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城市映射|大連幻景——選自第二與第三章節的片段

楊圓圓的專案《大連幻景》以大連近代史為背景,在展覽與書兩種媒介中,以圖像與文本互文的形式勾勒一場以城市為舞臺背景的“戲劇”,以港口、樓梯、廣場、旅舍、街道與劇場等城市空間作為索引,

劃分為一部“六幕劇本”。

作品敘事的構建在對真實史料的引用基礎上融合了大量虛構。來自不同年代的多個角色的聲音貫穿其中:日殖時期出生在大連的日本作家,來旅行的日本遊客,與同時期闖關東的中國勞工;解放後在中國的日本遺孤;當下生活在老街上戀舊的本地人,生於大連的華裔,拿著老地圖在大連漫遊的旅客等等。

專案意圖圍繞多個話題展開探討:戰爭與殖民史的複雜性,

歷史書寫的真實與虛構,城市空間在不同時期其功能與屬性的轉變等等。在《大連幻景》中,城市的時空邊界變得模糊,在多個異鄉人如夢幻泡影般的獨白中,隱隱回蕩著一個跨越百年的無解疑問——“何為故鄉?”

舊日本殖民地當中,

最美的都會當屬大連無疑。但假如被問是否想回去看看的話,恐怕你會沉默許久,搖搖頭吧。並非不想看,只怕看到會不安。一想到在那些熟悉的街道上徘徊,心頭就會湧起一陣隱秘的恐懼感。

你的不幸在於,那個城市不是自己祖國土地的一部分,你卻似乎一生都不會放棄對它的執著。

——清岡卓行,《洋槐樹下的大連》

你拐入小巷,在不安中遊蕩,如同丟了魂一般。20多年以來,你第一次知曉了自己的身世,卻也因此成為被批鬥的對象。此時此刻,一切都如此遙遠,無論是佈滿大字報的街頭與叫囂的人群,還是家中日漸蒼老的母親,或是那遙遠、陌生,但凡提及就令人心生恐懼的島國——那所謂的“家鄉”。

當你在手機地圖上搜索“東關街”時,網路突然出了故障,定位點在灰色背景上打轉,如同迷失在大海中的藍色浮漂,這讓你想起印象中某張拍攝於這條街道的照片,畫面中,一個中國女孩站在“益記筆店”門口,用鞭子抽打一個旋轉的陀螺。你覺得那陀螺應該也是藍色的——儘管在那本出版於1924年的《亞東印畫輯》中,“小崗子街”是沒有顏色的。

你放棄了繼續看手機定位,認憑直覺引領自己前行。一邊走著,一邊隨機地回想曾在殖民地時期的地圖上看過的街道名稱:浪速町、大山通、露西婭町、連鎖街、常盤座……串聯起來的街名仿佛一首異國短詩,將你帶入一條通過過往時空的隧道。

第二章 螺旋樓梯

老街上的柏油路面佈滿瘡痍,在有些地方,隱藏在表層之下的地磚暴露出來,那顏色如此熟悉,你看著那些臺階上的裂紋,覺得它們就像歷史留給老大連的暗語。儘管這座城市的大多數街道都已變得面目全非,但走在這條多年未變的隱蔽小巷上,還是能清晰地憶起許多往事:比如七八歲時和夥伴們放學回家,在路上“打原卯”、“贏瓶蓋”、“踢捆”;比如二十多歲時和其他海防軍兄弟第一次去照相館後,一起經過這條街的時刻;比如五十多歲帶著孫子在街上散步,再教給他你小時候和夥伴們玩過的遊戲……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你成了“國際友人”,不再遭受批鬥之苦。也是在這一年,日本遺孤回國開始被提上議程。在七年大海撈針般的搜尋後,你終於要踏上“回鄉”之路,前往那個陌生的島國。離家前,你與養母相擁而泣,你向她承諾自己永遠是她的女兒。“很快就會回來了——”,你倒退著向家門的方向告別,小腿如同灌了鉛一般沉重,每一步都走得如此艱難。幾十步的臺階的距離,從沒有像今日這般漫長。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然而,直到1982年,你終於鼓起勇氣,再次重返闊別三十四年的故鄉。故居建築的樣貌早已深深銘刻在你的腦海。如今,再度走進院落,重新從各個角度觀察它,儘管經歷了不同時代的印記,但建築的整體建構沒有改變,圍牆沒有剝落和殘垣,南面房間向外突出的窗戶有被拆除的痕跡,但是修復得很好。

