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生命來來往往,來日並不方長—冬日裡的永壽樊家河

或是歡聲笑語,或是愁眉淚眼,日子總是往前走著,不停、不歇。走著走著,就走到了寒風料峭的冬天。

“大雪”節氣已過,雖是沒下雪可寒流如約而至,好幾次想在這寒冬歲月裡寫些溫暖的文字,可都擱置起來。直到將手機隨拍的一組樊家河照片發到朋友圈(無論是永壽本地人還是異地他鄉人瞬間都齊刷刷的一片評論“好美,

這是哪裡?”),心裡便回蕩起一個聲音:是時候給這個寒冷的冬天寫一些溫暖的文字了。其實對於樊家河我本不想再寫,因為寫過太多關於她的文字,而她的美又是我的文字不能描述出來的,所以很不好意思再提起筆,可最終腦敗於心,或許是因為我過於感性,也很隨性,所以便有了此篇。

還沒好好地感受,秋天溫柔的晚風;想見的人還未見,光陰已穿梭至冬日,

總以為來日方長,可後才來明白有些人可能是再也無法相見了。也終是理解了倉央嘉措那句“和有情人,做快樂事,莫問是劫是緣”,因為生命來來往往,來日並不方長。

在一片落霞孤鶩的眷戀中,送別秋水長天的一程相逢,一陣北風、一抹冬陽,將季節分明隔開,冬,就這麼悄無聲息地來了……冬日的樊家河,一片寂靜,河面變寬了很多,淹沒了原本的延河小道,沒有了往日的垂釣者,

遊玩的人也只是三三兩兩,匆匆來了又走了。河岸周邊是連片的麥田、枯草,還有料峭的樹木和遠方的村莊。田裡偶有幾塚零星的孤墳,給冬日裡原本的空曠寂寥更增添了幾分荒涼之意。正午強的刺眼的陽光給萬物披上了一層亮白接近透明的外衣,遠處的那個應該叫“好畤河”的村莊猶如被一層輕紗籠罩著,朦朧而迷離。【後來寫這段文字時專門問了小夏同學,才得知這個村的名字和正確寫法,
鍵盤敲了很久才找到“畤”字,也得知了好畤河村是唐朝好畤縣的縣址所在地。】

眼前這片熟悉的水域,不知什麼時候,開始變得沉默,沒了往日歡騰,但卻變在沉默中拓寬了很多,往日沿著河邊的那條路已被淹沒,就連昔日岸邊的一些柳樹也已經“移位”到水中。再遠眺河邊的那些小山丘,總保持著足夠的鎮靜,或許是山已沉睡,亦可能是山在沉醉。路邊的一座小山不知何時開闢了一條“盤山公路”(還沒徹底完工),我想像著站在山頂上看樊家河是怎樣的景象。於是興奮地踩著厚厚的黃土爬到山頂,眼前的這水面真是“潭面無風鏡未磨,白銀盤裡一青螺”。山上的枯草被風吹得沙沙響,好像在說著日子的微妙,也好像在談論歲月的縹緲,也許是它們想要渡過冬天的這個劫難,在不斷的相互鼓勵、互相作伴。我始終覺得世間萬物皆有靈有魂,它們雖不說話,卻與人一樣,有思想有感情,甚至脈絡相連,息息有關,比如樊家河魚莊那死去的小狗元寶(它沒有給我們來日再見的機會)、河裡的魚兒、水邊的石頭、岸旁的山丘、山丘上的黃土與草木……

