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陵水故事土福灣:仙女與阿福的傳說,讓這方海灣福氣倍至

在陵水,很多海灣都有一段美麗動人的傳說和椰風海韻的景致,土福灣也不例外,仙女與阿福的傳說讓這方海灣福氣倍至,而“海上絲綢之路”重要落腳點的歷史和文化淵源讓其更顯獨特。

位於陵水西南端的這方海灣,東至英州河出海口,南瀕浩瀚南海,西與三亞市海棠灣接壤,北靠近海南東線高速公路。置身其中的你,或赤腳漫步海灘,撿拾大海的饋贈;或探尋那段古老的歷史,揭開伊斯蘭教古墓群的神秘面紗;或什麼都不做,任身心自在地感受這方海灣……

土福灣。

吐(土)福灣 仙女與阿福的美麗傳說

清水灣南面有一個大海灣,傳說古時候多災多難、百姓貧苦,直到一個神奇的故事改變了一切。父母早亡的阿福是海灣邊一個峒主家的長工,每天天未亮,他就被峒主趕起床出海捕魚,如果晚上沒有捕到魚,阿福還得被罰繼續為峒主幹活,每天只能吃峒主家吃剩的飯菜。與阿福同命運的還有海灣一帶的百姓,

峒主勢力強大、打手眾多,百姓每年所得收入的百分之九十都被他搶走。

一天清早,阿福和往常一樣,早早被峒主趕起床出海,可經過一番努力,一條魚也沒有捉到。想起自己的悲涼生活,阿福淚水不禁掉落,由於又困又累,他睡著做起了夢。睡夢中,一位女子向他走來,流著淚對他說,她本是南海裡的一條美人魚,經千年修煉成仙,但遭到南海龍王王后的嫉妒,

被鎖入暗箱,這個箱子就在他船下的海裡,希望他能打開箱子救她出來。

阿福醒後半信半疑地張網打撈,果真撈上一個箱子,他用刀把鎖撬開,裡面跳出一條小魚,只見那魚在船板上蹦了幾下,變成一個貌美如仙的女子。她跪下來感激地說:“哥哥,你救我一命,我會報答你,你最想要什麼?"阿福扶起女子,回答道:“你能否幫幫世代受苦的鄉親們?"仙女見阿福老實憨厚,便揮手變出一個金光燦燦的碗,

“你回去告訴鄉親們,叫他們到海上居住,捕魚時,輕敲三下寶碗,連說三聲‘美人魚’,海裡的魚兒就會游過來。"阿福照著仙女的話做,果然捕上來很多魚。

仙女想和阿福一起生活,但阿福想到可惡的峒主和心愛的妹妹,十分猶豫。仙女看出阿福的心事,便說:“你回去告訴鄉親們後,就帶著妹妹逃出來,我在岸邊接你們。”晚上,阿福乘著夜色,悄悄地把仙女的話告訴鄉親們。

可是,峒主也知道了這個消息,他帶著家丁要將他們打死。阿福帶著妹妹一路狂奔,在仙女的幫助下迅速乘船出海。可是,峒主仍不死心,他帶著家丁乘船追去,只見仙女把手一揮,海上頓時狂風大作、波浪滔天,峒主的船被打翻,葬身大海。

有仙女送的寶碗吐出福氣,海灣附近的百姓不再為捕不到魚而擔心,為了紀念仙女和阿福,他們稱這個海灣為“吐(土)福灣”。土福灣村村民告訴記者,因為這個傳說故事,他們始終相信“人到寶地人得寶,客遊福灣客多福”。

土福灣帆影點點。

伊斯蘭教古墓群 “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落腳點

1976年,縣文化部門在土福灣附近的幹教坡發現宋代的伊斯蘭教古墓葬群,據考古專家考證,600多年前,阿拉伯商人航行萬里,到中國開闢海上商路,曾在此避風居留,這裡曾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落腳點。

土福灣村村民李香元告訴記者,高中畢業後,她和同村一行約5人曾跟隨考古隊一同探秘伊斯蘭教古墓葬群,“他們的墓碑是珊瑚石做的,墓碑上都是我們看不懂的文字,專家就翻譯給我們聽,很多都是講宗教的。”據記載,有一塊墓碑譯文尤為引人注目:“殉教者伊本·賽愛德·宛葛斯巴巴,歸真於12月”。有專家考證,該墓主是第一個到海南島傳教的穆斯林,即第一位到中國廣州傳教的阿拉伯傳教士葛斯巴巴之子。

