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警示與反思丨年賺億元的《印象·劉三姐》緣何破產

山水實景演出的開山之作《印象·劉三姐》近日被推到了“風口浪尖”,其經營公司因嚴重資不抵債,向廣西高院提出破產重整申請。每年銷售收入1.8億元,年利潤近1億元,堪稱中國“最賺錢”的演出,

卻淪為“破產”的境地。

●《印象·劉三姐》光鮮演出的背後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內幕”?

●《印象·劉三姐》還能否續演?

●資本是文化的“毒藥”還是“良藥”,文化金融應怎樣良性互動?

●面對“兇猛”有資本,文化人怎樣保護自己的合法利益?

●這個事件對文化產業有哪些深刻的教訓和啟示?

1“運行良好”卻“經營不善”

2公里水域、12座山峰,組成了表演的大舞臺,山水間600多名演職人員盡情揮灑和綻放,

“一個比生命更久遠的傳說,一座與地球同年齡的劇場。最悠閒的座椅叫做青草,最美麗的廳牆叫做空氣,最奢華的劇場叫做自然,最宏大的演出叫做山水。”《印象·劉三姐》開創了山水實景演出的先河,不僅讓國內外觀眾瞭解到廣西的經典山歌和人文風情,也極大帶動了陽朔縣乃至桂林市的旅遊業,還成為中國文化旅遊產業的標杆項目,將實景演出的模式示範給其他區域。

“白天是漁民、晚上是演員”,這是十幾年來,不少當地漁民的生活方式。每年《印象·劉三姐》演出500多場,年接待國內外觀眾100多萬人次,每年銷售收入1.8億元,年利潤近1億元,是全國公認的旅遊演出運營最佳的項目,被稱為中國實景演出的經典。

然而,《印象·劉三姐》的經營公司桂林廣維文華旅遊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簡稱桂林廣維)卻在今年8月因嚴重資不抵債,

向廣西高院提出了破產重整申請。

對此,《印象·劉三姐》總策劃梅帥元,既心痛又無奈,這台演出他用了六年時間傾力打造,熟悉那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

他把“劉三姐”演出當成自己的“孩子”。他怎麼也想不到這台運轉良好,每天座無虛席、是桂林遊客“必選節目”的演出,會“經營不善”。直到一紙向法院“破產重組”的申請時,才知道公司早已負債累累,才知道占桂林廣維67%股份的“大股東”丁磊,把《印象·劉三姐》重複抵押、擔保,侵佔了巨額資金。被公安部門通緝後,丁磊逃往國外。

據廣西高院審查發現,桂林廣維在向高院提出破產重整申請前,

已成為數起民事、執行案件的被告或被執行人,其相關全部帳戶、財產大部分均已被省外及區內多家法院輪候查封、凍結,涉訴標的已達到14億多元,且有部分案件已進入執行程式,公司的正常經營受到嚴重影響,債務困境明顯,處於將被拆分的邊緣。

“從演出的層面看,《印象·劉三姐》是賺錢的,運營良好。但從上層公司股東層面看,卻是一筆糊塗賬,過去只是覺得公司管理有些亂,但沒想到亂到負債14億多元。”梅帥元雖是演出的總策劃,卻早已退出公司的經營管理,對於如此大的負債,他非常憤怒,“演出積累了大量的現金,經營方面又未對外進行新的擴張。丁磊如此大的對外借債去了哪裡,巨額資金來源和去向應認真調查,不是破產就能一筆勾銷的。”

2資本博弈仍未終結,股權大戲還未散場

雖然身陷“破產”的泥潭,命懸一線,但從8月桂林廣維公司進入破產重整程式至今,《印象·劉三姐》演出仍在有序地進行。廣西自治區高院民二庭庭長蔣太仁介紹,由於《印象·劉三姐》具有極高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廣西高院對桂林廣維的破產重整高度關注,認為《印象·劉三姐》節目本身並未喪失存續價值,且有依法拯救的價值和意義,通過法院和各方努力,才有可能讓其品牌價值重煥活力。

“經批准最終決定採取邀請招募重整人的方式確定重整方。”廣西高院有關負責人介紹:

1

11月1日,經招投標,最終確定了北京天創文投演藝有限公司為重整投資的中標方。天創文投將注入12億元資金,為桂林廣維清償債務。

2

11月8日,為避免重整失敗,廣西高院召開了第一次債權人會議,在會上對管理人提交的重整計畫草案分組進行表決。

3

最新消息是,12月4日,廣西高院作出終審裁定:批准桂林廣維重整計畫草案。

即便如此,《印象·劉三姐》的股權糾紛就未必塵埃落定了——據知情人介紹,一方面,權益清零的小股東並不甘心,對“破產重整”的合理性充滿質疑,對匆忙間找到的重整人更是信心不足,還在繼續申訴中,還不斷放出新的證據和解決思路;另一方面,重整方也不是“省油的燈”,既然有了大投入,必然要講求回報,對《印象·劉三姐》這棵“搖錢樹”有更高估值和上市的新訴求,要千方百計去放大收益。

《印象·劉三姐》依然前途未蔔。

《印象·劉三姐》已不僅僅是一台演出,它極大地帶動了陽朔乃至桂林的旅遊、地產、旅館住宿、餐飲、交通運輸和藝術教育等相關產業發展和就業機會,形成一條比較完整的文化旅遊產業鏈,為當地文化旅遊產業注入品牌和活力。在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看來,《印象·劉三姐》是一個區域的“標杆”,當地政府不能只是錦上添花,還要雪中送炭。對於積累多年的矛盾怎樣化解,對於複雜的利益關係怎樣調整,對於違法怎樣公開、公平、公正的處理,體現一方治理能力的高低,體現營商環境的優劣,也更是文化產業得以發展的土壤溫床。