河岸邊的柳樹,默默地佇立著,無論樊家河繁華還是寂靜,它始終不卑不亢,不動聲色地迎來送往,與來來往往的遊客、岸邊垂釣者或是過往的路人,既不遠離也不靠近,塵世所有的繁雜,仿佛都奈何不了它。寒風卷起一地黃土和落葉,沙沙作響,即使凋零,也凋零的長風浩蕩;即使離別,也離別的別有風姿。河的另一邊有一小片蘆葦蕩,雖猶如人到暮年沒有了往日的繁茂與生機,卻有錚錚風骨爍爍飛揚,無論是生機盎然還是滿目蕭瑟,只是改變了顏色,不變的是生命的姿態,始終浩浩蕩蕩、迎風飛揚,它們從來不是一株兩株,二是一簇簇,一叢叢,攜手並肩,夏季一起蔥郁,冬天一起取暖。一陣風吹來,那片蘆葦蕩帶著蒹葭蒼蒼的遠古況味悠然搖擺,像閱盡世事滄桑的老者,仙風道骨,浩氣長存,便是冬季裡最令人動容的一抹風景。

我曾到過很遠的遠方,也曾獨自漫步異國他鄉,但在永壽這片土地上,樊家河就是我的詩與遠方。詩不是只有浪漫和唯美,也安放著苟且與憂傷;遠方並非開著越野或騎著摩托橫穿撒哈拉沙漠,也絕非撐把油紙傘齲齲獨行于煙雨江南中,而是內心深處至善至純的唯美意境,那裡不僅有“一碧無垠駿馬翔,少年鞭響牧歌揚”的草原風光、還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觀美景、更有“青磚碧映瓦揚流水,煙雨迷夢泛烏舟”的江南煙雨古鎮的韻味十足、超越時空感受超脫的物外之趣。

每次來到樊家河,往日裡那些紛亂的思緒,就會沉靜下來,看那些站在風中的樹木、荒草和蘆葦,還有那亙古不變的河流,一直在歲月裡永無窮盡地靜默著。繁華與落寞,得到與失去,也變得越來越雲淡風輕。漸漸看淡一些不可得和已失去,也越來越在乎一些日常存在。雖說對於光鮮的生活也有努力,但不再強求能力之外的獲得;雖說沒有放棄過心中的夢想與遠方,但也懂得適時有度,不再偏執。漸漸明白,所謂緣深緣淺,終究是不在遠處,也不在近處,而在一切有常無常的燭光明滅之間,所以,且行且珍惜。

不知誰說過“人生就像迷宮,我們用上半生找尋入口,用下半生找尋出口”。我曾拼命地找入口,也有過心急如焚地找出口,也漸漸地接受所有的悲歡離合,都是一種經歷,沒有誰能敵過歲月的流逝,也沒人能夠阻擋生命的進程,也無人知曉一生中會有多少不期而遇的溫暖,又有多少無法阻擋的悲傷。我們總以為有的是時間去等待,所以一直在等——等不忙、等下次、等將來,等到最後等沒了機會和青春、等來了遺憾和悔恨,最後發現其實我們有的只是今天而已,沒有來日方長,只有時光匆匆。時間可以改變很多東西,而我們在時光歲月面前卻總顯得那麼無能為力。想想你對多少人、說了多少次”改天聚啊、改天我請你吃飯、改天我有時間就去看你、改天……“,可是“改天”到底是哪天,說的人不確定,聽的人更不知道,就好像我們無法確定,眼前的這個人會在哪一天,忽然消失不見。

一路走來,總是會聽到很多大道理也給別人講過大道理,有人告訴我們要學會珍惜,我們也對他人說過“且行且珍惜”類似的話,但道理沒有實踐的話永遠都是蒼白的,它只是提供世界觀而無關乎方法論。如何去珍惜呢?沒有固定答案。記得有次在北京,下課後同學們一起吃飯,席間俊哥說他從來都是把每頓飯都當最後一頓去吃,所以吃飯特香,也是源於一個逝去的朋友。是的,沒有痛徹心扉的失去過,就不會真正懂得珍惜,畢竟懂得珍惜不是人們與生俱來的能力。在時間面前,或許沒有人可以避免遺憾,我們能做的,只有在時光飛逝的罅隙間,播下“珍惜”的種子,見縫插針(而非隔三差五)地用心去養育它。時間從來都是不懂人心人情,歲月只顧拼命流淌從不彷徨,然而我們內心深處終有些道不明也撇不清的東西,留在了逝去的歲月中,下一個久遠的“重逢之約”,只是開啟了新一輪的等待與期盼,同時更多的是各種不確定……能今天見的人就不要等到“改天”,今天想做的事也別等到將來……

