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國際生藤校錄取率不到1%,如何才能成為名校想要的人才?

2017年常春藤在中國大陸的錄取率不到5%

近年來藤校整體錄取率一直走低。中國學生擠進美國常青藤的競爭,激烈到什麼程度呢?《經濟學人》早先有一篇文章,指出去年約有4萬中國學生申請美國大學,

這資料包含所有在美國讀高中,國內國際學習,體制內學校,拿中國境內護照的總人數。其中,只有200人進了常青藤(錄取率0.5%)。

精心的包裝,卻成了致命的硬傷

中國家長碰到美國招生官,抓著人家就問,“我們家孩子考多少分能上哈佛?”他們的回答也如出一轍,“分數,其實並不重要。”聽完這句話,有的家長直接就木訥了,也有的家長給予善意的微笑,心裡想,“老外說話真不實在。

其實,雙方都沒有錯,是中美思維差異做得怪。美國人說話偏學術范兒,中國家長覺得不實在,大夥兒愛聽落地的講法,第一,說出概念,第二,給出資料,第三,拿案例證實。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招生官紛紛感慨,他們說得話總被中國家長曲解:

“ 美國學校最好的教育理念遇到了中國的“最佳“實踐。

申請時,往往我們精心做的包裝,卻成了孩子的硬傷。

在我看來,不理解赴美留學意義,

沒摸到招生官心理的人,全算輸。”

藤校是強者間的博弈,強者恒強

各個藤校教育價值觀說法不同,都可以歸結為這三類概念。學術能力占50%~70%,並不意味著思維模式及自我認知占的10%~20%不重要,或者乾脆放棄不做。我們預設為,最後的思維方式及自我認知是在前兩者有能力做成後發生的事件。

這也就解釋了,哈佛大學招生官說:“分數,其實並不重要”的原因。大部分申請哈佛的人標化水準都不會低,招生官根本不用考慮第一步學術能力的問題。

提升學術能力/IQ (占比50%~70%)

中國家長理解的學術能力,最常見的誤區是,第一,家長完全不知道孩子的學術能力。簡單測試一下,請您三秒鐘內告訴我,您孩子的學術興趣是什麼?倒計時,

3,2,1。我相信很多家長是說不出來的。

第二,不僅是家長,有時候孩子都不知道學術興趣是何物?同樣的問題,遇到過兩個有意思的回答。一個女孩告訴我,我的學術興趣是:語文,數學,物理,化學和生物。各位,這是學科,這不是學術興趣。學術興趣是指,在學校和家長約束之外,孩子願意無限制花時間鑽研的事情。

另一個男孩回答我,“我的學術興趣是打遊戲。”的確有孩子因為打遊戲,

打到了美國TOP20內伯克利大學,他打遊戲打到覺得遊戲太慢了,自己拿程式寫了一個遊戲,架了一個伺服器,這叫打遊戲打出水準了。

我常問學生一個問題,“如果今天你的功課都做完了,空出了一個小時,你更願意做什麼?“ 本質上我在尋找孩子的學術興趣,不幸的是,大多數孩子都會回答我“睡覺”。

美國的精英教育是,大學前兩年一般是通識教育,讓學生嘗試各種領域。學生可以自發的探索自己的學術興趣,再去不斷去深挖,激發出自身的能量並且可持續發展,最終在學術領域裡取得一番成就,這是赴美留學的好處之一。

培養領導力及影響力/EQ (占比20%~30%)

領導能力在中國最常見的兩個問題。問題一,紮堆現象,即為申請做得活動都像是標準化流水線做出來的。模聯,植樹,敬老院,支教,北極科考、非洲保護野生動物。估計九成的家長讀完都會“中招“的感覺。

可做得活動就這些,如何能做出差異化?拿模聯來講,大多數孩子只是參與了一下,有一個小小的經歷。這些人寫得東西被招生官認為“平淡無奇”,即審閱完文書後,感覺無特別之處或無任何情感波動。但有的孩子,去打了模聯還拿了世界的獎項,影響力一下就出來了。這就是參與同樣的活動,不同人體現不同能力的奧秘之處。

問題二,家長包辦。一位申請威爾斯利的學生家長,算是商界小有名氣的老闆,讓女兒去山區支教,除了自己家姑娘,周圍同學都是黃頭發藍眼睛的女孩。一看就是經過中國爸爸篩選過的同學,一路隨行的跟著攝影師,攝像師。

