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什麼你那麼努力,卻又那麼焦慮?

-01-

這年頭,誰還沒有一點焦慮的事呢?

“有想做但是又無法做的事情,

有想說但是又無法說的話,太多的事情和人事紛紛雜雜,完全無法下手;

當忽然看到或聽到某個名字和某些事,會莫名其妙心慌,會無法控制的手抖,甚至渾身抖,只能停下一切,關掉周圍的一切聲音,蹲下抱住自己;

會在忽然想到什麼的時候就流眼淚,也會忽然感情大爆發,想要大笑,也會大哭,完全驚慌失措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

類似的焦慮,存在於我們每個人身上。

但是,正常範疇的焦慮並不用太過恐懼,「能焦慮的人,是對自己有思量的人」。

如果你被自己的「焦慮」所焦慮,那麼就請往下滑,看完這篇文章,學著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按捺不可控的同時,一點點塑造對生活對自我的掌控感。

-02-

焦慮,源於對過程的擔憂!

焦慮是對過程的焦慮,當我們只想更快的得到結果,那麼過程就會讓我們焦慮。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你首先要想清楚:到底是因為努力才焦慮,還是因為焦慮才努力?

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都是用“努力”把自己像鴕鳥一樣“腦袋埋在事情裡面”,來緩解和麻痹自己“對未來不確定的焦慮”或者說“已經確定的絕望”的焦慮。

那我們為什麼對工作和學習感到焦慮?而不是發自內心的從容和喜歡呢?

因為我們只想要結果,過程越短越好,最好沒有,但是絕大多數情況下,過程卻是漫長的。心裡只裝著目的,卻又陷在漫長的過程中,通常就會陷入深深的焦慮。

正如前文所說,焦慮存在於我們每個人的身上,只不過我們焦慮的方向和程度不同,但是儘管如此,你還是要知道,焦慮是好事,也是壞事,它會讓你失去原本可以擁有的東西,也會讓自己柳暗花明。

對待焦慮,主控者還是自己,它很承重是不錯,但是你能把這份承重感轉化為動力,我想你會成為更好的自己,而那些所謂的附屬品,也就便隨之而來。

-03-

焦慮,源於能力Vs挑戰的不匹配!

焦慮很多時候,是能力與挑戰嚴重不匹配的結果,也就是說,相對於當前的能力,

目標設定太高難以實現。

比如只有初二的水準,想著今年要考清華。再比如現在月薪3000塊,就想著今年要賺一百萬。但是又沒有切實可行的策略和計畫。

當一個人被這樣的高目標設定驅動的時候,他能做的往往就是缺乏效果甚至產生反作用的低效勞動。

比如死記硬背想要提升分數,再比如把不多的本錢拿去賭一把,追求40%以上的年回報等,再比如用打卡式問候的方法想要追到女神。

而這樣一些做法往往他們自己都意識到不靠譜,意識到自己的能力低下,如果目標不變反過來會更加焦慮。

-04-

焦慮,並不是病!

很多人討厭焦慮,認為焦慮是一樣不好的東西。其實,焦慮並不是導致我們很多病的根本原因,很多情況下是為了擺脫焦慮所做的掙扎導致了疾病。

當我們採取強迫行為來減輕焦慮,就會形成強迫症;當我們採取遲點再做來減輕焦慮,就會形成拖延症。

焦慮是一種通用的情感貨幣,任何的情感,我們都能通過焦慮感受到。焦慮是大腦給我們的提醒,防禦機制,研究也表明,一定程度的焦慮能讓人表現更好。

適當水準的焦慮能説明我們更客觀的認識處境,而不是只看到好的一面。經常焦慮的人也被證實智商更高,尤其是表達方面。

適度焦慮讓人激發潛能,

過度焦慮讓人變成焦驢!

分清二者讓人變得聰明,

焦慮本身讓人感受存在!

比如死記硬背想要提升分數,再比如把不多的本錢拿去賭一把,追求40%以上的年回報等,再比如用打卡式問候的方法想要追到女神。

而這樣一些做法往往他們自己都意識到不靠譜,意識到自己的能力低下,如果目標不變反過來會更加焦慮。

-04-

焦慮,並不是病!

很多人討厭焦慮,認為焦慮是一樣不好的東西。其實,焦慮並不是導致我們很多病的根本原因,很多情況下是為了擺脫焦慮所做的掙扎導致了疾病。

當我們採取強迫行為來減輕焦慮,就會形成強迫症;當我們採取遲點再做來減輕焦慮,就會形成拖延症。

焦慮是一種通用的情感貨幣,任何的情感,我們都能通過焦慮感受到。焦慮是大腦給我們的提醒,防禦機制,研究也表明,一定程度的焦慮能讓人表現更好。

適當水準的焦慮能説明我們更客觀的認識處境,而不是只看到好的一面。經常焦慮的人也被證實智商更高,尤其是表達方面。

適度焦慮讓人激發潛能,

過度焦慮讓人變成焦驢!

分清二者讓人變得聰明,

焦慮本身讓人感受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