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關於名畫,我們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都是什麼?

波提切利《維納斯的誕生》,175×287.5cm,1487年

繪畫裡不光有色彩和形狀,

還有很多其它的東西。它誕生的歷史情境,它歷經的滄桑歲月,它的斑駁、脫落與損毀等等都是這幅畫的一部分,都是屬於這幅畫的記憶。繪畫和人一樣,如果沒有記憶,也只是一副皮囊而已。

波提切利與《春》

桑德羅·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是15世紀末佛羅倫斯的著名畫家,他的兩幅維納斯像《維納斯的誕生》和《春》最為人們所熟知。

波提切利《春》,230×314cm,1482年

其中,《春》取材於當時著名的義大利詩人波利齊亞諾的詩篇《比武篇》。畫家以詩篇裡描繪的古希臘神話人物為原型,創造了一個春回大地、生機盎然的場面。

畫中的女神維納斯(局部)

橘林裡,女神維納斯走過的地方百花盛開;山林女神克羅莉斯在被冷峻的西風之神塞弗洛斯觸碰到的瞬間,幻化成了花神芙洛拉;象徵“美麗”、“青春”和“歡樂”的美惠三女神在風姿綽約地翩翩起舞;飛翔的丘比特正在射出他的愛之神箭;眾神的使者墨丘利來去如風,為諸神傳遞著資訊。

西風之神塞弗洛斯與山林女神克羅莉斯

《春》的命名來源於文藝復興盛期有名的藝術理論家瓦薩里,他在《名人傳》裡曾對這幅畫的創作做了詳細的記錄。一直以來,《春》這幅畫都被看作是文藝復興早期頗具人文主義色彩的佳作。然而,新近的藝術史家通過對它更加細緻的考察,發現了一些曾經不為人知的秘密。

花神芙洛拉

這幅畫是1482年波提切利受美第奇家族所托而創作的。根據資料記載,美惠三女神之一——即最左側的女神,原型是當時佛羅倫斯的一個美女,而美第奇家族的洛倫佐兄弟倆以及畫家本人都對她十分傾慕。

眾神的使者墨丘利和美惠三女神

於是,當藝術史家以稍下流的目光鎖定墨丘利的時候,竟然發現他腰間的佩刀正在幾欲掀起女神的裙底。墨丘利是畫家波提切利自畫像的變體嗎?這是一個視覺隱藏的遊戲嗎?

提香與《狄安娜與阿克泰翁》

提香《狄安娜與阿克泰翁》,131.5×196cm,1556-1559年

提香·韋切利奧(Tiziano Vecellio)是文藝復興後期義大利的代表畫家。在1554-1562年之間,提香為西班牙國王菲力浦二世畫過六幅神話題材的作品,其中大多表現的是凡間或神界的女性與男性的關係,表面來看是為了滿足國王赤裸的欲望。

提香《劫奪歐羅巴》,185×205cm,1559-1562年

繪畫研究者認為,《劫奪歐羅巴》的創作靈感來源於古羅馬詩人奧維德的作品《變形記》。該作品描述了古希臘神話中的主神宙斯,愛上了愛琴海腓尼基台洛斯王阿蓋諾耳的女兒歐羅巴,他化身為牛載著歐羅巴橫渡愛琴海逃往克里特島。

提香《西班牙國王菲力浦二世》,193×111cm,1551年

《狄安娜與阿克泰翁》這幅畫同樣取材於《變形記》。畫面左側的男子阿克泰翁是忒拜城的王子,他在一次狩獵的途中誤入叢林深處,偶然看到了狄安娜和她的仙女們在池塘邊洗澡。狄安娜發出詛咒,把阿克泰翁變成了一頭不能開口說話的麋鹿,後來被阿克泰翁自己的同伴獵殺而死。

阿克泰翁

稍不注意,我們就會忽略掉畫面右上方石柱上的麋鹿石像,然而這可能恰是畫家想要傳達的主題——一個關於欲望和懲戒的主題,畫家通過這樣一種隱晦的表達向國王作出了暗示。

麋鹿石像

小漢斯·荷爾拜因與《大使》

《大使》這幅畫的創作和英國宮廷史上的一樁複雜的離婚案件有關。英國國王亨利八世於1509年與來自阿拉貢的王后凱薩琳完婚,可是他們多年來一直無嗣。凱薩琳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和西班牙國王查理五世的姑姑,由於當時英國與法國、西班牙的關係,國王亨利決定通過教會來終結他的婚姻。