招生官說,他們在招生辦經常看到這樣的照片,他們也常常問自己,到底是錄取的孩子還是他的爸爸。

支教這件事,在每季的招生中,類似話題的文書數不勝數。有人卻能做得不一樣,表現了自我認知,社會感知,將自己置身環境之外,理性分析環境的能力,雖然這並不是一篇措辭精美的文書,但招生官在意的並不是措辭,而是文書中表露的情感。這才是有深度的東西。

大多時候,學校在乎的並不是活動的主題,而是學生在活動中展現的思考方式。簡而言之,活動和規格並不重要,挖掘做活動中的價值以及做事情的影響力才是關鍵。

培養思維模式/ID (占比10%~20%)

中國式培養思維的問題,是填鴨式教育導致缺乏批判性思維。並不是說填鴨式教育不好,其實很多教育研究者都得出了類似的結論:中國的基礎教育在世界是領先的,而且是基於中國的國情現階段對大多數人較為合理和公平的基礎教育。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學生到了美國初高中,總是能拿第一名,數學題做的超級快,被美國學生譽為天才這樣的例子。但有意思的是,到了大學和研究生博士階段,越往上走,發現中國學生原來的優勢沒有了,尤其是在探究問題的時候。

仔細分析,中國學生原先的優勢在於既有的知識,或者提前學習。但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的孩子缺少深入的閱讀分析和思考。也許是大環境的原因,也許是迫於競爭的壓力,我們的學習過程是以學習的結果為導向,我們的思考是為了得到確定的答案。

我們在一開始,就沒有去想為什麼,去討論,去批判,直到那些具有批判性思維的人憑藉著自己在這個領域的鑽研和思考超越了我們,我們才發現我們掌握的是知識,而不是真正的能力。

大多數人的申請,是以終為始。科學的實現路徑也要按照終極目標的時間倒推及目標的難度做切分。而學生赴美申請的三大門檻:首當其衝需邁過學校,標化,GPA這一門檻,這是硬實力的表現。具體硬實力後,課外活動和文書軟實力將會發揮巨大作用,軟硬實力相互促進。

(1).學校/GPA

坦率的講,高中就讀學校在申請中占一定地位,招生官歷年在國內錄取了一定比例的學生,對國內學校有一定認知的。因此,爭取進入T1梯隊學校。當然,學生在學校裡拿一個不錯的GPA,也更會證明自己的學習能力。

(2).標化成績

談及出國,中國家長第一想到的是標化。孩子就讀于好的高中,GPA成績不錯,又能考出漂亮的標化成績,招生官有理由相信,這是一個具有超強學術能力的孩子。

(3).課外活動

美國夏校競爭日益激烈,在學校、GPA、標化考試上,招生官很難區分學生的差異,這時候,就是軟實力發揮作用的時候了。在眾多活動資源當中,活動的選擇一定要以“質”為核心,那麼,課外活動的“質”又要如何體現呢?

/ 01 招生官希望看到學生持之以恆的精神

招生官更希望看到的是一個真正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感興趣,專注並持之以恆付出自己的時間及精力的學生。展現你的Passion或強烈的動機。

/ 02 招生官看厭了刷存在感的學生

招生官不僅僅希望你只是參加過某個比賽,而是需要知道你是否在比賽中獲得什麼級別的名次。

/ 03 招生官希望看到申請者的“領導力”

無論是哈佛耶魯,還是普林斯頓,你都能從官網的What We Look For中快速識別學校關於”Leadership”的期待。很多家長學生都把Leadership狹窄地理解為領導頭銜,其實,它更多的是指在一個團隊中發揮了領導的作用,為團隊做出了貢獻。此外,它還體現在你讓自己的活動具有了更大的積極的影響力。

到這裡大家對名校的錄取規則瞭解了嗎?尤其建議新高一、高二學生趁著時間還來得及,必須要系統的規劃下未來的留學申請方案了。

再去不斷去深挖,激發出自身的能量並且可持續發展,最終在學術領域裡取得一番成就,這是赴美留學的好處之一。

培養領導力及影響力/EQ (占比20%~30%)

領導能力在中國最常見的兩個問題。問題一,紮堆現象,即為申請做得活動都像是標準化流水線做出來的。模聯,植樹,敬老院,支教,北極科考、非洲保護野生動物。估計九成的家長讀完都會“中招“的感覺。

