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四季生產調》——哈尼梯田農耕禮儀

雕刻大山的民族---

哈尼族,是中國西南部一個古老的少數民族,

列中國第16大民族。雲南是哈尼族世居地,主要分佈于雲南西南部的紅河、普洱、西雙版納等地。據史書記載,哈尼族是最早開墾梯田的民族之一,中國最古老的史書《尚書》有寫,在三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哈尼先民‘和夷’已在其所據之所‘黑水’開始開墾梯田,耕種水稻。早在唐代樊綽的《蠻書》也中已提到“蠻(哈尼族)治山田殊為精好”;明朝皇帝曾稱讚哈尼先民開墾梯田為“山嶽神雕手”。
梯田文化是整個哈尼族的核心文化。

哈尼族的歷史

哈尼族的歷史是一部漫長而艱辛的遷徙史,也是一部輝煌燦爛的梯田稻作農耕史。哈尼祖先于1300多年前的隋唐年間,遷徙至哀牢山以南,在海拔1400-2200米的向陽緩坡山區建村立寨,開墾梯田,耕種水稻。從此,世代與梯田相依相存。高山梯田種植的紅米、紫米皆為哈尼族人的重要糧食,千百年來始終以恒定的產量養育著在此生活的哈尼族人。

“四素同構”的良性生態系統

梯田稻作文化的核心是和,即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從選擇寨址,開闢梯田、節日歌舞、宗教祭祀、家庭生活等方面,處處體現著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的理念。形成了森林、哈尼村寨、梯田、水流“四度同構”的良性自然生態奇觀。哈尼山村寨一般選址在半山腰,森林之下,梯田之上,構成自然和諧的人居環境。

梯田紅米--遵循自然規律的原生態優質稻米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物,“四度同構”的良性生態環境塑造了神跡的梯田,涵養出獨具特色的哈尼梯田紅米。

神奇的紅米

哈尼梯田位於海拔256米到2200米之間,特殊的環境孕育出了優質的梯田紅米。1300年前,哈尼人遷徙至此,

利用當地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優選野生稻種進行長期馴化培育而成的老品種水稻,特別適宜于海拔1400米以上的高原梯田生長。雖歷經千年,卻從未退化的原生態紅米,其色澤紅潤,香潤可口,營養豐富。

精心選種--- 每年收穫時,哈尼人都要到梯田裡精心挑選出最長、最好的穀穗留做種,來年再將它播下,世代傳承,延續至今。古老的稻種保留有良好的野生稻基因,

千年不退化,世代播種,延續至今。

2.獨特的生長環境--- 所謂“一山分四季,十裡不同天”。哈尼梯田紅米對地域、氣候和水源要求苛刻,其主要生長于雲南省紅河南岸哀牢山南部海拔1400-1800米的高山地帶,該地帶的哈尼梯田具有低緯度、高海拔的環境特點。地形複雜差異懸殊,立體氣候突出。

3.山泉水滋養--- 稻生於水,米溶于水,水是優質稻米靈魂。高山地區豐富的雲霧和降雨,使森林形成數量眾多的山泉小溪,潺潺的溪流浸潤滋養著每一塊梯田稻穀,其獨特的梯田生長環境和優良稻穀基因造就了梯田紅米。

古老的梯田“木刻分水”,和諧的源泉

4.傳統的種植模式--- 哈尼梯田位於高海拔山區,既無法使用現代機器耕作,也不宜施用現代化肥農藥,所以,至今仍然保留著“牛拉犁,人推犁,手搭埂,人插秧”的傳統耕作方式。遵循著“歇耕養田”、三犁三耙,人工除草、有機施肥,生物除害,手工收割等傳統耕作方式,生產出千古不變的優質梯田紅米。

a.獨特的施肥方式--- 梯田紅米不耐肥,一旦施用了化肥就會害上稻瘟病等病害,即使是農家肥也不能多施,於是聰明的哈尼族人發明了沖水施肥、植物自然腐爛施肥等施肥方式。另外,在稻田裡養魚養鴨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梯田的良性迴圈。

b.原生態的生物除害--- 梯田紅米三月播種、十月收割,是魚、鴨子、水田、水稻良性生態系統的產物。春天“開秧門”節後,全哈尼人便開始下田插秧,放魚苗,養稻田鴨。哈尼梯田紅米稻田養魚養鴨利用生態系統一物治一物的生物鏈原理,省卻了更多的人為投入,保證了紅米稻田的生態平衡與紅米的安全。