等待的過程,便是失去的過程……

生命來來往往,來日並不方長……

【文章的末尾要對一位老者點贊,致敬!在山頂俯瞰樊家河,看到一位老者在打掃衛生,此情此景是一幅極美的畫面,我想拍下他,奈何手機拍不了那麼遠。下山後他剛掃完在我們車旁邊,熱心地告訴我們可以開車上去的,不用走那麼遠,我說以為路沒修好開不上去。(開車固然不累可是開車就會錯過一路風景,我也就沒法細細去體味、去拍那些風景、去感受那些黃土的厚重)回來的路上我說這位老人真是敬業,那條路很乾淨而且人現在也少,他依然那麼細緻地掃完,小夥伴兒說或許他是想讓大家對樊家河有好的印象,讓他們村越來越好。我感歎如今這麼有集體榮譽感並用行動來踐行的認真的不多了……惟願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能不忘初心。】

(身影雖小,心卻寬廣)

不知什麼時候,開始變得沉默,沒了往日歡騰,但卻變在沉默中拓寬了很多,往日沿著河邊的那條路已被淹沒,就連昔日岸邊的一些柳樹也已經“移位”到水中。再遠眺河邊的那些小山丘,總保持著足夠的鎮靜,或許是山已沉睡,亦可能是山在沉醉。路邊的一座小山不知何時開闢了一條“盤山公路”(還沒徹底完工),我想像著站在山頂上看樊家河是怎樣的景象。於是興奮地踩著厚厚的黃土爬到山頂,眼前的這水面真是“潭面無風鏡未磨,白銀盤裡一青螺”。山上的枯草被風吹得沙沙響,好像在說著日子的微妙,也好像在談論歲月的縹緲,也許是它們想要渡過冬天的這個劫難,在不斷的相互鼓勵、互相作伴。我始終覺得世間萬物皆有靈有魂,它們雖不說話,卻與人一樣,有思想有感情,甚至脈絡相連,息息有關,比如樊家河魚莊那死去的小狗元寶(它沒有給我們來日再見的機會)、河裡的魚兒、水邊的石頭、岸旁的山丘、山丘上的黃土與草木……

河岸邊的柳樹,默默地佇立著,無論樊家河繁華還是寂靜,它始終不卑不亢,不動聲色地迎來送往,與來來往往的遊客、岸邊垂釣者或是過往的路人,既不遠離也不靠近,塵世所有的繁雜,仿佛都奈何不了它。寒風卷起一地黃土和落葉,沙沙作響,即使凋零,也凋零的長風浩蕩;即使離別,也離別的別有風姿。河的另一邊有一小片蘆葦蕩,雖猶如人到暮年沒有了往日的繁茂與生機,卻有錚錚風骨爍爍飛揚,無論是生機盎然還是滿目蕭瑟,只是改變了顏色,不變的是生命的姿態,始終浩浩蕩蕩、迎風飛揚,它們從來不是一株兩株,二是一簇簇,一叢叢,攜手並肩,夏季一起蔥郁,冬天一起取暖。一陣風吹來,那片蘆葦蕩帶著蒹葭蒼蒼的遠古況味悠然搖擺,像閱盡世事滄桑的老者,仙風道骨,浩氣長存,便是冬季裡最令人動容的一抹風景。

我曾到過很遠的遠方,也曾獨自漫步異國他鄉,但在永壽這片土地上,樊家河就是我的詩與遠方。詩不是只有浪漫和唯美,也安放著苟且與憂傷;遠方並非開著越野或騎著摩托橫穿撒哈拉沙漠,也絕非撐把油紙傘齲齲獨行于煙雨江南中,而是內心深處至善至純的唯美意境,那裡不僅有“一碧無垠駿馬翔,少年鞭響牧歌揚”的草原風光、還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觀美景、更有“青磚碧映瓦揚流水,煙雨迷夢泛烏舟”的江南煙雨古鎮的韻味十足、超越時空感受超脫的物外之趣。

