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深思:棍棒教育致女兒出走,父親懺悔12年,臨終也不知女兒下落

12年前,父親不知道如何教育女兒,只會拿起棍子一頓暴打。打得凶的時候,甚至直接把女兒從樓上順著樓梯踢到樓下去。終於,女兒在父親多次暴力毆打教育之後,離家出走。

12年後,

47歲的父親因病去世,在蓬安縣下葬。離家出走12年,唯一的女兒都沒能出現在葬禮現場,她甚至可能不知道父親病逝的消息。

父母缺席了女兒成長最重要的12年,女兒缺席了父親的葬禮。這12年,是一個家庭的痛,是棍棒教育的痛。

12年前

12歲女兒不堪棍棒教育 離家出走

1993年夏天,蘇女士在蓬安縣天成鄉木角坑村生下女兒楊敏。女兒還不到1歲,她便隨丈夫楊和平外出打工,把女兒留給公婆照顧。

夫妻倆一般兩年回一次家看女兒。女兒五六歲時,有人提醒蘇女士,應該自己回來帶孩子,因為老人對孩子太溺愛,養成很多不良習慣。

有一次,奶奶李素清讓楊敏去村裡小賣部買煙酒,本來說好的賒帳,但孩子卻遞給老闆一張百元鈔票。

事後證明,這錢是孩子從大伯家偷的。

奶奶讓楊敏將錢還給大伯,但並沒有將孩子的錯誤行為放在心上,反而覺得孫女這麼小就能獨自一人到小賣部買煙酒,是一件很“能幹”事。

2002年臨近暑假的一天,在外打工的蘇女士突然接婆婆電話:“你們自己回來照管孩子,我實在沒得精力管她,也管不住了”。

夫妻倆開始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於是回到蓬安縣,租下房子,將女兒接到縣城的學校上學,

一起照管女兒。兩人都希望新的環境和父母的陪伴,能讓女兒有所改變。但女兒並沒有朝夫妻倆預料的方向改變——

女兒還是經常在家裡偷偷拿錢;

甚至私自賣掉鄰居的自行車;

偷一位開副食店朋友的錢……

而每一次犯錯,楊和平都會拿起棍子對女兒一頓暴打。打得凶的時候,甚至直接把女兒從樓上順著樓梯踢到樓下去。

父親楊和平是個愛面子的人,女兒每次犯錯,

每次“偷盜”,都讓他覺得沒面子。但是他並不知道到底該如何教育孩子,只有用棍子打,希望女兒變好。

然而,棍棒教育只不過是加劇了矛盾。2005年6月的一天,楊敏給蘇女士留下一張紙條後離家出走:“媽媽,我確確實實沒法在這個家,你一定要保重身體,你是我最喜歡的媽媽”。

父親懺悔12年

勸導別人教育孩子要注意方式

這一走,女兒便再也沒有回來。隨著女兒離家出走的時間越來越久,

楊和平開始反思自己粗暴的教育方式,並勸導別人。

在外地打工期間,經常有工友將寒暑假的孩子從老家接來玩。對於調皮的孩子,不少父母的教育方式也是“打”。楊和平似乎從這些工友身上看到了自己曾經的影子,他會上去把棍棒從家長手中奪過來,勸說:“你們莫打孩子,應該說服教育,我現在是後悔都來不及了”。

只有小學文化的他講不出大道理,只能將自己教育孩子的悲劇講給其他父母聽。有朋友勸他再生一個,他並不接話,沉默良久後擺擺手:“能把她(女兒)找回來,就是最好的了”。

楊和平勸說的家長不僅僅是自己的工友,也會勸自己的家人,多給孩子講道理,不該使用暴力。在他看來,他就幹了一件後悔一輩子的事情,現在卻已經無法彌補。

對於女兒離家出走12年的事實,蘇女士也不知道該埋怨誰。她認為女兒的變化,當父母的有很大的責任。

△蘇女士手機裡保存的女兒照片

楊敏離家出走前,曾問過蘇女士:“媽媽,為什麼爸爸打我打得凶的時候,你都不出來勸一下?”蘇女士不知道如何作答。她潛意識也許認為,如果自己當面勸阻丈夫,可能會讓女兒認識不到錯誤,反而會覺得做錯事後有人站出來保護她。