小漢斯·荷爾拜因《大使》,207×209.5cm,1533年

就在英國和西班牙關係緊張的情況下,法國國王派兩位大使去遊說英國國王,希望英國、法國、土耳其能聯合起來共同抵制西班牙。

小漢斯·荷爾拜因《亨利八世肖像》,82.5×73.6cm,1541年

當時恰為英王畫師的荷爾拜因受委託為兩位大使作了這幅雙人肖像畫。很明顯,我們可以看到身穿華袍的是土耳其大使,他的一隻腳正好踏在地板上象徵宇宙的圖案中心。

《大使》(局部)

畫面右側是一位元虔誠的教士,他身著暗袍、手壓書籍,這兩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桌上的地球儀、日晷儀以及各種測量尺則是大航海時代的標誌。

《大使》(局部)

畫面背景是巨大的綠色帷幕,最左邊有一個極其微小的基督耶穌像,另外,在畫面的正下方,還有一個抽象的不可辨識之物——骷髏頭。這個位於前景的漂浮之物最被人們視而不見,然而它卻和基督耶穌像一起構成了整幅畫最大的隱喻:對世俗權力的死亡凝視。

小漢斯·荷爾拜因《伊拉斯謨像》,42×32cm,1523-1524年

委拉斯凱茲與《宮娥》

委拉斯凱茲《宮娥》,318×276cm,1656年

委拉斯凱茲(Velazquez)是17世紀巴羅克時期的西班牙畫家。偉大的後現代哲學家福柯在他的《詞與物》這本書裡,花了整整兩章的篇幅討論了這幅作品。他認為這幅畫可以被看作是古典油畫最完美的代表,裡面綜合呈現了畫家、人物以及觀看者這三種主體構成要素。

《宮娥》(局部)

畫中的主角是西班牙國王菲力浦四世的小女兒瑪格利特公主,她處於畫面的中心位置,端莊秀麗。她的身邊圍繞著女僕、侏儒和狗等一干隨從。引人矚目的是畫面左側的巨大的畫板,以及正在執筆作畫的畫家本人。另外,牆上的鏡子反射出來的人影也暴露出此時看到這一場景的觀者——國王菲力浦四世夫婦。

揚·凡·艾克《阿爾諾芬尼夫婦像》,82×59.5cm,1434年

當然,在《宮娥》之前的繪畫中,比如揚·凡·艾克(Jan Van Eyck)的《阿爾諾芬尼夫婦像》,或者倫勃朗的自畫像,都可以讓我們感覺到鏡子的存在。但是這些作品卻從沒有像《宮娥》一樣如此明顯地表現出來,所以,這是一幅關於繪畫的繪畫。

倫勃朗自畫像

然而,關於這幅畫,其實還有權力運作的歷史背景存在。當初,瑪格麗特公主在菲力浦國王夫婦沒有兒子的情況下被立為王儲,因此,這幅畫本是為向王權致敬而作。

畫中的委拉斯凱茲

可是後來王后意外誕下兒子,瑪格麗特公主被廢,委拉斯凱茲被要求改畫。於是,原來畫作上向公主進獻權杖的場面就被畫家被畫板覆蓋掉了。畫板遮住的不僅僅是人和物,更是權力的刻刀之下歷史的縱橫溝壑。

委拉斯凱茲《教皇英諾森十世肖像》,141×119cm,1650年

滄海桑田,歲月滄桑。當我們以現在的目光去審視若干個世紀之前的畫作時,畫家和畫中人雖早已長眠於地下,但色彩、形狀、斑駁、脫落成為了它的溫度和血肉。仔細探查時,我們仍然可以發現更多的故事去填充歷史的記憶。

精彩回顧:

2018年平面設計流行趨勢終極指南!

如何在平安夜拍出最奇幻的照片?

天天說“為你打call”,其實打call也是藝術你知道嗎?

[編輯、文/尚崢妍]

提香《狄安娜與阿克泰翁》,131.5×196cm,1556-1559年

提香·韋切利奧(Tiziano Vecellio)是文藝復興後期義大利的代表畫家。在1554-1562年之間,提香為西班牙國王菲力浦二世畫過六幅神話題材的作品,其中大多表現的是凡間或神界的女性與男性的關係,表面來看是為了滿足國王赤裸的欲望。

提香《劫奪歐羅巴》,185×205cm,1559-1562年

繪畫研究者認為,《劫奪歐羅巴》的創作靈感來源於古羅馬詩人奧維德的作品《變形記》。該作品描述了古希臘神話中的主神宙斯,愛上了愛琴海腓尼基台洛斯王阿蓋諾耳的女兒歐羅巴,他化身為牛載著歐羅巴橫渡愛琴海逃往克里特島。

提香《西班牙國王菲力浦二世》,193×111cm,1551年

《狄安娜與阿克泰翁》這幅畫同樣取材於《變形記》。畫面左側的男子阿克泰翁是忒拜城的王子,他在一次狩獵的途中誤入叢林深處,偶然看到了狄安娜和她的仙女們在池塘邊洗澡。狄安娜發出詛咒,把阿克泰翁變成了一頭不能開口說話的麋鹿,後來被阿克泰翁自己的同伴獵殺而死。

