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看完這個,終於知道我為什麼不適合考研了:不只是因為成績

又是一年一度的考研日,到了萬千考研生們厚積而薄發的三天。

如今,不少學子選擇用這樣的方式為自己爭取一個更高的學歷、更好的前途。今年全國的考研人數與前兩年相較有所上升,根據教育部發佈的資料,2016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報名人數為165.5萬,錄取比例大約為31.2%,比2015年的164.9萬人有所上升。其中,廣東省增幅19.4%,湖北省增幅19.05%,領跑全國。同時,2016年研究生考試招生計畫總人數為51.72萬人,也較2015年上漲4.4%。然而,這幾年招考研究生的一個重要趨勢,
就是高校更加偏愛推免保送的學生,而往往形成的是“211”、“985”等院校的研究生生源內銷,這對於考研生,特別是來自于非名牌大學的學生來說,更是加大了競爭壓力。

考研,到底要花費多少成本?

過來人都說,考研是條艱辛的路,而對於“二戰”“三戰”甚至“四戰”的“考研狗”(考研群體的自嘲)來說,這種壓力就更大、成本也更高。考研要經歷哪些“五關六將”,且聽汪們的吐槽。

A、考研前:題海、補習、租房……一個都不能少

有記者對大四一批已經考完研的學生進行調查。其中,只有15%的學生考研期間學習開支在5千—1萬元之間;有近八成開支大致在1萬元—2萬元;有近一成的考研開支達到了2萬元以上。

這麼多錢要花在什麼地方?

“我打算報考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碩士研究生。”長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大四學生小柳,為自己的考研花費算了一筆賬:買資料200多元,報名費是200元,複習最後階段報衝刺班600元,

生活費20元/天,按6個月計算共3600元。此外,住宿費和麵試輾轉車費,約花費5000多元。

當然,小柳的花費是比較節省的。據筆者瞭解,除一般性☆禁☆生☆禁☆活費用之外考研生的主要花費在三個方向:資料、補習和租房。

“《考研英語詞彙》、《考研閱讀100篇》、《考研政治》……這些都是考研所必須的參考書。”“二戰”考研的陳傑說,他去年考完研是,清理自己的考研書籍和資料時,發現這些書堆起來差不多有1米高,

“而且為了保險,這些書每一本都是正版,因為根據很多消息,以盜版書複習,答案錯誤、方向不對的事件太多了,聽了都後怕。而且因為每年的出題類型在變化,今年考研,我得重新買一套教材,一切重頭開始。”

圖:某考研培訓班的宣傳廣告

“我的英語比較差,當年為了讓英語不拖後腿,就必須報個考研班了”,萍萍是幸運的,去年她經過艱辛的備考,考上了北京大學。她的家庭條件並不寬裕,但還是下決心花了1000多元報了個補習班,“補習班雖然不一定能真正提高英語水準,但在短期內掌握答題技巧,抓住命題重點,對於提高分數還是比較有用的。”各類的補習班每年都籌備新一輪的考研培訓,對於技巧的掌握自然比眾多考研生們更加熟練,當這一種熟練成為了商品,自然由此遴選出可以花足夠錢的學生,為他們增加考中的籌碼。由此,這些年來,考研班更是開出了天價。

“我的本科學校只是一所一般的學校,所以大家都以考研來鹹魚翻身。我們班36個人,有30個人選擇考研,最後考上的卻只有5、6個。當時我們天天起早貪黑複習,每天早起占圖書館的座位,有一次都把圖書館的玻璃門擠碎了。後來,沒考上的許多同學,還依舊決定‘二戰’。”萍萍說。

“二戰”“三戰”不僅要承擔更大的心理壓力,花費也要翻倍,主要在租房上。為了考上心儀的學校,不少考上決定在學校周邊租房,這樣不僅有較好的複習環境,還可以時不時到學校聽課,熟悉學校專業課的出題方向。一批批考生向學校周邊擁入,房屋租金就蹭蹭蹭地向上猛漲,“我現在在清華周邊租了個小隔斷間,每月租金要1700多元,已經租了5個月了。”考生譚鑫說。

B、 考研之後,學費、工作,都是下一步支出

去年,“三戰”失利的李霜決定放棄考研,找一份工作,發現遇到了許多困難,“首先不是應屆生,很多就業優惠就沒法享受了,更別說年齡上大、工作經歷不足,如果不是有關係全憑自己,工作非常難找,已經沒法和我的本科同學相比了。”即使是應屆生,在春季之後的招聘崗位往往不及“金九銀十”,這些都是決定考研考生的賭注。

然而,對於考上了研究生的幸運兒來說,讀研費用卻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2014年開始,國家停止對研究生的學費減免,全部由研究生自己擔負,而一般學校碩士研究生新的學費也達一年一萬以上,再加之兩年至三年的生活費用,通常研究生數年下來,整體花費就有數萬元。

考研,誰才有資本?

