接觸也是重要的交流方式。在沒有獵人或天敵威脅的時節,白鯨在河口淺灘會聚集成數千頭的巨型群體。

對於野生的白鯨而言,最大的天敵無疑是虎鯨、北極熊和人類。北極熊常以獵捕海豹的方式獵殺白鯨,它們會靜靜趴在白鯨受困冰層的換氣孔周圍,待白鯨上浮,以強有力的前掌重擊,再把它們拖到冰面上。白鯨性情溫馴並且遊速較慢,它們只有通過深潛或躲藏在冰層之下來逃避虎鯨的追捕。

白鯨通常會在20~40米水深處捕食,它們的獵物主要包括鱈魚、馬舌鰈、鮭魚、鯡魚以及毛鱗魚等魚類,有時也會捕食頭足類或甲殼類動物。白鯨能大的幅度轉動頭部,這為它們提供了更大的捕食範圍。然而,它們的牙齒較小且不鋒利,這就意味著它們的獵物不能太大,它們會運用折皺嘴唇產生的吸力把獵物吞入口中。

許多世紀以來,北美和俄羅斯的土著居民都有獵殺白鯨的傳統,19世紀下半葉,白鯨也曾是商業捕鯨的目標之一。如今,只有少數因紐特人和阿拉斯加土著居民被允許有配額地狩獵白鯨。白鯨現在的種群數量約為15萬頭,總體狀況尚可,但在過去,它們的數量要比現在多很多。

憑藉著豐富的表情和多變的動作,白鯨成為了海洋世界裡的動物明星,但它真正靈動的美,是翡翠色冰海裡自在遊弋的身姿。

願它們繼續快樂地在大海裡暢遊。

利用湍急的水流和砂石摩擦身體,搖擺著蛻去舊皮。

白鯨可以發出多變的叫聲,甚至能夠模仿其它生物的聲音。白鯨不停地“歌唱”,發出各種咯咯聲、口哨聲、顫音等,這當然不僅是自娛自樂,同時也是一種同伴間的交流。由於這種特性,白鯨也被人們俗稱為“海金絲雀” 。

想聽聽它們的聲音嗎?點開你就知道了。

白鯨隆起的頭部有被稱為“額隆”的結構,其中填滿了豐富的脂肪組織,因此也被形容為“充滿油脂的氣球”。額隆是齒鯨用於回聲定位的重要器官,對水中的聲波有著聚集效果。白鯨的額隆突出得尤為明顯,發聲時還可以自由改變形狀,因此,白鯨具有敏銳的回聲定位能力。

它們憑藉回聲定位來遊動、尋找呼吸孔以及在黑暗渾濁的環境裡狩獵。白鯨能夠精確定位遠處的細小物體,判斷它們的距離、速度、大小和形狀,甚至內部結構;當它們在厚厚的冰層下遊動時,也會運用這種能力尋找未凍結的冰面,及時找到換氣孔,以免發生窒息。

冰層下的掠食者與獵物

白鯨和一角鯨相仿,會成群地季節性遷徙,它們的遷移和海冰的形成與移動有關。春夏冰層融化碎裂,它們會遷移至近岸淺海或河口生活;秋冬那裡被冰層覆蓋,它們則會遊去開闊的海面過冬。白鯨的繁殖期因不同種群和不同分佈區域而有明顯差異,白鯨的母子關係非常緊密,雌鯨會哺乳照料幼鯨長達兩年,它們對自己的出生地十分依戀,每年都會成群回到當初母鯨生產它們的地方。

白鯨具有高度的群居性,會形成聯繫十分緊密的小群體,它們通常由一頭雄鯨主導,成員包括同一年齡層的十多頭或二十多頭個體。白鯨的社交活動十分豐富,除了多變的聲音,肢體上的接觸也是重要的交流方式。在沒有獵人或天敵威脅的時節,白鯨在河口淺灘會聚集成數千頭的巨型群體。

對於野生的白鯨而言,最大的天敵無疑是虎鯨、北極熊和人類。北極熊常以獵捕海豹的方式獵殺白鯨,它們會靜靜趴在白鯨受困冰層的換氣孔周圍,待白鯨上浮,以強有力的前掌重擊,再把它們拖到冰面上。白鯨性情溫馴並且遊速較慢,它們只有通過深潛或躲藏在冰層之下來逃避虎鯨的追捕。

白鯨通常會在20~40米水深處捕食,它們的獵物主要包括鱈魚、馬舌鰈、鮭魚、鯡魚以及毛鱗魚等魚類,有時也會捕食頭足類或甲殼類動物。白鯨能大的幅度轉動頭部,這為它們提供了更大的捕食範圍。然而,它們的牙齒較小且不鋒利,這就意味著它們的獵物不能太大,它們會運用折皺嘴唇產生的吸力把獵物吞入口中。

許多世紀以來,北美和俄羅斯的土著居民都有獵殺白鯨的傳統,19世紀下半葉,白鯨也曾是商業捕鯨的目標之一。如今,只有少數因紐特人和阿拉斯加土著居民被允許有配額地狩獵白鯨。白鯨現在的種群數量約為15萬頭,總體狀況尚可,但在過去,它們的數量要比現在多很多。

憑藉著豐富的表情和多變的動作,白鯨成為了海洋世界裡的動物明星,但它真正靈動的美,是翡翠色冰海裡自在遊弋的身姿。

願它們繼續快樂地在大海裡暢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