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安徽和江西的兩個縣同音,一個緊臨第三將軍縣,一個靠近中國藥都

安徽和江蘇同屬華東地區,安徽的GDP遠遠高於江西,這兩個省有兩個縣是同音字,一個緊臨第三將軍縣,一個靠近中國藥都,聰明的你能猜得出來嗎?

小編先帶你認識一下它們吧

它們就是安徽的太和縣和江西的泰和縣

安徽太和縣

太和,古名鹿上、邢丘、廩丘,阜陽轄縣。位於安徽省西北部,地處黃淮平原南端,位於阜陽、亳州兩市之間。

太和縣的地理位置

截至2011年,轄24個鎮、7個鄉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總面積1822平方公里,耕地172萬畝,總人口171.2萬。

是中國書畫藝術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糧食生產先進縣、中國綠化模範縣、中國著名醫藥集散中心、中國最大的發製品原料、桔梗生產加工基地。

美麗的太和縣

太和縣土地肥沃,糧食作物以小麥、大豆、玉米、高粱、紅芋等為主,經濟作物以芝麻、油菜、棉花、煙葉、薄荷、中藥材等見長,

尤其是薄荷,素有“亞洲薄荷在中國,中國薄荷在太和”的美譽。

旅遊

沙潁河國家濕地公園

公園主體為耿樓河道濕地,位於太和縣城周邊,延伸面積達20平方公里,濕地河流、溝渠、沼澤集中連片,相互連通,形成了相對完備的複合濕地系統,

發揮著行洪、灌溉、航運、淨化水質、調節氣候、維護區域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的生態功能。該濕地公園原有生態環境現保持完整,動植物資源豐富。地理條件優越,濕地周邊歷史遺跡眾多,文化久遠,內涵豐富。太和沙潁河濕地公園正式被批准為國家級濕地公園。

太和文廟

太和文廟

太和文廟與公園相鄰,文廟正門懸掛“太和元氣”四個大字的牌匾,門前的廣場就是文廟廣場。

太和文廟位於安徽省太和縣城關鎮黌學街35號,占地面積4620平方米,折7畝,為元大德八年(1304年),達魯花赤李英創建。戰亂破損,明洪武五年(1372年)重新修建,面闊5間20米,進深10米,為單簷歇山頂,琉璃瓦面,抬梁式與穿鬥式相結合的木構宮殿式建築,

具有南北風格相結合的特徵,是木櫞架台梁大殿式建築,房頂琉璃瓦,屋脊有套獸,四角飛簷,宏偉壯觀,迄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

經濟

2011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125億元,同比增長7%,比2006年增長74.1%,年均增長11.7%;財政收入10.03億元,同比增長16.6%,比2006年增長325%,年均增長33.6%;固定資產投資42億元,同比增長55%,比2006年增長406.5%,年均增長38.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1億元,同比增長15.7%,比2006年增長114.9%,年均增長16.5%;外貿進出口總額1.5億美元,同比增長76.6%,比2006年增長463.5%,年均增長41.3%。

2012年,太和縣實現生產總值137.2億元,增長10.3%;太和縣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43.4億元、增長16.5%;增加值34.6億元、增長16.9%。固定資產投資56.5億元,增長29%;財政收入10.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838元,增長13.7%;進出口總額2億美元,增長28.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9.7億元,增長14.7%;金融機構年末各項存款餘額224.1億元、居民儲蓄年末存款餘額178.7億元,分別比年初增加34.1億元、27.3億元。

2013年,太和縣實現生產總值160億元,增長14%;財政收入12.4億元,增長2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8億元,增長41.2%;固定資產投資76億元,增長34.5%;進出口總額2.4億美元,增長24.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1億元,增長1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20元,增長9.7%;農民人均純收入7800元,增長11.6%;金融機構年末存款餘額257億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208.3億元,分別較年初增加32.8億元、29.5億元,貸款餘額77.8億元、較年初增加20.5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居民儲蓄年末存款餘額連續十多年穩居安徽省縣級首位。

江西泰和縣

泰和地處井岡山下,東南鄰聞名全國的將軍縣興國縣,北接吉安國家高新區和青原區,泰和市區距泰和機場18公里泰和以“地產嘉禾,和氣所生”而得名,東漢末年建縣,是廬陵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泰和縣地理位置

春秋白口城和槎灘陂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代快閣因黃庭堅的《登快閣》而聞名遐邇;科考以來共產生狀元3名、榜眼4名、探花4名、進士399名。泰和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誕生了18位開國將軍和一批省部級以上幹部。

