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年終盤點丨2017年最受關注的20項眼科進展(上)

在匯總了中國的指南共識後,本期聚焦Best of 2017,我們一起看看今年國外眼科屆有哪些進展值得關注?本期先瞭解其中十項研究發現,後續還有黃斑變性與阿司匹林、PG類藥物對角膜生物力學的影響、介入科醫師的白內障風險等等話題放送,

敬請關注。

維生素B12缺乏檢測與重度幹眼的疼痛

該研究旨在發現維生素B12缺乏對幹眼患者神經性眼痛(NOP)等症狀的影響。結果顯示維生素B12缺乏與NOP具有關聯性。這提示我們對於伴NOP的重度幹眼患者,

除滴眼液治療外,可能還需要考慮一下檢測其血清維生素B12水準。

參考文獻:Ozen, S., Ozer, M.A. & Akdemir, M.O. Graefes Arch Clin Exp Ophthalmol (2017) 255: 1173. https://doi.org/10.1007/s00417-017-3632-y

Myocilin預測性遺傳學檢測有助於早期識別POAG風險個體

對於攜帶Myocilin(MYOC)致病變異的POAG患者,該研究的目的是比較臨床病例(由常規臨床路徑診斷的)和遺傳學病例(由遺傳學檢測發現的)的疾病嚴重程度差異。結果顯示對POAG患者進行的MYOC檢測,能使我們在疾病的早期就發現風險個體的證據,甚至在青光眼指征尚未出現之前發現。

這是首個展示了MYOC預測性遺傳學檢測的臨床應用的研究。

參考文獻:Souzeau E., Tram K.H., Witney M., Ruddle J.B., Graham S.L., Healey P.R., Goldberg I., (...), Craig J.E. Ophthalmology, (2017) 124 (3), pp. 303-309. http://dx.doi.org/10.1016/j.ophtha.2016.11.011

深度學習有助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自動識別

該研究描述了自動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R)的強大診斷技術的建立。全面的由資料驅動的人工智慧依賴的分級演算法引起了大家的重視。該研究的目的是篩查糖尿病患者的眼底照片,檢測其可靠性,這些病例會由眼科醫師進行前瞻性分析和治療。

人工智慧對DR自動識別的實現將有助於DR視力損傷發生率的顯著下降。

參考文獻:Gargeya R., Leng T. Ophthalmology, (2017) 124 (7), pp. 962-969. https://doi.org/10.1016/j.ophtha.2017.02.008

營養補充劑Ω3和Ω6脂肪酸對幹眼的有效性

研究者詳細分析了營養補充劑Ω3和Ω6脂肪酸治療幹眼的有效性的科學證據。結果顯示其對於淚液功能有改善分泌的效果。對於營養補充劑獨立治療幹眼,科學證據還不夠堅實,然而對於繼發性幹眼患者,其展現了作為眼部有益治療方式的潛力。

參考文獻:Molina-Leyva I, Molina-Leyva A, Bueno-Cavanillas A. Acta Ophthalmol. 2017; 95(8):e677-e685 (ISSN: 1755-3768)

青光眼快速進展的危險因素

該研究探索了青光眼快速進展和非快速進展的眼內與全身危險因素。值得注意的是無論眼壓是否得到有效控制,心血管疾病是青光眼快速進展的顯著性危險因素。

參考文獻:Chan TCW., Bala C., Siu A., Wan F., White A. Ophthalmology, (2017) 180 (8), pp. 151-157. https://doi.org/10.1016/j.ajo.2017.06.003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與成年後收縮壓升高具有關聯性

科學家們嘗試確定早產兒視網膜病變(ROP)與患者成年後血壓和鹽皮質激素水準的關係。結果顯示新生兒期有重度異常視網膜血管發育的早產兒可能成年後血壓升高的風險增加,

而無ROP或輕度ROP的嬰兒在成年後血壓資料無差異。

參考文獻:Kistner A., Jacobson L., Östergren J., Hellström A. Neonatology 2017;112:87-91. https://doi.org/10.1159/000464243

青光眼患者口服乙醯唑胺預防白內障術後眼壓升高的效果

對於接受白內障手術的POAG患者,研究者證實了預防性口服乙醯唑胺在白內障術後短期內控制眼壓的效果,並探討了服藥的適宜時間。POAG患者在超聲乳化術後3~7小時會有短期的眼壓升高,如果術後1小時口服乙醯唑胺,能預防1~24小時內的眼壓升高,如果是術後3小時服藥,則能降低術後5小時及其後的眼壓升高。