1978年,考古工作者對該墓群中的7座墓葬進行了試掘,初步確定了這些墓葬的形制和年代。已發掘的墓葬形制皆為土坑豎穴墓,長1.8~3米,寬0.8~1米,深1.7米,無葬具和隨葬品。每座墓葬前後兩端各豎珊瑚石墓碑一塊。墓碑雕刻碑文和花鳥圖案的一面朝外。墓碑冠有玉圭形、雙峰形、山字形等,碑高36~37釐米,寬38~54釐米,厚10~13釐米。花紋圖案有圓月形、卷雲紋,或是花朵、樹枝、雙鳥朝陽、鋸齒紋帶等形態各異的圖案。陵水、三亞伊斯蘭教古墓群中採用珊瑚石做墓碑,目前僅在東非一帶的沿海港口遺址中有發現。

該墓群是迄今為止在我國南方地區發現的年代較早、墓葬方式較原始、規模較大、延續時間較長的阿拉伯穆斯林古墓地,同時又是我國南方沿海“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古墓群對於研究海南島穆斯林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線索,對研究1300年來分佈在海南的穆斯林後裔的文化歷史以及民俗風情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亞龍灣姐妹灣 不容忽視的發展潛力

椰樹婆娑、綠草如茵、帆影點點、漁歌唱晚的土福灣素有“亞龍灣姐妹灣”之稱,規劃的景區以赤嶺為中心,分東西福灣,赤嶺灣兩翼展開,面積約379公頃,其中土福灣規劃面積266公頃,赤嶺灣113公頃,景區集中展現椰風海韻的海南風情和古代伊斯蘭教文化、海上絲綢之路的情形。目前,景區內已建起世知度假村和大風車度假村,其他休閒娛樂設施也正在開發中,發展潛力不容忽視。

記者:劉俊

因為這個傳說故事,他們始終相信“人到寶地人得寶,客遊福灣客多福”。

土福灣帆影點點。

伊斯蘭教古墓群 “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落腳點

1976年,縣文化部門在土福灣附近的幹教坡發現宋代的伊斯蘭教古墓葬群,據考古專家考證,600多年前,阿拉伯商人航行萬里,到中國開闢海上商路,曾在此避風居留,這裡曾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落腳點。

土福灣村村民李香元告訴記者,高中畢業後,她和同村一行約5人曾跟隨考古隊一同探秘伊斯蘭教古墓葬群,“他們的墓碑是珊瑚石做的,墓碑上都是我們看不懂的文字,專家就翻譯給我們聽,很多都是講宗教的。”據記載,有一塊墓碑譯文尤為引人注目:“殉教者伊本·賽愛德·宛葛斯巴巴,歸真於12月”。有專家考證,該墓主是第一個到海南島傳教的穆斯林,即第一位到中國廣州傳教的阿拉伯傳教士葛斯巴巴之子。

1978年,考古工作者對該墓群中的7座墓葬進行了試掘,初步確定了這些墓葬的形制和年代。已發掘的墓葬形制皆為土坑豎穴墓,長1.8~3米,寬0.8~1米,深1.7米,無葬具和隨葬品。每座墓葬前後兩端各豎珊瑚石墓碑一塊。墓碑雕刻碑文和花鳥圖案的一面朝外。墓碑冠有玉圭形、雙峰形、山字形等,碑高36~37釐米,寬38~54釐米,厚10~13釐米。花紋圖案有圓月形、卷雲紋,或是花朵、樹枝、雙鳥朝陽、鋸齒紋帶等形態各異的圖案。陵水、三亞伊斯蘭教古墓群中採用珊瑚石做墓碑,目前僅在東非一帶的沿海港口遺址中有發現。

該墓群是迄今為止在我國南方地區發現的年代較早、墓葬方式較原始、規模較大、延續時間較長的阿拉伯穆斯林古墓地,同時又是我國南方沿海“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古墓群對於研究海南島穆斯林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線索,對研究1300年來分佈在海南的穆斯林後裔的文化歷史以及民俗風情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亞龍灣姐妹灣 不容忽視的發展潛力

椰樹婆娑、綠草如茵、帆影點點、漁歌唱晚的土福灣素有“亞龍灣姐妹灣”之稱,規劃的景區以赤嶺為中心,分東西福灣,赤嶺灣兩翼展開,面積約379公頃,其中土福灣規劃面積266公頃,赤嶺灣113公頃,景區集中展現椰風海韻的海南風情和古代伊斯蘭教文化、海上絲綢之路的情形。目前,景區內已建起世知度假村和大風車度假村,其他休閒娛樂設施也正在開發中,發展潛力不容忽視。

記者:劉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