抗戰期間,泰和為江西省省會,浙江大學在此辦學、國立中正大學在此創辦。

2016年泰和槎灘陂入選世界遺產。泰和自古就是水陸通衢之地,時速350公里/小時的昌深高鐵在泰和設站(泰和站綜合交通樞紐占地14.6萬㎡,鐵路客運站場5.5萬㎡,共7個月臺,站房面積1萬㎡,廣場5.3萬㎡),普鐵泰和站為京九線上最大的縣級站。昌深高鐵、京九鐵路、吉衡鐵路、吉泉鐵路、泉南高速公路、泰井高速公路、大廣高速公路、泰贛高速公路、廣吉高速公路、吉泰走廊一級公路、319國道、105國道在泰和縱橫交錯;泰和機場年旅客吞吐能力100萬人次(2016年實際發送旅客54萬人次,航空貨運3011噸;贛江可常年通航千噸級集裝箱貨輪。

泰和井岡山機場

泰和城區地處吉泰平原,河網縱橫,自古為商貿重鎮,本土企業中誕生上市公司2家(2016年)。

泰和人民開拓意識強烈,移民特徵明顯,常年在深圳、南昌等發達地區人員超10萬,有11萬廣東籍移民。2016年,吉安市委審議通過泰和撤縣設市有關事項,撤銷泰和縣,設立泰和市。

經濟

以民營經濟為主體,國營經濟為輔是泰和經濟的特點。泰和自古就是商業中心,“自古廬陵,咽喉蘇廣,唇齒閩浙,山川城廓壯偉,戶口繁衍,風光半蘇州”,那時,全國性的文化學術交流亦是司空見慣,黃庭堅、王陽明、朱熹、文天祥、歐陽修、蘇東坡、韓愈、王勃、羅貫中等都流連廬陵;碩大的戰國糧倉遺址訴說她遠古的富足,而那關於出產全國十分之一的“貢糧”、打造全國六分之一的官船的記載流芳千古。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發達的是南宋(GDP占全球的60%),在南宋經濟最繁榮的年代,廬陵的上交的財政收入占到南宋的十分之一.

從南宋到太平天國以前,廬陵一直是中國最富裕的地區之一!南宋時期為全國首富,元明清時期僅次於蘇杭。由於近現代的戰亂,廬陵才掉出了“蘇(州)杭(州)廬(陵)揚(州)”方隊。

建國後國營經濟重點建設北方和西部工礦,泰和走出了以民營經濟為主體以壟斷國企為輔助的路子。非壟斷行業的國有企業都競爭不過民營企業,倒閉的倒閉,被民營企業收購的收購;移動、石油等國企為泰和的經濟發展同樣做出了巨大貢獻。

泰和縣全年生產總值(GDP)125.17億元,比上年增長10.4%;完成財政總收入17.02億元,同比淨增3億元,增長36.6%,列全市第2位、全省第28位,比上年前移1位和4位;完成地方財政收入6.8億元,同比增長28.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540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948元,同比分別增長10.7%和13.5%。發展品質不斷提高。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三次產業比重由2010年的25.2:50.1:24.7調整為22.3:54.1:23.6,其中二產比重較上年提高4個百分點,三產比重首次超一產。收入品質進一步提高,財政總收入占GDP的比重達12.36 %,比上年提高1.76個百分點;稅收收入占財政總收入的比重達82.7%,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

旅遊

泰和快閣

泰和保存完好的古建築有古塔25座、古橋35座、古祠518棟、牌坊37座、古廟17座。有古文化遺址10余處、古墓7處。白口城遺址建於春秋戰國時期,已確定為廬陵縣治;快閣始建于唐乾符元年,被錄入《中國名勝詞典》,因北宋黃庭堅任泰和縣令期間作《登快閣》詩而聞名遐邇,黃庭堅、陸游、文天祥、楊萬里等文人騷客都曾親臨遊覽題詠;建於後唐的槎灘陂,為當時江西水利之冠,至今仍在發揮灌溉效益。“紅色”方面,泰和是革命老區之一,革命勝跡遍佈泰和縣各地,白雲山戰鬥指揮所、老營盤革命烈士紀念碑、馬家洲集中營、三十都秋收暴動動員大會舊址等,讓人心馳神往。

你瞭解哪一個? (單選) 0人 0% 安徽太和縣 0人 0% 江西泰和縣 投票

安徽旅遊大辭典(第1版) ¥118.5 購買

比2006年增長463.5%,年均增長41.3%。

2012年,太和縣實現生產總值137.2億元,增長10.3%;太和縣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43.4億元、增長16.5%;增加值34.6億元、增長16.9%。固定資產投資56.5億元,增長29%;財政收入10.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838元,增長13.7%;進出口總額2億美元,增長28.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9.7億元,增長14.7%;金融機構年末各項存款餘額224.1億元、居民儲蓄年末存款餘額178.7億元,分別比年初增加34.1億元、27.3億元。

2013年,太和縣實現生產總值160億元,增長14%;財政收入12.4億元,增長2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8億元,增長41.2%;固定資產投資76億元,增長34.5%;進出口總額2.4億美元,增長24.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1億元,增長1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20元,增長9.7%;農民人均純收入7800元,增長11.6%;金融機構年末存款餘額257億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208.3億元,分別較年初增加32.8億元、29.5億元,貸款餘額77.8億元、較年初增加20.5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居民儲蓄年末存款餘額連續十多年穩居安徽省縣級首位。