參考文獻:Hayashi K., Yoshida M., Manabe S., Yoshimura K. Ophthalmology, (2017) 124 (5), pp. 701-708. https://doi.org/10.1016/j.ophtha.2016.12.027

年輕糖尿病患者的眼病篩查模式

該研究評價了年輕糖尿病患者進行眼科檢查的比例及其影響因素。結果顯示,無論是否有醫療保險,大部分年輕糖尿病患者在首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後沒有接受眼科檢查。因此研究者推測對於少數族裔和年輕人來說,依從臨床指南非常麻煩,特別是對那些不那麼富裕的家庭來說更是如此。

參考文獻:Wang, W.Y., Andrews C.A., Gardner T.W., et al. JAMA Ophthalmol. 2017; 135(5):432-438. doi:10.1001/jamaophthalmol.2017.0089

噻嗎洛爾幻視

研究者沉思了噻嗎洛爾滴眼液繼發性幻視問題,該副反應十分罕見,據說青睞有神經性功能障礙的老年白人女性,包括對β受體阻滯劑的不明原因的高敏感性,例如血腦屏障受損導致的藥物易感性增加。我們應注意這種雖然罕見但致命的藥物副反應,特別是在那些可能並存中樞神經系統病變的老年患者群中使用時。應識別和恰當處理副反應,以避免給予患者不必要的檢查和治療。

參考文獻:Nanda, Tavish & Rasool, Nailyn & B Callahan, Alison & Stamper, Robert & G Odel, Jeffrey. Journal of glaucoma. (2017) 26. . 10.1097/IJG.0000000000000712.

吸入型糖皮質激素對開角型青光眼和高眼壓症患者眼壓的影響

該研究評價了吸入型糖皮質激素對眼壓的影響。對於眼壓控制良好的開角型青光眼和高眼壓症患者,隨訪6周,每日吸入2次氟替卡松丙酸酯並不會顯著升高眼壓。這些患者眼壓並未超出其個體的目標眼壓。此外,其他次要結果也未見差異。

參考文獻:Moss EB., Buys YM., Low SA. et al. Journal of Glaucoma: February 2017 - Volume 26 - Issue 2 - p 182–186. doi: 10.1097/IJG.0000000000000429

如果術後1小時口服乙醯唑胺,能預防1~24小時內的眼壓升高,如果是術後3小時服藥,則能降低術後5小時及其後的眼壓升高。

參考文獻:Hayashi K., Yoshida M., Manabe S., Yoshimura K. Ophthalmology, (2017) 124 (5), pp. 701-708. https://doi.org/10.1016/j.ophtha.2016.12.027

年輕糖尿病患者的眼病篩查模式

該研究評價了年輕糖尿病患者進行眼科檢查的比例及其影響因素。結果顯示,無論是否有醫療保險,大部分年輕糖尿病患者在首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後沒有接受眼科檢查。因此研究者推測對於少數族裔和年輕人來說,依從臨床指南非常麻煩,特別是對那些不那麼富裕的家庭來說更是如此。

參考文獻:Wang, W.Y., Andrews C.A., Gardner T.W., et al. JAMA Ophthalmol. 2017; 135(5):432-438. doi:10.1001/jamaophthalmol.2017.0089

噻嗎洛爾幻視

研究者沉思了噻嗎洛爾滴眼液繼發性幻視問題,該副反應十分罕見,據說青睞有神經性功能障礙的老年白人女性,包括對β受體阻滯劑的不明原因的高敏感性,例如血腦屏障受損導致的藥物易感性增加。我們應注意這種雖然罕見但致命的藥物副反應,特別是在那些可能並存中樞神經系統病變的老年患者群中使用時。應識別和恰當處理副反應,以避免給予患者不必要的檢查和治療。

參考文獻:Nanda, Tavish & Rasool, Nailyn & B Callahan, Alison & Stamper, Robert & G Odel, Jeffrey. Journal of glaucoma. (2017) 26. . 10.1097/IJG.0000000000000712.

吸入型糖皮質激素對開角型青光眼和高眼壓症患者眼壓的影響

該研究評價了吸入型糖皮質激素對眼壓的影響。對於眼壓控制良好的開角型青光眼和高眼壓症患者,隨訪6周,每日吸入2次氟替卡松丙酸酯並不會顯著升高眼壓。這些患者眼壓並未超出其個體的目標眼壓。此外,其他次要結果也未見差異。

參考文獻:Moss EB., Buys YM., Low SA. et al. Journal of Glaucoma: February 2017 - Volume 26 - Issue 2 - p 182–186. doi: 10.1097/IJG.000000000000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