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五星級酒店,請解釋什麼叫“五星級酒店”

年底快到了,幾乎每個人都對未來充滿了憧憬,期待一天會比一天好,但願大家都能夢想成真。不過,對於那些經常出入五星級酒店的人來說,看到下面這條新聞,也許會感到噁心想吐——華商報報導,

哈爾濱3家五星級酒店居然用泛黃的馬桶刷來刷茶杯、拿浴巾蘸馬桶水來擦地。

類似的事情,在2017年,好像出現了好幾起。遠的不說,今年9月,北京幾家五星級酒店就曾被爆出不換床單、不擦馬桶的醜聞。

終於,在監管者、經營者與員工的共同不懈努力下,

“高檔”二字被硬生生地賦予了新的含義——齷齪。

用馬桶刷刷茶杯,這樣的五星級酒店,看似光鮮,實際上,能比路邊的“小旅館”乾淨多少?

此時,平日裡對五星級酒店可望而不可即的人們也許會心生竊喜:原來那些非富即貴者經常出入的場所居然這樣,哈哈哈。且住!五星級酒店尚且如此,平頭百姓們打交道最多的“中低檔”場所,與人家相比,豈不可能更差?

問題來了:外出就餐、住宿,

我們還能相信誰?

當然,多數是好的。問題是:誰是“多數”?

在呼籲業界良心、重面子更重裡子、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服務品質的同時,希望監管部門能對這些涉及衛生、影響健康的現象來一場“一個都不能少”式的檢查,建立一套切實可行的長效機制,並調動公眾舉報的積極性,問題一經查實,便毫不猶豫地予以“嚴肅處理”。給公眾一個交待:凡是正常營業的,都是乾淨衛生的!

監管部門理應有承諾、敢擔當,否則,“監管”二字豈不打了折扣?

事實上,即使監管部門嚴格履責,依法依規開展工作,面對類似“小問題”,開出的“處罰”恐怕也會讓財大氣粗的商家感到“不疼不癢”。更有甚者,可能會擺出一副“自認倒楣”的嘴臉,祭出“大家都是如此”、“其他人家可能更差”的流氓邏輯,遮遮掩掩,不思悔改。

一方面,希望能夠完善法規,進一步加大處罰力度,讓問題商家付出難以承受的代價,

另一方面,希望包括輿論監督在內的各個方面能夠增強監督合力,通過消費者“用腳投票”,讓市場給其毀滅性打擊。

在高品質發展的新時代,五星級酒店等“高檔”“高端”消費場所,理應率先實現高品質服務,面對“用馬桶刷刷茶杯”這一現象,請五星級酒店出來解釋一下:什麼叫“五星級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