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古代打戰是如何計數軍功,不怕士兵謊報殺敵,原因很簡單

俗話說的好,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一個好兵。

那麼早古代那些將軍是如何從一個無名小兵成為一代名將的。

在我國的秦朝的戰鬥體系中,士兵的成就和升官之路乃是以軍功勳做為依據,那就是斬殺敵軍。常常聽見有人說什麼百人斬,千人斬,萬人斬等等。

在古時候沒有高科技儀器,他們是如何知道士兵的軍功勳是多少呢?

兩軍交戰,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時常會有統帥在陣前做好思想工作,那就死多少人可升多少官位,

這也是衡量士兵的標準。

在很早以前將領們用敵方的人頭作為衡量一個士兵的軍功,意思就是說你在戰場上斬殺敵方數量。

不過此方法是有缺陷的,那就是在衝鋒陷陣的時候,沒有人會去低下頭撿其頭顱。那樣只會使自己死的更快。

而在腰間掛著頭顱,去殺敵也成為一種累贅。

一旦戰場達到了數十萬的規模,那麼又一個問題來,那就是誰也不知道你帶會來的頭顱面目全非是敵方的還是自己人。所以此方法不久之後便被廢除。

而這時候,統帥又想出一個妙招。那就是使用耳朵作為計數方式,

雙方交戰的時候,把敵人幹掉,就把他的耳朵左右那邊(看戰前統帥是如何規定)割下。耳朵小而方便,不影響行動。當時也有一個缺陷,那就是在戰場上你低頭的一瞬間有可能就被敵人幹掉。

所有又出現一種方法,那就是把士兵變成一個小隊,那麼每一個小隊有專門的人員為其記錄戰功。例如:在攻城樓的時候,都是幾個小隊一起上,而那個小隊的人能夠登上城樓並站住腳跟,

那麼此次的戰功就屬於此小隊。

而記錄人員還有一個責任那就是監督,防止逃兵的出現,只有有人後退那麼就會被無情的殺掉。

總而言之,戰爭是殘酷的,那個朝代的勝利不是踩著無數的屍骨而上來的。一將功成萬骨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