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徐州傳統美術形式:徐州泥塑(省級非遺保護專案)

徐州泥塑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西元前6000多年新石器時代的邳州市大墩子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屋模型,既可看出當時的先民已經脫離了穴巢宿居的階段,並展現出泥塑藝術成就。

(王維新 作品 《仿漢彩陶俑》)

大墩子文化遺址和新沂市馬陵山下的“大汶口文化花廳期”遺址出土的各類器皿都可以說明,當時的居民已能識別土質,選用不同的質料,塑造功能不同的器皿。

泥塑,是以泥為原料塑形的藝術,但為了便於長久保存,

往往燒製成陶塑。陶塑包括泥玩具、陶俑等。

徐州古代泥塑的代表作,應屬1984年在獅子山出土的數以千計的漢兵馬俑,均顯示出徐州的泥塑藝術已達到完美的境界;徐州的泥玩具製作從漢代開始。從周邊漢墓中出土的文物來看,有許許多多陶狗、陶豬及陶豬圈等泥製品,與漢代王符在《潛夫論》中所說的“泥車瓦狗”相互參證,反映了漢代塑型玩具的高度成就。

(孫美玉 作品 《仿漢駱駝俑》)

在隨後的年代裡,徐州民間泥塑玩具日漸增多。明、清時代,徐州市面上出現了泥猴、刀馬人、泥老虎、泥兔子及泥鴿哨、泥牛角哨等泥玩具,其中以泥模最為普及,而泥模又以沛縣泥模為代表。

(崔豔之 作品 《送溫暖》)

(李本華 作品 《落子舞》)

徐州泥塑以其深刻的人文精神、達觀的人生態度和淳厚的鄉土風情,展現了徐州6000餘年的歷史。泥塑作品色彩運用上以傳統的民間色彩為基色,

色彩鮮豔明亮,觀賞性強、知識性強,能使人賞心悅目,陶冶情操,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蔔昭信 作品 《二郎神與童子》)

(王光永 作品 《漁樵耕讀》)

目前隨著現代化、機械化的大發展,傳統化、鄉土化的個體製作難以開展。泥塑作品雖然成本低,但費時耗力,許多藝人難以養家糊口,紛紛改行。亟待對這一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承和保護。

(老藝人卜昭信製作泥塑流程)

文/圖 徐州非遺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