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43歲功勳院士遺願實現,中國西部出現巨型彈坑,美:天才隕落

說起導彈打航母,大部分懂軍事的都聽說過一個熟悉的名字,那就是中國的東風彈道導彈。

這款彈道導彈以其獨特的攻擊模式和幾乎不能被攔截的特性,成了中國反航母作戰中最常提到的一種方式。

中國如今已經相繼擁有了成熟的東風21D,以及正在形成戰鬥能力的東風26。

這些鎮國重器,雖聽起來莊嚴霸氣,但很少有人瞭解他們的研製故事和背後的辛酸,其中,有一位功勳院士的輝煌事蹟就值得我們所有人銘記。

東風21也可用來搭載集束字母彈頭

2013年,中國西部的某靶場出現了一些巨型彈坑,從太空上看過去,地面的靶標包括航母甲板,機場跑道,從彈坑的大小來看,絕不是普通的炸彈能夠產生的,而是受到巨大的動能衝擊形成的,因此,被美國空軍猜測為是測試東風21D或是最新的東風26留下來的。

這一猜測隨後就得到證實,上述兩型導彈均形成了戰鬥能力。而後來人們才從《解放軍報》中的一則新聞知道,

在研製過程中,中國陸基中段反導試驗技術骨幹,總裝備部某基地試驗部副參謀長、高級工程師黃鶴雲,為了試驗的成功耗盡心血。

衛星地圖上出現的大量子母彈坑

僅僅只有43歲,他就因為過勞而在執行新型導彈試驗任務時突發腦溢血,

經搶救無效逝世!

他來到中國唯一的陸上導彈武器試驗靶場,承擔起為國鑄劍的神聖使命。他以"身在靶場、心系戰場"的衝鋒姿態。

最終,人倒下了,但是導彈卻豎起來了,和他的精神豐碑一樣,永遠留在了國人心中。

黃鶴雲大校

對此,美國專家對他是既恨又欽佩,

恨的是他參與研製的導彈讓美軍航母和基地不再安全,欽佩的是他的工作精神和能力,表示他的早逝是一個天才隕落,堪稱中國的損失。

就在最近的幾場演習中,美軍從2017年2月開始舉行“前沿彈藥燃料補給點”操作演習,並實現常態化,目前直到12月份已經進行了數場,美軍這樣大動干戈的演習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如何應對這位院士參與研發的導彈的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