哈尼梯田---哈尼族的精神家園

古老的哈尼人祖先自詡為“天然神之子”,即大自然之子,他們相信,在周遭的山水間存在著眾多掌管自然的神靈,所以哈尼族人敬畏自然,將自然的一切尊稱為“親親的爹娘”。山林、小溪、村寨與梯田是哈尼族人最珍視的四樣事物,在哈尼人看來,他們對梯田的開墾,並不是對自然的征服,而只是接受神靈的眷顧。

哈尼族沒有自己的文字,但是,他們以民歌傳唱的形式將千百年來對自然、人類、社會以及梯田生產、加工、節日、宗教信仰和歌舞藝術等生產技術、經驗和成就總結和概括,以歌謠的形式代代相傳,千古不絕。

《四季生產調》是對哈尼梯田農耕技術、管理經驗以及節日慶典、宗教祭祀、歌舞藝術等方面的總結和概括,是哈尼梯田稻作文化藝術的結晶。

“昂瑪突”

俗稱“祭龍”、祭寨神,分祭寨門、祭水神和祭神林三部分。是哈尼族一年一度祭祀神靈與祭祀農耕相結合的重要節日,一般在農曆十一月或十二月擇吉日祭祀,祈求全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它是冬閒季節的結束和春播季節的開始,催耕備耕的序曲。

“康呃坡”

即開秧門,一般選擇在農曆三月栽插秧之際的屬龍日舉行。開秧門是“秧姑娘”出嫁的日子,祭獻天神派來報春的布穀鳥,祈求來年好收成。標誌著栽插季令的開始。

“莫 昂 納 ”

“莫 昂 納 ”即息活計。一般主要在農曆四月舉行,主要是對犁耙和水源進行祭獻,祈求水源充沛,源遠流長。安撫田神,看護好莊稼,祈求來年莊稼興旺。標誌著栽插季令的結束,進入夏季的梯田管理。

“矻紮紮”

矻紮紮即六月節,一般在農曆六月舉行,此時梯田裡的秧苗開始抽穗、揚花,,其曆法意義在於節日標誌著盛夏。從農耕程式則進入中耕和秋收前的準備。即上山砍穀船、砍田埂雜草、擴寬和平整田間小路,以便秋收運糧。

打磨秋是六月年最神聖的活動,在翻飛的的磨秋和歌舞聲中,人們迎來了神祉,也迎來了希望與未來。

“車拾紮”

嘗新米節,一般在農曆八月第一輪屬龍日舉行,此時,梯田裡稻穀已是一片金黃,開始收割部分早稻,標誌秋收的開始。其意義在於預祝豐收,同時感恩先祖神靈,並一直傳承“新米飯先喂狗”的古老傳說。

“紮特特”

即十月年,是哈尼長街宴的由來。相當於漢族春節,一般在農曆十月第一輪屬龍日開始,屬蛇日結束,歷時5天。殺豬宰牛、舂紫米粑粑、做糯米湯圓來祭祀祖先和神靈。這是一個慶祝五穀豐登的盛大的慶典,此時大地五穀已歸倉,是對大地的感恩、對自然的感恩!

至此,按哈尼族的傳統曆法,以農曆十月為歲首,所以,十月年節既是歲末與起首的標誌,又是秋季轉入冬季的標誌,農耕程式進入休田農閒階段。

梯田榮譽

2007年11月,哈尼梯田成功申報為國家濕地公園。

2010年6月,被列為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保護試驗項目;

2013年06月22日,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正式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審議,成為中國第45處世界遺產地,雲南省第5個世界遺產。

同年,哈尼梯田紅米入圍“雲南六大名米”候選名單。

2014年1月,在由CCTV-7主辦的第四屆魅力農產品嘉年華上,紅河哈尼梯田紅米入圍年度“十大魅力農產品”

立體氣候突出。

3.山泉水滋養--- 稻生於水,米溶于水,水是優質稻米靈魂。高山地區豐富的雲霧和降雨,使森林形成數量眾多的山泉小溪,潺潺的溪流浸潤滋養著每一塊梯田稻穀,其獨特的梯田生長環境和優良稻穀基因造就了梯田紅米。