你忐忑不安地走進單元門,無論那紅褐色的磚瓦,還是進入樓道3秒鐘的黑暗,一切都能引發無數回憶躍然而出。你走進樓梯間,想起小時候,自己最喜歡和夥伴們在這旋轉樓梯的扶手上滑行而下,而如今,木制扶手下的雕花上落滿了久未打掃的灰塵。

你一步步地向闊別三十四年的舊居房門走去,幾十步的臺階的距離,從沒有像今日這般漫長。

幾十步的臺階的距離,從沒有像今日這般漫長。

第三章 大和旅館

故鄉與城市的中心

有一個美麗宏觀的圓形廣場

如盛夏正午的初醒目光

放射出十條大道

轉瞬之間

目光將十條大道收回

啊 離心而去求心而歸

故鄉之子

正值二十歲

幼時就漫步此地

第一次感到耀眼奪目

令我駐足不前

意識中的圓形中心

如戲劇般展開

膨脹繼而收縮

在過去的詩歌和音樂中

在以往的戀愛中

未曾見識過這種變幻

——清岡卓行,《圓形廣場 》

大連的大和旅館位於市中心的大廣場。這家摩登的旅館由“滿鐵”經營,在關東州與“滿洲”共有7座大和旅館。

在大和旅館的門前,你站在臺階上眺望著一直通向日本橋的寬闊馬路。大連的太陽的確比日本的太陽耀眼,空氣清澈,太陽看上去遙遠無際,但陽光卻在眼前,道路、樹木、房頂、磚石全部鮮明地映照在你的眼中。

——夏目漱石《滿韓漫遊》

在大和旅館門前,你站在臺階上眺望著一直通向日本橋的寬闊馬路。大連的氣候和山東肥城很相似,太陽耀眼,空氣清澈,太陽看上去遙遠無際,但陽光卻盡在眼前。只是,眼前的道路、樹木、房頂、磚石都與貧苦的家鄉有著天壤之別。

大連賓館在你童年記憶裡是一個陰森恐怖的地方。在圍繞這座百年建築有關的各種傳說中,最吸引小孩子的,必定是那些在不同歷史背景設定下的靈異故事:大和旅館的幽靈藝妓;在大堂徘徊的中國車夫的幽靈;不再開放的屋頂庭院在午夜響起的華爾滋樂曲;旋轉樓梯上蘇軍集體經歷的鬼打牆事件;文革時期從屋頂跳樓自殺的大學教授的冤魂……

你八歲時隨家人移居海外,在之後的許多年裡,童年時對這座建築的恐懼感漸漸淡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強烈的好奇。你著迷於這些故事中某種褪色的豔麗色彩,它們仿佛一張張奇幻而殘酷的歷史風情畫——從某種程度而言,這也代表了你對這座城市的整體印象。

如今重遊陌生的故鄉,你決定作為遊客入住這家昔日輝煌而如今僅為三星的大連賓館。在酒店大堂,你看到一張被裝裱在廉價歐式畫框裡、印刷得有些變形的大和旅館舊照。

這張圖像你曾在多處見到過,從殖民地時期由“滿鐵”發行的旅行手冊,到喜好中國文化的美國人博客。在這張拍攝於1938年的照片上,兩名身著和服的女性撐著傘走向遠處的大和旅館,而在畫面中心處,另兩位同樣身著和服的女性坐在長凳上交談。這四位女性的面孔、國籍、是否是作為模特被擺拍等各種疑問,都將永遠地懸浮在印刷墨點與圖元點的模糊地帶。