蘇女士也曾經想過或許可以找心理醫生求助,但她最終不知道該去哪裡找。她試圖找女兒談心,卻也不得要領。

12年後,

父親彌留之際 女兒也未能出現

今年10月18日,楊和平突發腦溢血去世。彌留之際,他拉住蘇女士的手,想說話卻吐不出字句。蘇女士根據口型判斷,應該是在喊女兒的名字“敏”。

蘇女士向丈夫承諾:“我不會像你,顧什麼面子,我一定會把女兒找回來,讓她受到更好的教育,你放心。”話剛說完,丈夫似乎點了點頭,緊接著,握著她的那只手也松了下來。

很長一段時間,她也苦惱地夾雜在這對父女之間,一邊是看到丈夫手持棍棒落在女兒身上時的心痛,另一邊,她不明白女兒的撒謊、偷盜惡習為何屢教不改。

蘇女士一個人的時候,經常會掏出手機打開相冊仔細端詳,照片裡是一名八九歲的小女孩,穿著粉色T恤衫站在幕布前。“她今年應該24歲了。”蘇女士顫抖著說。

已經47歲的蘇女士想像不出女兒現在的模樣,畢竟他們錯過了女兒人生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12年。她有時候會想,如果有一天,女兒突然站在自己面前,自己會不會猶豫,“呀,這就是我失蹤了12年的女兒”。

楊和平去世後,蘇女士按照丈夫遺願,托朋友寫了尋人帖發到網上,希望離家12年的女兒小敏能夠回來:

當初是因為爸爸的粗暴無知,不會用你能接受的方式教育你,無數次打罵逼得你離開了家,對你的傷害無法彌補,知道你一定還很恨我們,但在我們的心中你永遠都是爸媽的心肝寶貝……我無法請求你原諒爸媽對你的傷害,只想你回來用我的餘生彌補對你的虧欠,孩子回來吧!”

蘇女士覺得,女兒不願意回家,是因為怕她的爸爸,這種怕,已經轉化成一種恨。

對孩子的懲罰教育,

邊界到底在哪?

有人說,孩子的所有問題其實都是父母的問題。

四川員警學院心理學副教授、心理諮詢室主任陳華分析,爺爺奶奶的溺愛型教育,父親的棍棒式專制型教育,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身心健康受損、是非觀念不分的重要原因。

作為爺爺奶奶,在發現孫女去拿別人的錢的情況時,不該放任不管,而是首先應該瞭解孫女拿錢的需求是什麼,如果是為了吃零食,應該告訴她,爺爺奶奶可以帶著去買,拿別人的東西不對,拿別人的東西,應該徵求別人的意見。

作為父親,應該對孩子進行科學的民主教育,簡單粗暴地對孩子施以棍棒教育,這是不尊重孩子人格獨立,對孩子的自尊心也會造成很大的影響。

而在這兩種教育方式背後,也不由得讓我們思考,對孩子該不該有懲罰教育?懲罰教育的界限又是什麼?

要知道,在不科學的教育方式背後,孩子感受到的或許不僅僅是身體上的被虐待,還藏著更不易忽視的“情感虐待”。

據研究統計,在中國,67.1%的家長曾在情感上虐待孩子。但因為它的形式相對特殊,並且常常與其他虐待同時發生,常不易辨識。它通常包括以下行為:

羞辱或經常批評孩子;

威脅,對孩子吼叫;

讓孩子成為被取笑的對象,或是使用諷刺去傷害孩子;

責怪,讓孩子做替罪羊;

讓孩子做有辱人格的行為;

不認可孩子的人格獨立性,試圖去控制他們的生活;

逼孩子太緊或是不承認他們的局限性;

將孩子暴露于痛苦的事件或情境中,如家庭暴力、吸毒;

不去促進孩子的社會發展;

不允許孩子交朋友;

長期忽視他們;

生活中缺位;

操縱孩子;

不向孩子表達任何正向感受/不祝賀他們的成功;

跟孩子互動時不表達任何情緒,也被稱為“情感忽視”……

看過這12年的棍棒教育悲劇,對照著以上“情感虐待”的行為,你又會為自己的日常教育方式打多少分呢?