每次來到樊家河,往日裡那些紛亂的思緒,就會沉靜下來,看那些站在風中的樹木、荒草和蘆葦,還有那亙古不變的河流,一直在歲月裡永無窮盡地靜默著。繁華與落寞,得到與失去,也變得越來越雲淡風輕。漸漸看淡一些不可得和已失去,也越來越在乎一些日常存在。雖說對於光鮮的生活也有努力,但不再強求能力之外的獲得;雖說沒有放棄過心中的夢想與遠方,但也懂得適時有度,不再偏執。漸漸明白,所謂緣深緣淺,終究是不在遠處,也不在近處,而在一切有常無常的燭光明滅之間,所以,且行且珍惜。

不知誰說過“人生就像迷宮,我們用上半生找尋入口,用下半生找尋出口”。我曾拼命地找入口,也有過心急如焚地找出口,也漸漸地接受所有的悲歡離合,都是一種經歷,沒有誰能敵過歲月的流逝,也沒人能夠阻擋生命的進程,也無人知曉一生中會有多少不期而遇的溫暖,又有多少無法阻擋的悲傷。我們總以為有的是時間去等待,所以一直在等——等不忙、等下次、等將來,等到最後等沒了機會和青春、等來了遺憾和悔恨,最後發現其實我們有的只是今天而已,沒有來日方長,只有時光匆匆。時間可以改變很多東西,而我們在時光歲月面前卻總顯得那麼無能為力。想想你對多少人、說了多少次”改天聚啊、改天我請你吃飯、改天我有時間就去看你、改天……“,可是“改天”到底是哪天,說的人不確定,聽的人更不知道,就好像我們無法確定,眼前的這個人會在哪一天,忽然消失不見。

一路走來,總是會聽到很多大道理也給別人講過大道理,有人告訴我們要學會珍惜,我們也對他人說過“且行且珍惜”類似的話,但道理沒有實踐的話永遠都是蒼白的,它只是提供世界觀而無關乎方法論。如何去珍惜呢?沒有固定答案。記得有次在北京,下課後同學們一起吃飯,席間俊哥說他從來都是把每頓飯都當最後一頓去吃,所以吃飯特香,也是源於一個逝去的朋友。是的,沒有痛徹心扉的失去過,就不會真正懂得珍惜,畢竟懂得珍惜不是人們與生俱來的能力。在時間面前,或許沒有人可以避免遺憾,我們能做的,只有在時光飛逝的罅隙間,播下“珍惜”的種子,見縫插針(而非隔三差五)地用心去養育它。時間從來都是不懂人心人情,歲月只顧拼命流淌從不彷徨,然而我們內心深處終有些道不明也撇不清的東西,留在了逝去的歲月中,下一個久遠的“重逢之約”,只是開啟了新一輪的等待與期盼,同時更多的是各種不確定……能今天見的人就不要等到“改天”,今天想做的事也別等到將來……

等待的過程,便是失去的過程……

生命來來往往,來日並不方長……

【文章的末尾要對一位老者點贊,致敬!在山頂俯瞰樊家河,看到一位老者在打掃衛生,此情此景是一幅極美的畫面,我想拍下他,奈何手機拍不了那麼遠。下山後他剛掃完在我們車旁邊,熱心地告訴我們可以開車上去的,不用走那麼遠,我說以為路沒修好開不上去。(開車固然不累可是開車就會錯過一路風景,我也就沒法細細去體味、去拍那些風景、去感受那些黃土的厚重)回來的路上我說這位老人真是敬業,那條路很乾淨而且人現在也少,他依然那麼細緻地掃完,小夥伴兒說或許他是想讓大家對樊家河有好的印象,讓他們村越來越好。我感歎如今這麼有集體榮譽感並用行動來踐行的認真的不多了……惟願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能不忘初心。】

(身影雖小,心卻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