目光將沿著一條漫長且低矮的走廊,在藍黃相間的織花地毯上向前滑動。走廊兩旁的牆體結構採用了典雅的胡桃木設計,搭配著有暗紋的白色刺繡壁紙。如果沿著走廊逆時針行走,酒店的房門均在右手邊,而左手邊則是朝向天井的窗戶。整條走廊的結構呈多邊形,因此走不了幾步,眼前所見的就是下一處拐角的牆壁。結合著空間中昏暗的燈光,會讓人誤以為進入了無限迴圈的步行。

大連的大和旅館共有86個房間。你住的單人房是所有房型中面積最小的。房間的空間佈局總讓你覺得有些壓抑:進入房門後,右手邊是小巧的書桌,正對的牆面上即是一面鏡子。而正對著鏡子的房間另一頭,是一張窄小的單人床,如果側躺在床上,可以直面到鏡中的自己。

你打開了日記本。在兩天前的日記中,你寫到住在旅順大和旅館的體驗:

3月30日

馬車駛向了新市區,十五分鐘後,兩人被帶到賓館的二樓,定了兩個連在一起的房間。在賓館房間,我從提包裡找出毛刷撣了撣滿是塵土的衣服,然後,坐在安樂椅上打算休息一會兒,忽然感到四周一片寂靜。

賓館裡好像一個客人也沒有,外邊也看不出有人居住的痕跡。街道非常寬闊,陽臺欄杆正下方的人行道的石頭縫裡邊長著草,其中,兩三棵草梗兒有一尺多高,雖然是白天也依稀能聽到蟲子的叫聲。

賓館的旁邊似乎是一處沒有主人的房子,關閉的門窗上長滿了爬山虎。隔著街道向對面望去,看到一棟比賓館還大的紅磚建築。可是,既沒有蓋房頂也沒有安裝窗玻璃,只有砌起來的紅磚牆。這是一座“半拉子”建築,四周甚至還殘留著用作腳手架的木材。不曉得工程已經停止幾年,一絲傷感湧上心頭:會不會就這樣一直停下去呢?這樣的感覺蔓延到房屋、街道、美麗的天空,我用手掌扶著陽臺的欄杆,對房間裡的橋本說:太冷清了!

旅順的港口像鏡面一樣泛著暗綠色的光,圍繞港口四周的山全部都光禿禿的。我感到這裡跟廢墟沒什麼兩樣,回到房間,看到床上鋪著雪白的床單,地板上鋪著柔軟的地毯,上面擺著一張舒適的安樂椅。房間裡的器具全都是新式的,應有盡有,房間裡面和外部的環境截然相反,這種矛盾的念頭一直揮之不去,直到我想起“滿鐵”經營的這座旅館並不在乎賺錢多少。

下樓來到餐廳,聞著窗外茂盛的花草,和朋友兩人靜靜地吃著午餐的時候,我想到如果有機會的話,真想來這裡悠閒地住一個夏天。

——夏目漱石,《滿韓漫遊》

3月30日

到了旅順,下車的瞬間就受到突如其來的冷風侵襲。而這樣陰冷的天氣,伴隨著從203高地到旅順街頭的漫步,竟有種意外的契合之感。

從未想到如今的旅順會是如此荒蕪的景象,在走過無數形形色色的空屋與倒閉的KTV後,我們終於走到昔日川島芳子與甘珠兒紮布舉辦婚禮、在1931年作為溥儀的“行宮”、在1945年至1955年為蘇軍警備執勤機關的大和旅館,時至今日,這裡是一家不知倒閉多少年的招待所。外部的建築風格幾乎消失殆盡,房屋多處有紅色油漆寫的“危險小心”字樣,倘若不是在被封死的入口旁立著一塊小小的紀念碑,或許真的就此經過也不會意識到這就是那座歷經百年的傳奇旅館。

天剛放亮,你從床上坐起時依然對於可以即刻在鏡中看到自己感到不適,你打開房門,從門對面的窗觀望了一會天井中的白鴿,然後返回房間寫下了在大連的最後一篇旅行日記:

