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愛新覺羅家族的一個居住地,至今還存在著,所有人只做一件事

從十八世紀中葉開始,永寧山下駐紮了一個約一萬人的清政府機構,其職責是看護清帝的陵寢。他們的祖輩駐守在清代皇家陵寢周圍,食國家俸祿,享受著官員待遇,但辛亥革命卻使他們徹底地“下了崗”。

位於河北易縣永寧山腳下的清西陵,它是中國最後一座帝王陵寢建築群。這裡埋葬著雍正、嘉慶、道光、光緒4個皇帝及王公、公主等76人。如今,皇陵周圍的村民,雖然已不是傳統意義的守陵人,但仍擔負著祖輩傳承下來的責任,

自覺地看守保護著皇陵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

清永陵建成於西元1606年,這裡當時駐紮了一個完整守陵隊伍,最高峰時達到3000人。守陵並非簡單地看護陵寢,清代守陵有著一套完整的體系,猶如一個小社會。清政府為皇陵分別設立了八個部門,主要就是負責對永陵的保護、修葺和祭奠。

守陵人除了看護陵墓,其他兩項重要任務就是準備祭品。守陵人分工明確,有人專職負責飼養牛羊,有的專職負責釀酒,目的就是保證祭品的品質和供應正常。

祭奠之中也包括大祭和小祭,每年舉行大祭都要殺一頭牛、一隻羊和一頭豬作為祭品。一旦有了分工,他們一輩子就只幹自己的那一件事。

在那個時代,守陵人就相當於現在的公務員,清政府會給每戶守陵人家分一處小院,小院以三分三為基準,即三乘三的面積。

雖然辛亥革命後,守陵人退出了歷史舞臺,但大多數守陵人選擇繼續留下來。如今在新賓縣的上夾和腰站村和勝利村,70%的人口都屬於守陵人的後裔,這裡也是全國唯一一處遺留下來的愛新覺羅氏聚居的村落。

幾百年的歷史變遷,守陵人也被漢化,以當地人無異,對於祖上守陵的歷史瞭解甚微,他們也多是選擇背井離鄉在城市定居。

祭祀禮儀雖然不再做,但是現在也正在努力恢復他們的祭祀儀式,這畢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