文 | 王超

編 | 默魚

成都兒童團稿件,版權歸成都商報所有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有朋友勸他再生一個,他並不接話,沉默良久後擺擺手:“能把她(女兒)找回來,就是最好的了”。

楊和平勸說的家長不僅僅是自己的工友,也會勸自己的家人,多給孩子講道理,不該使用暴力。在他看來,他就幹了一件後悔一輩子的事情,現在卻已經無法彌補。

對於女兒離家出走12年的事實,蘇女士也不知道該埋怨誰。她認為女兒的變化,當父母的有很大的責任。

△蘇女士手機裡保存的女兒照片

楊敏離家出走前,曾問過蘇女士:“媽媽,為什麼爸爸打我打得凶的時候,你都不出來勸一下?”蘇女士不知道如何作答。她潛意識也許認為,如果自己當面勸阻丈夫,可能會讓女兒認識不到錯誤,反而會覺得做錯事後有人站出來保護她。

蘇女士也曾經想過或許可以找心理醫生求助,但她最終不知道該去哪裡找。她試圖找女兒談心,卻也不得要領。

12年後,

父親彌留之際 女兒也未能出現

今年10月18日,楊和平突發腦溢血去世。彌留之際,他拉住蘇女士的手,想說話卻吐不出字句。蘇女士根據口型判斷,應該是在喊女兒的名字“敏”。

蘇女士向丈夫承諾:“我不會像你,顧什麼面子,我一定會把女兒找回來,讓她受到更好的教育,你放心。”話剛說完,丈夫似乎點了點頭,緊接著,握著她的那只手也松了下來。

很長一段時間,她也苦惱地夾雜在這對父女之間,一邊是看到丈夫手持棍棒落在女兒身上時的心痛,另一邊,她不明白女兒的撒謊、偷盜惡習為何屢教不改。

蘇女士一個人的時候,經常會掏出手機打開相冊仔細端詳,照片裡是一名八九歲的小女孩,穿著粉色T恤衫站在幕布前。“她今年應該24歲了。”蘇女士顫抖著說。

已經47歲的蘇女士想像不出女兒現在的模樣,畢竟他們錯過了女兒人生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12年。她有時候會想,如果有一天,女兒突然站在自己面前,自己會不會猶豫,“呀,這就是我失蹤了12年的女兒”。

楊和平去世後,蘇女士按照丈夫遺願,托朋友寫了尋人帖發到網上,希望離家12年的女兒小敏能夠回來:

當初是因為爸爸的粗暴無知,不會用你能接受的方式教育你,無數次打罵逼得你離開了家,對你的傷害無法彌補,知道你一定還很恨我們,但在我們的心中你永遠都是爸媽的心肝寶貝……我無法請求你原諒爸媽對你的傷害,只想你回來用我的餘生彌補對你的虧欠,孩子回來吧!”

蘇女士覺得,女兒不願意回家,是因為怕她的爸爸,這種怕,已經轉化成一種恨。

對孩子的懲罰教育,

邊界到底在哪?

有人說,孩子的所有問題其實都是父母的問題。

四川員警學院心理學副教授、心理諮詢室主任陳華分析,爺爺奶奶的溺愛型教育,父親的棍棒式專制型教育,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身心健康受損、是非觀念不分的重要原因。

作為爺爺奶奶,在發現孫女去拿別人的錢的情況時,不該放任不管,而是首先應該瞭解孫女拿錢的需求是什麼,如果是為了吃零食,應該告訴她,爺爺奶奶可以帶著去買,拿別人的東西不對,拿別人的東西,應該徵求別人的意見。

作為父親,應該對孩子進行科學的民主教育,簡單粗暴地對孩子施以棍棒教育,這是不尊重孩子人格獨立,對孩子的自尊心也會造成很大的影響。

而在這兩種教育方式背後,也不由得讓我們思考,對孩子該不該有懲罰教育?懲罰教育的界限又是什麼?

要知道,在不科學的教育方式背後,孩子感受到的或許不僅僅是身體上的被虐待,還藏著更不易忽視的“情感虐待”。

據研究統計,在中國,67.1%的家長曾在情感上虐待孩子。但因為它的形式相對特殊,並且常常與其他虐待同時發生,常不易辨識。它通常包括以下行為:

羞辱或經常批評孩子;

威脅,對孩子吼叫;

讓孩子成為被取笑的對象,或是使用諷刺去傷害孩子;

責怪,讓孩子做替罪羊;

讓孩子做有辱人格的行為;

不認可孩子的人格獨立性,試圖去控制他們的生活;

逼孩子太緊或是不承認他們的局限性;

將孩子暴露于痛苦的事件或情境中,如家庭暴力、吸毒;

不去促進孩子的社會發展;

不允許孩子交朋友;

長期忽視他們;

生活中缺位;

操縱孩子;

不向孩子表達任何正向感受/不祝賀他們的成功;

跟孩子互動時不表達任何情緒,也被稱為“情感忽視”……

看過這12年的棍棒教育悲劇,對照著以上“情感虐待”的行為,你又會為自己的日常教育方式打多少分呢?

文 | 王超

編 | 默魚

成都兒童團稿件,版權歸成都商報所有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