今天是和中國大陸告別的日子。一個多月的旅行日程已所剩無幾。豐富了我的智慧和情感的中國,向我展示了殘酷現實與美好夢幻的中國,讓我看到了自己國家所沒有的廣闊原野和大江等壯麗景觀的中國,讓我親自目睹了以前僅在詩文中聽說過的名勝古跡的中國,奇異的國度、神秘的國度、煙草的國度、美酒的國度,從今天起,這個國家會成為我永久追憶的對象。

心中竟充滿了類似要和戀人分別時的依依不捨。

——小林愛雄,《中國印象記》

寫到這行,你再一次翻看起那本你特地從本國帶來的《最新滿洲寫真帖》,在第一次翻看這本書時,就先被它的扉頁深深吸引。你想,多年以後若能夢回舊地,這些來自扉頁上的神秘表情,定會再次出現在你的夢裡。

這張明信片是你從從歐洲二手市場掏來的。當時,在異鄉看到一張有著中式餐廳圖像的老明信片,你自然被吸引並停住了腳步。照片中的餐廳讓你產生強烈的熟悉感,無論是其中白桌布的綠植選擇,墨綠色與深色木材搭配的餐椅,甚至是窗外那明亮如幻境般的陽光。它讓你想到在歐洲遭遇過的一些老牌中餐廳,無論它們是由華裔還是亞裔經營,在十幾年或幾十年的時間裡,均緩緩落入一種靜止的狀態,如同一個個時光膠囊,停滯在某個介於異國與東方想像之間的異質地帶。而諷刺的是,這些空間總讓你產生一種錯位的鄉愁感。

你沒能立刻讀懂明信片上的日語,但還是將它買下。出人意料的是,在詢問了日本友人之後,你驚訝地得知這竟張明信片上的照片,竟拍攝自你的家鄉大連——一家存在於日本殖民時期,位於如今的星海公園(曾經的星個浦)的大和旅館餐廳。

明信片正面文字如下:

陽光燦爛的餐廳映入我們的眼簾,人們共同心醉神迷地享受著仿佛瀨戶海景般恬靜的景色,愉快地邁動腳步。

明信片背後的文字:

我的愛人,送給你來自這裡的景致。明天我將要踏上返程之路

這奇異的國度、神秘的國度、煙草的國度、美酒的國度,會成為我永久追憶的對象。

在這趟旅途中,你決定將它隨身攜帶。在掏到這張明信片之後,你開始尋找其他在殖民時期大連的中式餐廳,其中,一家位於連鎖街上的扶桑仙館尤其吸引你。

這些早已無跡可尋的殖民地時期的“中式空間”總讓你感到某種難以名狀的痛楚,你隱隱覺得,是這些圖像與這份痛楚將你引上這趟回鄉之旅。你想,多年以後若能夢回舊地,這些來自舊明信片圖像上的神秘時空,定會再次出現在你的夢裡。

你的父親養之助和南裡文雄等都是日本爵士音樂界的創始人。養之助在上海活躍過一段時期,後來到了大連,他是作為小提琴演奏者被大連放送管弦樂團請來的。你退伍回來後,與父親和拉手風琴的豐島英雄組成了樂隊,開始在西廣場的電影院、大連茶房和百樂門舞廳演奏。

在那一時期,被蘇軍接收的大和旅館的大食堂裡需要樂隊,父親被選中,趁這個機會,你也作為鼓手加入,與父親一起成為了蘇軍司令部的御用樂隊。像是撲到了敵人的懷抱裡,當然人身安全得到了保障。總算可以從現實的壓迫中喘一口氣,你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敲擊爵士鼓上,名聲越來越響。

那時演奏的曲子主要以俄羅斯民謠為主,例如《黑眼睛》和《喀秋莎》等,另外還加進了正統的爵士樂曲。司令部的高官們曾熱情地邀請你——“你太棒了!到我們的莫斯科藝術院來吧,我們會立刻給你辦手續的。”就這樣,直到昭和二十二年(1947年)三月歸國為止,你作為蘇軍司令部的樂隊成員,有幸填飽肚子生存下來。後來成為“名鼓手”的你在這個主要為蘇軍軍官服務了一年多的演出舞臺上,使自己受挫的青春得到了修復與昇華。

