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日本失去的20年:消費結構如何變化

日本失去的 20 年裡的消費現象

1. Pre: 60-70 年代的共同消費近代工業化與批量生產商品得以實現,

消費由東京、大阪等大城市擴大至全國範圍。以“ 大眾消費” 為主題,以家庭為單位, 家電逐漸普及。

2、 Mid:個性消費與“ 刹那主義”消費沿著馬斯洛需求層次上移,以個人為單位,從“ 多多益善” 的大眾消費到追尋自我的個性化、多樣化、品牌化消費,且服務消費崛起。 社會炫耀式消費風氣嚴重, 1995 年日本奢侈品市場規模達 978 億美元,佔據全球 68%市場份額。

3、 Later:消費調整與“ 返璞歸真”勞動力人口提前總人口出現下降,

老齡化加劇,非正式雇用者增加,國民經濟能力、購買能力降低, 物質消費下降,服務消費增加。奢侈品消費市場在1997 年後出現疲軟。 商品消費向精神消費轉移。 思考:消費結構變遷背後是?

在 1991-2010 的週期裡,約前 7-8 年時間仍保持銷售的增長與升級,而後期社會出現了一定的分化,崇尚品質、追求名牌與消費下滑、返璞歸真同時存在。

1、為什麼前 10 年左右消費升級趨勢延續?

a.人口方面: “ 新人類一代” 的成年, 以及家庭成員數量的減少,晚婚、 單身寄生族增加、 女性職業化,消費的單位從家庭變為個人。在自我追尋的過程中,對品質、品牌的推崇程度水漲船高,使得消費行為超越了消費本身。

b.文化意識方面:在第三消費社會裡,人們被鼓勵通過消費來展示自己的個性,炫耀自己的不同,而同時人們為了追求自我而消費,

其所消費的商品又反過來促進了自我的形成。

2、為什麼在後 10 年發生了明顯的結構變化?

經濟增速的回落乃至衰退,人口週期發生結構性顯著變化。具體而言, 新生兒數量下降導致家庭購置及更新商品需求降低,老齡化加重導致醫療保健支出對其他消費支出形成擠壓, 年輕人高失業率、非正式雇傭與收入下降導致可支配收入下降,而生活滿意度的持續下降與壓力的上升使得消費意願進一步放緩。

鏡鑒: 中國所處時代與未來消費趨勢猜想

1、消費升級的趨勢在延續,三四線城市或占優中國在未來較長的一段時間內仍然處於消費升級的整體大週期內。尤其是對於三四線城市,伴隨城市化的推進、人口回流等趨勢下,在商品消費上升級的趨勢或將優於一二線城市的表現。 且消費金融在三四線城市的出現和滲透,加速了三四線城市的升級。

2、消費結構調整的拐點或在 2030 年左右出現預計 2030 年開始,勞動力人口將出現趨勢性下滑,且在 2030-2040 的十年區間內將尤其嚴重,勞動力人口屆時將減少近 9000 萬人。

同期,老齡化程度將從 2030 年的 16.59%提高至 2040 年的 22.53%,即對應日本 2000 年-2010年消費結構調整乃至衰退的區間。這是值得警惕和關注的消費拐點。

來自:天風證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