江西泰和縣

泰和地處井岡山下,東南鄰聞名全國的將軍縣興國縣,北接吉安國家高新區和青原區,泰和市區距泰和機場18公里泰和以“地產嘉禾,和氣所生”而得名,東漢末年建縣,是廬陵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泰和縣地理位置

春秋白口城和槎灘陂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代快閣因黃庭堅的《登快閣》而聞名遐邇;科考以來共產生狀元3名、榜眼4名、探花4名、進士399名。泰和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誕生了18位開國將軍和一批省部級以上幹部。

抗戰期間,泰和為江西省省會,浙江大學在此辦學、國立中正大學在此創辦。

2016年泰和槎灘陂入選世界遺產。泰和自古就是水陸通衢之地,時速350公里/小時的昌深高鐵在泰和設站(泰和站綜合交通樞紐占地14.6萬㎡,鐵路客運站場5.5萬㎡,共7個月臺,站房面積1萬㎡,廣場5.3萬㎡),普鐵泰和站為京九線上最大的縣級站。昌深高鐵、京九鐵路、吉衡鐵路、吉泉鐵路、泉南高速公路、泰井高速公路、大廣高速公路、泰贛高速公路、廣吉高速公路、吉泰走廊一級公路、319國道、105國道在泰和縱橫交錯;泰和機場年旅客吞吐能力100萬人次(2016年實際發送旅客54萬人次,航空貨運3011噸;贛江可常年通航千噸級集裝箱貨輪。

泰和井岡山機場

泰和城區地處吉泰平原,河網縱橫,自古為商貿重鎮,本土企業中誕生上市公司2家(2016年)。

泰和人民開拓意識強烈,移民特徵明顯,常年在深圳、南昌等發達地區人員超10萬,有11萬廣東籍移民。2016年,吉安市委審議通過泰和撤縣設市有關事項,撤銷泰和縣,設立泰和市。

經濟

以民營經濟為主體,國營經濟為輔是泰和經濟的特點。泰和自古就是商業中心,“自古廬陵,咽喉蘇廣,唇齒閩浙,山川城廓壯偉,戶口繁衍,風光半蘇州”,那時,全國性的文化學術交流亦是司空見慣,黃庭堅、王陽明、朱熹、文天祥、歐陽修、蘇東坡、韓愈、王勃、羅貫中等都流連廬陵;碩大的戰國糧倉遺址訴說她遠古的富足,而那關於出產全國十分之一的“貢糧”、打造全國六分之一的官船的記載流芳千古。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發達的是南宋(GDP占全球的60%),在南宋經濟最繁榮的年代,廬陵的上交的財政收入占到南宋的十分之一.

從南宋到太平天國以前,廬陵一直是中國最富裕的地區之一!南宋時期為全國首富,元明清時期僅次於蘇杭。由於近現代的戰亂,廬陵才掉出了“蘇(州)杭(州)廬(陵)揚(州)”方隊。

建國後國營經濟重點建設北方和西部工礦,泰和走出了以民營經濟為主體以壟斷國企為輔助的路子。非壟斷行業的國有企業都競爭不過民營企業,倒閉的倒閉,被民營企業收購的收購;移動、石油等國企為泰和的經濟發展同樣做出了巨大貢獻。

泰和縣全年生產總值(GDP)125.17億元,比上年增長10.4%;完成財政總收入17.02億元,同比淨增3億元,增長36.6%,列全市第2位、全省第28位,比上年前移1位和4位;完成地方財政收入6.8億元,同比增長28.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540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948元,同比分別增長10.7%和13.5%。發展品質不斷提高。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三次產業比重由2010年的25.2:50.1:24.7調整為22.3:54.1:23.6,其中二產比重較上年提高4個百分點,三產比重首次超一產。收入品質進一步提高,財政總收入占GDP的比重達12.36 %,比上年提高1.76個百分點;稅收收入占財政總收入的比重達82.7%,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

旅遊

泰和快閣

泰和保存完好的古建築有古塔25座、古橋35座、古祠518棟、牌坊37座、古廟17座。有古文化遺址10余處、古墓7處。白口城遺址建於春秋戰國時期,已確定為廬陵縣治;快閣始建于唐乾符元年,被錄入《中國名勝詞典》,因北宋黃庭堅任泰和縣令期間作《登快閣》詩而聞名遐邇,黃庭堅、陸游、文天祥、楊萬里等文人騷客都曾親臨遊覽題詠;建於後唐的槎灘陂,為當時江西水利之冠,至今仍在發揮灌溉效益。“紅色”方面,泰和是革命老區之一,革命勝跡遍佈泰和縣各地,白雲山戰鬥指揮所、老營盤革命烈士紀念碑、馬家洲集中營、三十都秋收暴動動員大會舊址等,讓人心馳神往。

你瞭解哪一個? (單選) 0人 0% 安徽太和縣 0人 0% 江西泰和縣 投票

安徽旅遊大辭典(第1版) ¥118.5 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