古老的梯田“木刻分水”,和諧的源泉

4.傳統的種植模式--- 哈尼梯田位於高海拔山區,既無法使用現代機器耕作,也不宜施用現代化肥農藥,所以,至今仍然保留著“牛拉犁,人推犁,手搭埂,人插秧”的傳統耕作方式。遵循著“歇耕養田”、三犁三耙,人工除草、有機施肥,生物除害,手工收割等傳統耕作方式,生產出千古不變的優質梯田紅米。

a.獨特的施肥方式--- 梯田紅米不耐肥,一旦施用了化肥就會害上稻瘟病等病害,即使是農家肥也不能多施,於是聰明的哈尼族人發明了沖水施肥、植物自然腐爛施肥等施肥方式。另外,在稻田裡養魚養鴨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梯田的良性迴圈。

b.原生態的生物除害--- 梯田紅米三月播種、十月收割,是魚、鴨子、水田、水稻良性生態系統的產物。春天“開秧門”節後,全哈尼人便開始下田插秧,放魚苗,養稻田鴨。哈尼梯田紅米稻田養魚養鴨利用生態系統一物治一物的生物鏈原理,省卻了更多的人為投入,保證了紅米稻田的生態平衡與紅米的安全。

哈尼梯田---哈尼族的精神家園

古老的哈尼人祖先自詡為“天然神之子”,即大自然之子,他們相信,在周遭的山水間存在著眾多掌管自然的神靈,所以哈尼族人敬畏自然,將自然的一切尊稱為“親親的爹娘”。山林、小溪、村寨與梯田是哈尼族人最珍視的四樣事物,在哈尼人看來,他們對梯田的開墾,並不是對自然的征服,而只是接受神靈的眷顧。

哈尼族沒有自己的文字,但是,他們以民歌傳唱的形式將千百年來對自然、人類、社會以及梯田生產、加工、節日、宗教信仰和歌舞藝術等生產技術、經驗和成就總結和概括,以歌謠的形式代代相傳,千古不絕。

《四季生產調》是對哈尼梯田農耕技術、管理經驗以及節日慶典、宗教祭祀、歌舞藝術等方面的總結和概括,是哈尼梯田稻作文化藝術的結晶。

“昂瑪突”

俗稱“祭龍”、祭寨神,分祭寨門、祭水神和祭神林三部分。是哈尼族一年一度祭祀神靈與祭祀農耕相結合的重要節日,一般在農曆十一月或十二月擇吉日祭祀,祈求全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它是冬閒季節的結束和春播季節的開始,催耕備耕的序曲。

“康呃坡”

即開秧門,一般選擇在農曆三月栽插秧之際的屬龍日舉行。開秧門是“秧姑娘”出嫁的日子,祭獻天神派來報春的布穀鳥,祈求來年好收成。標誌著栽插季令的開始。

“莫 昂 納 ”

“莫 昂 納 ”即息活計。一般主要在農曆四月舉行,主要是對犁耙和水源進行祭獻,祈求水源充沛,源遠流長。安撫田神,看護好莊稼,祈求來年莊稼興旺。標誌著栽插季令的結束,進入夏季的梯田管理。

“矻紮紮”

矻紮紮即六月節,一般在農曆六月舉行,此時梯田裡的秧苗開始抽穗、揚花,,其曆法意義在於節日標誌著盛夏。從農耕程式則進入中耕和秋收前的準備。即上山砍穀船、砍田埂雜草、擴寬和平整田間小路,以便秋收運糧。

打磨秋是六月年最神聖的活動,在翻飛的的磨秋和歌舞聲中,人們迎來了神祉,也迎來了希望與未來。

“車拾紮”

嘗新米節,一般在農曆八月第一輪屬龍日舉行,此時,梯田裡稻穀已是一片金黃,開始收割部分早稻,標誌秋收的開始。其意義在於預祝豐收,同時感恩先祖神靈,並一直傳承“新米飯先喂狗”的古老傳說。

“紮特特”

即十月年,是哈尼長街宴的由來。相當於漢族春節,一般在農曆十月第一輪屬龍日開始,屬蛇日結束,歷時5天。殺豬宰牛、舂紫米粑粑、做糯米湯圓來祭祀祖先和神靈。這是一個慶祝五穀豐登的盛大的慶典,此時大地五穀已歸倉,是對大地的感恩、對自然的感恩!

至此,按哈尼族的傳統曆法,以農曆十月為歲首,所以,十月年節既是歲末與起首的標誌,又是秋季轉入冬季的標誌,農耕程式進入休田農閒階段。

梯田榮譽

2007年11月,哈尼梯田成功申報為國家濕地公園。

2010年6月,被列為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保護試驗項目;

2013年06月22日,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正式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審議,成為中國第45處世界遺產地,雲南省第5個世界遺產。

同年,哈尼梯田紅米入圍“雲南六大名米”候選名單。

2014年1月,在由CCTV-7主辦的第四屆魅力農產品嘉年華上,紅河哈尼梯田紅米入圍年度“十大魅力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