——富永孝子《空白的600日》

在酒店的一樓東側有一間富麗堂皇的大廳,裝潢是典型的巴羅克風格。在日本殖民時期,這裡曾是大和旅舍的宴會餐廳。如今,這裡是一家平價的東北家常飯館。不知為何,相比二樓的日料店,你更喜歡在這間裝潢與菜品具有極大差異的餐廳吃飯。或許是因為在這間結構繁複的空間中,更容易感受到那些隱藏在褶皺中 來自不同時空的線索。

某天餐後,你點了一支煙在桌前放空,拿出手機想拍兩張照片時,忽然意識在壁爐上方的鏡中看到房間另一端的鐘錶。空間中兩個對立的鐘,一正一反,一虛一實,仿佛在某一瞬間映照出多個時空中的刹那。

王爾德曾說“世界之隱秘是可見之物,而非不可見之物。”

你想到在過去近百年裡曾在這空間中舉辦過的無數次宴會,以及那些曾在此用餐、演奏、舞蹈、討論、爭執、重逢、告別的人們。

你想到這座建於1909年的建築所經歷的多個歷史時期。

你想到歷史在不同的國家敘事中的偏差,以及那些被刻意“留白”的片段。

“小崗子街”是沒有顏色的。

你放棄了繼續看手機定位,認憑直覺引領自己前行。一邊走著,一邊隨機地回想曾在殖民地時期的地圖上看過的街道名稱:浪速町、大山通、露西婭町、連鎖街、常盤座……串聯起來的街名仿佛一首異國短詩,將你帶入一條通過過往時空的隧道。

第二章 螺旋樓梯

老街上的柏油路面佈滿瘡痍,在有些地方,隱藏在表層之下的地磚暴露出來,那顏色如此熟悉,你看著那些臺階上的裂紋,覺得它們就像歷史留給老大連的暗語。儘管這座城市的大多數街道都已變得面目全非,但走在這條多年未變的隱蔽小巷上,還是能清晰地憶起許多往事:比如七八歲時和夥伴們放學回家,在路上“打原卯”、“贏瓶蓋”、“踢捆”;比如二十多歲時和其他海防軍兄弟第一次去照相館後,一起經過這條街的時刻;比如五十多歲帶著孫子在街上散步,再教給他你小時候和夥伴們玩過的遊戲……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你成了“國際友人”,不再遭受批鬥之苦。也是在這一年,日本遺孤回國開始被提上議程。在七年大海撈針般的搜尋後,你終於要踏上“回鄉”之路,前往那個陌生的島國。離家前,你與養母相擁而泣,你向她承諾自己永遠是她的女兒。“很快就會回來了——”,你倒退著向家門的方向告別,小腿如同灌了鉛一般沉重,每一步都走得如此艱難。幾十步的臺階的距離,從沒有像今日這般漫長。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然而,直到1982年,你終於鼓起勇氣,再次重返闊別三十四年的故鄉。故居建築的樣貌早已深深銘刻在你的腦海。如今,再度走進院落,重新從各個角度觀察它,儘管經歷了不同時代的印記,但建築的整體建構沒有改變,圍牆沒有剝落和殘垣,南面房間向外突出的窗戶有被拆除的痕跡,但是修復得很好。

你忐忑不安地走進單元門,無論那紅褐色的磚瓦,還是進入樓道3秒鐘的黑暗,一切都能引發無數回憶躍然而出。你走進樓梯間,想起小時候,自己最喜歡和夥伴們在這旋轉樓梯的扶手上滑行而下,而如今,木制扶手下的雕花上落滿了久未打掃的灰塵。