小強已經在“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工作三年有餘,有著一份可觀的收入,但他如今卻打算辭職,加入明年的考研大軍。

“我個人是很想在學院裡繼續研讀經濟學或社會學知識的,也很感興趣,但自己畢業那年沒有這個條件,現在弟妹都已經讀書出來了,我終於有考研的資本了。”小強是家中的長子,生於四川農村的他,父母身體並不好,年輕的他早早就要擔負起養育家中弟妹、贍養父母的責任,畢業那年妹妹剛上大學、弟弟準備高考,他根本沒有錢去考研。

在考研成本如此之大的現實情況下,考研過程本身也在篩選著不同的考生——誰有資本考研,誰耗得起,能一遍又一遍的戰了又戰,誰能花最大的價錢得到最好的突擊補習……最終成了一場不僅僅是能力與才學的抗衡,家庭背景與儲蓄也成了“押寶”的保障。

為什麼,我們還有考研夢?

用這樣大量的學費、時間、精力換來的一紙碩士文憑,到底是為了什麼?在筆者詢問的考生中,談及考研的初衷,為了更好做科研的少之又少,而更多的是為了更好地找工作。“以我的瞭解,本科文憑比起碩士文憑,工資起碼要低2000多塊一個月,以後晉升的空間也大不一樣。”“現在那麼多人要找工作,用人單位都沒法選人了,就定出各種奇奇怪怪的規則,比如只要碩士生、只要‘985’、‘211’院校的學生,像我們這種一般大學本科生,只能用考一個重點大學的研究生的方式當做跳板了。”

但是這種跳板真的有用嗎?“本科畢業時趕上金融危機,找到的工作都不理想,最高薪酬也就3500元左右。後來我辭職,考到北京讀研,但現在工作仍很難找。”即將從中國傳媒大學畢業的小昕認為,名校的學歷與一份理想的工作有時候並不能完全畫等號,而且,在北京面臨的就業競爭更加激烈。

從目前碩士研究生報考專業的分佈情況看,前十大熱門專業中社科類佔據較大比重,僅管理學和經濟學就佔據約七成。這也表明了很多人以考研為“跳板”的真實想法。

有專家認為,考研的“火爆”之勢歸結於當前經濟增長乏力、就業形勢嚴峻的現實。“高校畢業生人數屢創新高;年年遭遇最難就業季;薪酬待遇和自己期待的差距過大,都促使考研隊伍不斷壯大。”中國教育線上總編輯陳志文說。

有人認為,在如此之大的考研成本之下,其實越來越少的底層孩子能夠考上大學,更不要談考研了。想要通過考研翻身的,通常是小資產者家庭的孩子,他們想要以更高的學歷,在就業形勢極為複雜的今天,取得更高的地位,於是一遍又一遍地奮鬥,但實際而言,真正通過考研鹹魚翻身的人,又有幾何呢?

無論怎樣,數月之後成績出來,一切塵埃落定,考上的與考不上都各自有各自的命運。最終,考研也是每一個考生“一克拉的夢想”——不僅昂貴,而且單純。然而如今,當知識完全商品化,文憑與科研愛好和能力無法直接掛鉤,這一方式實現夢想的成本早已不止一克拉,考研本身就更不應是個人單純的成功學故事。如果每位大學生能夠心懷社會,就不易這樣地被資本所纏,最終,無論考上與考不上,也不會給自己帶來那麼多的困擾。

作者:馬克

當這一種熟練成為了商品,自然由此遴選出可以花足夠錢的學生,為他們增加考中的籌碼。由此,這些年來,考研班更是開出了天價。

“我的本科學校只是一所一般的學校,所以大家都以考研來鹹魚翻身。我們班36個人,有30個人選擇考研,最後考上的卻只有5、6個。當時我們天天起早貪黑複習,每天早起占圖書館的座位,有一次都把圖書館的玻璃門擠碎了。後來,沒考上的許多同學,還依舊決定‘二戰’。”萍萍說。

