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農村80年代的記憶,一波老物件,城裡人絕對認不出三件!

隨著80後這一代人的成長,可以說物質是越來越豐富了。二三十年前,農村用過的老物件,有幾件在你家還能尋到蹤跡?說句實在的,城裡人認不出三件,農村人見過這些的怎麼也得三十歲了,

更甭提用過!一波老物件,幾代人的生活,一輩子的回憶,看看你認得幾件。

篩蘿只有在農村生活過的人才知道,小麥、玉米這些糧食收下來得先用碾子碾碎,然後用篩蘿篩出細面。那時候日子不容易,每頓飯菜都真真兒是用辛勤汗水換來的。

二三十年前,布也是稀罕材料,不像現在想買個坐墊上網一搜什麼顏色、花樣布料做的都用。那時候,農村人用手工編這種坐墊,叫蒲團或蒲墊,材料用草或者玉米皮,耐用的很。

別以為這就是塊石頭,這叫石夯。原來蓋房子打地基,沒有機器,只能用人力,幾個漢子用繩子牽起石夯,一下下砸出地基,這班費事,所以那時候破土動工是個極破費的事。

這個也叫耙,只不過是用牲口拉著的。

播種前,用這個把深耕的地耙平,上面還需要加一些配重。

古裝劇裡可能都見過,這個洗衣組合“搓衣板和棒槌”,原來的農村真的是用這個洗,費力氣,還至今我還覺得這麼洗出來的比洗衣機洗的乾淨。

晴天遮陽,雨天遮雨。農村的大姨還會做,不過現在也用不上了,塑膠雨衣那麼多,誰家也不會費這個事了。

二三十年前,養殖場太少了,家家戶戶都自己養些畜禽,這個是雞籠,

一是防止雞亂跑,二是防黃鼠狼。

在地裡,耩子耩完圖,後面還得有個人用繩索拉著砘子再走一遍,把耩起的土軋實。幹過農活的知道有多累,農忙時農村娃都跟著幹,我小時候就愛拉砘子,比較省勁。

最後一代小時候還做過這個的人,怎麼也得奔30歲了。小時候,被奶奶放車裡推著,帶著出去玩,滿村溜達,還記得這個車裡,是兒時的一片天。

滿滿的童年回憶啊,記得這些的人是不是已經丟四奔五啦?可以當作一種時代記憶,進博物館!也可以讓手工製品的老物件重放光彩,如蒲團竹製品等等,綠色又環保,廢物也可利用。

最後一代小時候還做過這個的人,怎麼也得奔30歲了。小時候,被奶奶放車裡推著,帶著出去玩,滿村溜達,還記得這個車裡,是兒時的一片天。

滿滿的童年回憶啊,記得這些的人是不是已經丟四奔五啦?可以當作一種時代記憶,進博物館!也可以讓手工製品的老物件重放光彩,如蒲團竹製品等等,綠色又環保,廢物也可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