你一步步地向闊別三十四年的舊居房門走去,幾十步的臺階的距離,從沒有像今日這般漫長。

幾十步的臺階的距離,從沒有像今日這般漫長。

第三章 大和旅館

故鄉與城市的中心

有一個美麗宏觀的圓形廣場

如盛夏正午的初醒目光

放射出十條大道

轉瞬之間

目光將十條大道收回

啊 離心而去求心而歸

故鄉之子

正值二十歲

幼時就漫步此地

第一次感到耀眼奪目

令我駐足不前

意識中的圓形中心

如戲劇般展開

膨脹繼而收縮

在過去的詩歌和音樂中

在以往的戀愛中

未曾見識過這種變幻

——清岡卓行,《圓形廣場 》

大連的大和旅館位於市中心的大廣場。這家摩登的旅館由“滿鐵”經營,在關東州與“滿洲”共有7座大和旅館。

在大和旅館的門前,你站在臺階上眺望著一直通向日本橋的寬闊馬路。大連的太陽的確比日本的太陽耀眼,空氣清澈,太陽看上去遙遠無際,但陽光卻在眼前,道路、樹木、房頂、磚石全部鮮明地映照在你的眼中。

——夏目漱石《滿韓漫遊》

在大和旅館門前,你站在臺階上眺望著一直通向日本橋的寬闊馬路。大連的氣候和山東肥城很相似,太陽耀眼,空氣清澈,太陽看上去遙遠無際,但陽光卻盡在眼前。只是,眼前的道路、樹木、房頂、磚石都與貧苦的家鄉有著天壤之別。

大連賓館在你童年記憶裡是一個陰森恐怖的地方。在圍繞這座百年建築有關的各種傳說中,最吸引小孩子的,必定是那些在不同歷史背景設定下的靈異故事:大和旅館的幽靈藝妓;在大堂徘徊的中國車夫的幽靈;不再開放的屋頂庭院在午夜響起的華爾滋樂曲;旋轉樓梯上蘇軍集體經歷的鬼打牆事件;文革時期從屋頂跳樓自殺的大學教授的冤魂……

你八歲時隨家人移居海外,在之後的許多年裡,童年時對這座建築的恐懼感漸漸淡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強烈的好奇。你著迷於這些故事中某種褪色的豔麗色彩,它們仿佛一張張奇幻而殘酷的歷史風情畫——從某種程度而言,這也代表了你對這座城市的整體印象。

如今重遊陌生的故鄉,你決定作為遊客入住這家昔日輝煌而如今僅為三星的大連賓館。在酒店大堂,你看到一張被裝裱在廉價歐式畫框裡、印刷得有些變形的大和旅館舊照。

這張圖像你曾在多處見到過,從殖民地時期由“滿鐵”發行的旅行手冊,到喜好中國文化的美國人博客。在這張拍攝於1938年的照片上,兩名身著和服的女性撐著傘走向遠處的大和旅館,而在畫面中心處,另兩位同樣身著和服的女性坐在長凳上交談。這四位女性的面孔、國籍、是否是作為模特被擺拍等各種疑問,都將永遠地懸浮在印刷墨點與圖元點的模糊地帶。

目光將沿著一條漫長且低矮的走廊,在藍黃相間的織花地毯上向前滑動。走廊兩旁的牆體結構採用了典雅的胡桃木設計,搭配著有暗紋的白色刺繡壁紙。如果沿著走廊逆時針行走,酒店的房門均在右手邊,而左手邊則是朝向天井的窗戶。整條走廊的結構呈多邊形,因此走不了幾步,眼前所見的就是下一處拐角的牆壁。結合著空間中昏暗的燈光,會讓人誤以為進入了無限迴圈的步行。

大連的大和旅館共有86個房間。你住的單人房是所有房型中面積最小的。房間的空間佈局總讓你覺得有些壓抑:進入房門後,右手邊是小巧的書桌,正對的牆面上即是一面鏡子。而正對著鏡子的房間另一頭,是一張窄小的單人床,如果側躺在床上,可以直面到鏡中的自己。

你打開了日記本。在兩天前的日記中,你寫到住在旅順大和旅館的體驗:

3月30日

馬車駛向了新市區,十五分鐘後,兩人被帶到賓館的二樓,定了兩個連在一起的房間。在賓館房間,我從提包裡找出毛刷撣了撣滿是塵土的衣服,然後,坐在安樂椅上打算休息一會兒,忽然感到四周一片寂靜。