“二戰”“三戰”不僅要承擔更大的心理壓力,花費也要翻倍,主要在租房上。為了考上心儀的學校,不少考上決定在學校周邊租房,這樣不僅有較好的複習環境,還可以時不時到學校聽課,熟悉學校專業課的出題方向。一批批考生向學校周邊擁入,房屋租金就蹭蹭蹭地向上猛漲,“我現在在清華周邊租了個小隔斷間,每月租金要1700多元,已經租了5個月了。”考生譚鑫說。

B、 考研之後,學費、工作,都是下一步支出

去年,“三戰”失利的李霜決定放棄考研,找一份工作,發現遇到了許多困難,“首先不是應屆生,很多就業優惠就沒法享受了,更別說年齡上大、工作經歷不足,如果不是有關係全憑自己,工作非常難找,已經沒法和我的本科同學相比了。”即使是應屆生,在春季之後的招聘崗位往往不及“金九銀十”,這些都是決定考研考生的賭注。

然而,對於考上了研究生的幸運兒來說,讀研費用卻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2014年開始,國家停止對研究生的學費減免,全部由研究生自己擔負,而一般學校碩士研究生新的學費也達一年一萬以上,再加之兩年至三年的生活費用,通常研究生數年下來,整體花費就有數萬元。

考研,誰才有資本?

小強已經在“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工作三年有餘,有著一份可觀的收入,但他如今卻打算辭職,加入明年的考研大軍。

“我個人是很想在學院裡繼續研讀經濟學或社會學知識的,也很感興趣,但自己畢業那年沒有這個條件,現在弟妹都已經讀書出來了,我終於有考研的資本了。”小強是家中的長子,生於四川農村的他,父母身體並不好,年輕的他早早就要擔負起養育家中弟妹、贍養父母的責任,畢業那年妹妹剛上大學、弟弟準備高考,他根本沒有錢去考研。

在考研成本如此之大的現實情況下,考研過程本身也在篩選著不同的考生——誰有資本考研,誰耗得起,能一遍又一遍的戰了又戰,誰能花最大的價錢得到最好的突擊補習……最終成了一場不僅僅是能力與才學的抗衡,家庭背景與儲蓄也成了“押寶”的保障。

為什麼,我們還有考研夢?

用這樣大量的學費、時間、精力換來的一紙碩士文憑,到底是為了什麼?在筆者詢問的考生中,談及考研的初衷,為了更好做科研的少之又少,而更多的是為了更好地找工作。“以我的瞭解,本科文憑比起碩士文憑,工資起碼要低2000多塊一個月,以後晉升的空間也大不一樣。”“現在那麼多人要找工作,用人單位都沒法選人了,就定出各種奇奇怪怪的規則,比如只要碩士生、只要‘985’、‘211’院校的學生,像我們這種一般大學本科生,只能用考一個重點大學的研究生的方式當做跳板了。”

但是這種跳板真的有用嗎?“本科畢業時趕上金融危機,找到的工作都不理想,最高薪酬也就3500元左右。後來我辭職,考到北京讀研,但現在工作仍很難找。”即將從中國傳媒大學畢業的小昕認為,名校的學歷與一份理想的工作有時候並不能完全畫等號,而且,在北京面臨的就業競爭更加激烈。

從目前碩士研究生報考專業的分佈情況看,前十大熱門專業中社科類佔據較大比重,僅管理學和經濟學就佔據約七成。這也表明了很多人以考研為“跳板”的真實想法。

有專家認為,考研的“火爆”之勢歸結於當前經濟增長乏力、就業形勢嚴峻的現實。“高校畢業生人數屢創新高;年年遭遇最難就業季;薪酬待遇和自己期待的差距過大,都促使考研隊伍不斷壯大。”中國教育線上總編輯陳志文說。

有人認為,在如此之大的考研成本之下,其實越來越少的底層孩子能夠考上大學,更不要談考研了。想要通過考研翻身的,通常是小資產者家庭的孩子,他們想要以更高的學歷,在就業形勢極為複雜的今天,取得更高的地位,於是一遍又一遍地奮鬥,但實際而言,真正通過考研鹹魚翻身的人,又有幾何呢?

無論怎樣,數月之後成績出來,一切塵埃落定,考上的與考不上都各自有各自的命運。最終,考研也是每一個考生“一克拉的夢想”——不僅昂貴,而且單純。然而如今,當知識完全商品化,文憑與科研愛好和能力無法直接掛鉤,這一方式實現夢想的成本早已不止一克拉,考研本身就更不應是個人單純的成功學故事。如果每位大學生能夠心懷社會,就不易這樣地被資本所纏,最終,無論考上與考不上,也不會給自己帶來那麼多的困擾。

作者: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