阿克泰翁

稍不注意,我們就會忽略掉畫面右上方石柱上的麋鹿石像,然而這可能恰是畫家想要傳達的主題——一個關於欲望和懲戒的主題,畫家通過這樣一種隱晦的表達向國王作出了暗示。

麋鹿石像

小漢斯·荷爾拜因與《大使》

《大使》這幅畫的創作和英國宮廷史上的一樁複雜的離婚案件有關。英國國王亨利八世於1509年與來自阿拉貢的王后凱薩琳完婚,可是他們多年來一直無嗣。凱薩琳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和西班牙國王查理五世的姑姑,由於當時英國與法國、西班牙的關係,國王亨利決定通過教會來終結他的婚姻。

小漢斯·荷爾拜因《大使》,207×209.5cm,1533年

就在英國和西班牙關係緊張的情況下,法國國王派兩位大使去遊說英國國王,希望英國、法國、土耳其能聯合起來共同抵制西班牙。

小漢斯·荷爾拜因《亨利八世肖像》,82.5×73.6cm,1541年

當時恰為英王畫師的荷爾拜因受委託為兩位大使作了這幅雙人肖像畫。很明顯,我們可以看到身穿華袍的是土耳其大使,他的一隻腳正好踏在地板上象徵宇宙的圖案中心。

《大使》(局部)

畫面右側是一位元虔誠的教士,他身著暗袍、手壓書籍,這兩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桌上的地球儀、日晷儀以及各種測量尺則是大航海時代的標誌。

《大使》(局部)

畫面背景是巨大的綠色帷幕,最左邊有一個極其微小的基督耶穌像,另外,在畫面的正下方,還有一個抽象的不可辨識之物——骷髏頭。這個位於前景的漂浮之物最被人們視而不見,然而它卻和基督耶穌像一起構成了整幅畫最大的隱喻:對世俗權力的死亡凝視。

小漢斯·荷爾拜因《伊拉斯謨像》,42×32cm,1523-1524年

委拉斯凱茲與《宮娥》

委拉斯凱茲《宮娥》,318×276cm,1656年

委拉斯凱茲(Velazquez)是17世紀巴羅克時期的西班牙畫家。偉大的後現代哲學家福柯在他的《詞與物》這本書裡,花了整整兩章的篇幅討論了這幅作品。他認為這幅畫可以被看作是古典油畫最完美的代表,裡面綜合呈現了畫家、人物以及觀看者這三種主體構成要素。

《宮娥》(局部)

畫中的主角是西班牙國王菲力浦四世的小女兒瑪格利特公主,她處於畫面的中心位置,端莊秀麗。她的身邊圍繞著女僕、侏儒和狗等一干隨從。引人矚目的是畫面左側的巨大的畫板,以及正在執筆作畫的畫家本人。另外,牆上的鏡子反射出來的人影也暴露出此時看到這一場景的觀者——國王菲力浦四世夫婦。

揚·凡·艾克《阿爾諾芬尼夫婦像》,82×59.5cm,1434年

當然,在《宮娥》之前的繪畫中,比如揚·凡·艾克(Jan Van Eyck)的《阿爾諾芬尼夫婦像》,或者倫勃朗的自畫像,都可以讓我們感覺到鏡子的存在。但是這些作品卻從沒有像《宮娥》一樣如此明顯地表現出來,所以,這是一幅關於繪畫的繪畫。

倫勃朗自畫像

然而,關於這幅畫,其實還有權力運作的歷史背景存在。當初,瑪格麗特公主在菲力浦國王夫婦沒有兒子的情況下被立為王儲,因此,這幅畫本是為向王權致敬而作。

畫中的委拉斯凱茲

可是後來王后意外誕下兒子,瑪格麗特公主被廢,委拉斯凱茲被要求改畫。於是,原來畫作上向公主進獻權杖的場面就被畫家被畫板覆蓋掉了。畫板遮住的不僅僅是人和物,更是權力的刻刀之下歷史的縱橫溝壑。

委拉斯凱茲《教皇英諾森十世肖像》,141×119cm,1650年

滄海桑田,歲月滄桑。當我們以現在的目光去審視若干個世紀之前的畫作時,畫家和畫中人雖早已長眠於地下,但色彩、形狀、斑駁、脫落成為了它的溫度和血肉。仔細探查時,我們仍然可以發現更多的故事去填充歷史的記憶。

精彩回顧:

2018年平面設計流行趨勢終極指南!

如何在平安夜拍出最奇幻的照片?

天天說“為你打call”,其實打call也是藝術你知道嗎?

[編輯、文/尚崢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