賓館裡好像一個客人也沒有,外邊也看不出有人居住的痕跡。街道非常寬闊,陽臺欄杆正下方的人行道的石頭縫裡邊長著草,其中,兩三棵草梗兒有一尺多高,雖然是白天也依稀能聽到蟲子的叫聲。

賓館的旁邊似乎是一處沒有主人的房子,關閉的門窗上長滿了爬山虎。隔著街道向對面望去,看到一棟比賓館還大的紅磚建築。可是,既沒有蓋房頂也沒有安裝窗玻璃,只有砌起來的紅磚牆。這是一座“半拉子”建築,四周甚至還殘留著用作腳手架的木材。不曉得工程已經停止幾年,一絲傷感湧上心頭:會不會就這樣一直停下去呢?這樣的感覺蔓延到房屋、街道、美麗的天空,我用手掌扶著陽臺的欄杆,對房間裡的橋本說:太冷清了!

旅順的港口像鏡面一樣泛著暗綠色的光,圍繞港口四周的山全部都光禿禿的。我感到這裡跟廢墟沒什麼兩樣,回到房間,看到床上鋪著雪白的床單,地板上鋪著柔軟的地毯,上面擺著一張舒適的安樂椅。房間裡的器具全都是新式的,應有盡有,房間裡面和外部的環境截然相反,這種矛盾的念頭一直揮之不去,直到我想起“滿鐵”經營的這座旅館並不在乎賺錢多少。

下樓來到餐廳,聞著窗外茂盛的花草,和朋友兩人靜靜地吃著午餐的時候,我想到如果有機會的話,真想來這裡悠閒地住一個夏天。

——夏目漱石,《滿韓漫遊》

3月30日

到了旅順,下車的瞬間就受到突如其來的冷風侵襲。而這樣陰冷的天氣,伴隨著從203高地到旅順街頭的漫步,竟有種意外的契合之感。

從未想到如今的旅順會是如此荒蕪的景象,在走過無數形形色色的空屋與倒閉的KTV後,我們終於走到昔日川島芳子與甘珠兒紮布舉辦婚禮、在1931年作為溥儀的“行宮”、在1945年至1955年為蘇軍警備執勤機關的大和旅館,時至今日,這裡是一家不知倒閉多少年的招待所。外部的建築風格幾乎消失殆盡,房屋多處有紅色油漆寫的“危險小心”字樣,倘若不是在被封死的入口旁立著一塊小小的紀念碑,或許真的就此經過也不會意識到這就是那座歷經百年的傳奇旅館。

天剛放亮,你從床上坐起時依然對於可以即刻在鏡中看到自己感到不適,你打開房門,從門對面的窗觀望了一會天井中的白鴿,然後返回房間寫下了在大連的最後一篇旅行日記:

今天是和中國大陸告別的日子。一個多月的旅行日程已所剩無幾。豐富了我的智慧和情感的中國,向我展示了殘酷現實與美好夢幻的中國,讓我看到了自己國家所沒有的廣闊原野和大江等壯麗景觀的中國,讓我親自目睹了以前僅在詩文中聽說過的名勝古跡的中國,奇異的國度、神秘的國度、煙草的國度、美酒的國度,從今天起,這個國家會成為我永久追憶的對象。

心中竟充滿了類似要和戀人分別時的依依不捨。

——小林愛雄,《中國印象記》

寫到這行,你再一次翻看起那本你特地從本國帶來的《最新滿洲寫真帖》,在第一次翻看這本書時,就先被它的扉頁深深吸引。你想,多年以後若能夢回舊地,這些來自扉頁上的神秘表情,定會再次出現在你的夢裡。

這張明信片是你從從歐洲二手市場掏來的。當時,在異鄉看到一張有著中式餐廳圖像的老明信片,你自然被吸引並停住了腳步。照片中的餐廳讓你產生強烈的熟悉感,無論是其中白桌布的綠植選擇,墨綠色與深色木材搭配的餐椅,甚至是窗外那明亮如幻境般的陽光。它讓你想到在歐洲遭遇過的一些老牌中餐廳,無論它們是由華裔還是亞裔經營,在十幾年或幾十年的時間裡,均緩緩落入一種靜止的狀態,如同一個個時光膠囊,停滯在某個介於異國與東方想像之間的異質地帶。而諷刺的是,這些空間總讓你產生一種錯位的鄉愁感。