可做得活動就這些,如何能做出差異化?拿模聯來講,大多數孩子只是參與了一下,有一個小小的經歷。這些人寫得東西被招生官認為“平淡無奇”,即審閱完文書後,感覺無特別之處或無任何情感波動。但有的孩子,去打了模聯還拿了世界的獎項,影響力一下就出來了。這就是參與同樣的活動,不同人體現不同能力的奧秘之處。

問題二,家長包辦。一位申請威爾斯利的學生家長,算是商界小有名氣的老闆,讓女兒去山區支教,除了自己家姑娘,周圍同學都是黃頭發藍眼睛的女孩。一看就是經過中國爸爸篩選過的同學,一路隨行的跟著攝影師,攝像師。

招生官說,他們在招生辦經常看到這樣的照片,他們也常常問自己,到底是錄取的孩子還是他的爸爸。

支教這件事,在每季的招生中,類似話題的文書數不勝數。有人卻能做得不一樣,表現了自我認知,社會感知,將自己置身環境之外,理性分析環境的能力,雖然這並不是一篇措辭精美的文書,但招生官在意的並不是措辭,而是文書中表露的情感。這才是有深度的東西。

大多時候,學校在乎的並不是活動的主題,而是學生在活動中展現的思考方式。簡而言之,活動和規格並不重要,挖掘做活動中的價值以及做事情的影響力才是關鍵。

培養思維模式/ID (占比10%~20%)

中國式培養思維的問題,是填鴨式教育導致缺乏批判性思維。並不是說填鴨式教育不好,其實很多教育研究者都得出了類似的結論:中國的基礎教育在世界是領先的,而且是基於中國的國情現階段對大多數人較為合理和公平的基礎教育。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學生到了美國初高中,總是能拿第一名,數學題做的超級快,被美國學生譽為天才這樣的例子。但有意思的是,到了大學和研究生博士階段,越往上走,發現中國學生原來的優勢沒有了,尤其是在探究問題的時候。

仔細分析,中國學生原先的優勢在於既有的知識,或者提前學習。但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的孩子缺少深入的閱讀分析和思考。也許是大環境的原因,也許是迫於競爭的壓力,我們的學習過程是以學習的結果為導向,我們的思考是為了得到確定的答案。

我們在一開始,就沒有去想為什麼,去討論,去批判,直到那些具有批判性思維的人憑藉著自己在這個領域的鑽研和思考超越了我們,我們才發現我們掌握的是知識,而不是真正的能力。

大多數人的申請,是以終為始。科學的實現路徑也要按照終極目標的時間倒推及目標的難度做切分。而學生赴美申請的三大門檻:首當其衝需邁過學校,標化,GPA這一門檻,這是硬實力的表現。具體硬實力後,課外活動和文書軟實力將會發揮巨大作用,軟硬實力相互促進。

(1).學校/GPA

坦率的講,高中就讀學校在申請中占一定地位,招生官歷年在國內錄取了一定比例的學生,對國內學校有一定認知的。因此,爭取進入T1梯隊學校。當然,學生在學校裡拿一個不錯的GPA,也更會證明自己的學習能力。

(2).標化成績

談及出國,中國家長第一想到的是標化。孩子就讀于好的高中,GPA成績不錯,又能考出漂亮的標化成績,招生官有理由相信,這是一個具有超強學術能力的孩子。

(3).課外活動

美國夏校競爭日益激烈,在學校、GPA、標化考試上,招生官很難區分學生的差異,這時候,就是軟實力發揮作用的時候了。在眾多活動資源當中,活動的選擇一定要以“質”為核心,那麼,課外活動的“質”又要如何體現呢?

/ 01 招生官希望看到學生持之以恆的精神

招生官更希望看到的是一個真正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感興趣,專注並持之以恆付出自己的時間及精力的學生。展現你的Passion或強烈的動機。

/ 02 招生官看厭了刷存在感的學生

招生官不僅僅希望你只是參加過某個比賽,而是需要知道你是否在比賽中獲得什麼級別的名次。

/ 03 招生官希望看到申請者的“領導力”

無論是哈佛耶魯,還是普林斯頓,你都能從官網的What We Look For中快速識別學校關於”Leadership”的期待。很多家長學生都把Leadership狹窄地理解為領導頭銜,其實,它更多的是指在一個團隊中發揮了領導的作用,為團隊做出了貢獻。此外,它還體現在你讓自己的活動具有了更大的積極的影響力。

到這裡大家對名校的錄取規則瞭解了嗎?尤其建議新高一、高二學生趁著時間還來得及,必須要系統的規劃下未來的留學申請方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