你沒能立刻讀懂明信片上的日語,但還是將它買下。出人意料的是,在詢問了日本友人之後,你驚訝地得知這竟張明信片上的照片,竟拍攝自你的家鄉大連——一家存在於日本殖民時期,位於如今的星海公園(曾經的星個浦)的大和旅館餐廳。

明信片正面文字如下:

陽光燦爛的餐廳映入我們的眼簾,人們共同心醉神迷地享受著仿佛瀨戶海景般恬靜的景色,愉快地邁動腳步。

明信片背後的文字:

我的愛人,送給你來自這裡的景致。明天我將要踏上返程之路

這奇異的國度、神秘的國度、煙草的國度、美酒的國度,會成為我永久追憶的對象。

在這趟旅途中,你決定將它隨身攜帶。在掏到這張明信片之後,你開始尋找其他在殖民時期大連的中式餐廳,其中,一家位於連鎖街上的扶桑仙館尤其吸引你。

這些早已無跡可尋的殖民地時期的“中式空間”總讓你感到某種難以名狀的痛楚,你隱隱覺得,是這些圖像與這份痛楚將你引上這趟回鄉之旅。你想,多年以後若能夢回舊地,這些來自舊明信片圖像上的神秘時空,定會再次出現在你的夢裡。

你的父親養之助和南裡文雄等都是日本爵士音樂界的創始人。養之助在上海活躍過一段時期,後來到了大連,他是作為小提琴演奏者被大連放送管弦樂團請來的。你退伍回來後,與父親和拉手風琴的豐島英雄組成了樂隊,開始在西廣場的電影院、大連茶房和百樂門舞廳演奏。

在那一時期,被蘇軍接收的大和旅館的大食堂裡需要樂隊,父親被選中,趁這個機會,你也作為鼓手加入,與父親一起成為了蘇軍司令部的御用樂隊。像是撲到了敵人的懷抱裡,當然人身安全得到了保障。總算可以從現實的壓迫中喘一口氣,你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敲擊爵士鼓上,名聲越來越響。

那時演奏的曲子主要以俄羅斯民謠為主,例如《黑眼睛》和《喀秋莎》等,另外還加進了正統的爵士樂曲。司令部的高官們曾熱情地邀請你——“你太棒了!到我們的莫斯科藝術院來吧,我們會立刻給你辦手續的。”就這樣,直到昭和二十二年(1947年)三月歸國為止,你作為蘇軍司令部的樂隊成員,有幸填飽肚子生存下來。後來成為“名鼓手”的你在這個主要為蘇軍軍官服務了一年多的演出舞臺上,使自己受挫的青春得到了修復與昇華。

——富永孝子《空白的600日》

在酒店的一樓東側有一間富麗堂皇的大廳,裝潢是典型的巴羅克風格。在日本殖民時期,這裡曾是大和旅舍的宴會餐廳。如今,這裡是一家平價的東北家常飯館。不知為何,相比二樓的日料店,你更喜歡在這間裝潢與菜品具有極大差異的餐廳吃飯。或許是因為在這間結構繁複的空間中,更容易感受到那些隱藏在褶皺中 來自不同時空的線索。

某天餐後,你點了一支煙在桌前放空,拿出手機想拍兩張照片時,忽然意識在壁爐上方的鏡中看到房間另一端的鐘錶。空間中兩個對立的鐘,一正一反,一虛一實,仿佛在某一瞬間映照出多個時空中的刹那。

王爾德曾說“世界之隱秘是可見之物,而非不可見之物。”

你想到在過去近百年裡曾在這空間中舉辦過的無數次宴會,以及那些曾在此用餐、演奏、舞蹈、討論、爭執、重逢、告別的人們。

你想到這座建於1909年的建築所經歷的多個歷史時期。

你想到歷史在不同的國家敘事中的偏差,以及那些被刻意“留白”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