3“文化邏輯”與“資本邏輯”如何相容

“成也資本,敗也資本。如果當時沒有資本,只靠我們幾個文化人,這樣一台大演出是不可能完成的。”梅帥元坦言在伴隨《印象·劉三姐》成長的十幾年中,得到了資本的支持,也感受到資本的“兇猛”,根本無法駕馭控制資本,最終只得自己出局。

梅帥元形容,“生了一個漂亮女兒劉三姐,招來無數賊人惦記,各種招數層出不窮,希望把她弄到手。按常理,人得此寶貝,會有善養,沒想到此賊竟‘一女多嫁’,反復賤賣。儘管吾兒三姐每日仍賣力出演,成績斐然,無奈債主時常上門,內心已是百孔千瘡。”

資本的嗅覺很靈敏,看好《印象·劉三姐》現金流和盈利業績,看好上市的預期,一波波知名的金融資本和合作夥伴“進進出出”、輪番登場。開開色色的金融機構都有介入,各種股權交易眼花繚亂、資本運作如“脫韁野馬”,與演出本身已無多大關聯。

《印象·劉三姐》一年賺一億元,創造了演出業的奇跡,已是演出運營的最佳狀態了。然而,即便這樣的贏利顯然仍達不到某些人的“胃口”,大股東還要貪婪地有新的估值和運作,文化和資本漸行漸遠。梅帥元無奈地說,《印象·劉三姐》作為桂林廣維公司核心品牌項目,卻被“大股東”抵押多次,因此在法院執行案件程式期間,每天的演出收入都成了被法院執行的款項。

十九大提出,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加快構建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體制機制。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創新生產經營機制,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培育新型文化業態。

“十九大的這些新要求,表明文化金融要尊重文化產業的規律,尊重文化產業的特殊性,不能完全用資本的尺規去衡量文化。”中國傳媒大學協同創新中心教授齊勇峰認為,構建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體制機制,要求資本進入文化產業也應有門檻和情懷,要成為文化產業的“貢獻者”,而不是“掠奪者”。文化相關部門應加強研究、出臺意見,引導資本去完善產業鏈、助力內容生產、服務文化產業,為文化金融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促進文化企業能生產出更多優質精神文化產品,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但沒想到亂到負債14億多元。”梅帥元雖是演出的總策劃,卻早已退出公司的經營管理,對於如此大的負債,他非常憤怒,“演出積累了大量的現金,經營方面又未對外進行新的擴張。丁磊如此大的對外借債去了哪裡,巨額資金來源和去向應認真調查,不是破產就能一筆勾銷的。”

2資本博弈仍未終結,股權大戲還未散場

雖然身陷“破產”的泥潭,命懸一線,但從8月桂林廣維公司進入破產重整程式至今,《印象·劉三姐》演出仍在有序地進行。廣西自治區高院民二庭庭長蔣太仁介紹,由於《印象·劉三姐》具有極高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廣西高院對桂林廣維的破產重整高度關注,認為《印象·劉三姐》節目本身並未喪失存續價值,且有依法拯救的價值和意義,通過法院和各方努力,才有可能讓其品牌價值重煥活力。

“經批准最終決定採取邀請招募重整人的方式確定重整方。”廣西高院有關負責人介紹:

1

11月1日,經招投標,最終確定了北京天創文投演藝有限公司為重整投資的中標方。天創文投將注入12億元資金,為桂林廣維清償債務。

2

11月8日,為避免重整失敗,廣西高院召開了第一次債權人會議,在會上對管理人提交的重整計畫草案分組進行表決。

3

最新消息是,12月4日,廣西高院作出終審裁定:批准桂林廣維重整計畫草案。

即便如此,《印象·劉三姐》的股權糾紛就未必塵埃落定了——據知情人介紹,一方面,權益清零的小股東並不甘心,對“破產重整”的合理性充滿質疑,對匆忙間找到的重整人更是信心不足,還在繼續申訴中,還不斷放出新的證據和解決思路;另一方面,重整方也不是“省油的燈”,既然有了大投入,必然要講求回報,對《印象·劉三姐》這棵“搖錢樹”有更高估值和上市的新訴求,要千方百計去放大收益。

《印象·劉三姐》依然前途未蔔。

《印象·劉三姐》已不僅僅是一台演出,它極大地帶動了陽朔乃至桂林的旅遊、地產、旅館住宿、餐飲、交通運輸和藝術教育等相關產業發展和就業機會,形成一條比較完整的文化旅遊產業鏈,為當地文化旅遊產業注入品牌和活力。在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看來,《印象·劉三姐》是一個區域的“標杆”,當地政府不能只是錦上添花,還要雪中送炭。對於積累多年的矛盾怎樣化解,對於複雜的利益關係怎樣調整,對於違法怎樣公開、公平、公正的處理,體現一方治理能力的高低,體現營商環境的優劣,也更是文化產業得以發展的土壤溫床。

3“文化邏輯”與“資本邏輯”如何相容

“成也資本,敗也資本。如果當時沒有資本,只靠我們幾個文化人,這樣一台大演出是不可能完成的。”梅帥元坦言在伴隨《印象·劉三姐》成長的十幾年中,得到了資本的支持,也感受到資本的“兇猛”,根本無法駕馭控制資本,最終只得自己出局。

梅帥元形容,“生了一個漂亮女兒劉三姐,招來無數賊人惦記,各種招數層出不窮,希望把她弄到手。按常理,人得此寶貝,會有善養,沒想到此賊竟‘一女多嫁’,反復賤賣。儘管吾兒三姐每日仍賣力出演,成績斐然,無奈債主時常上門,內心已是百孔千瘡。”

資本的嗅覺很靈敏,看好《印象·劉三姐》現金流和盈利業績,看好上市的預期,一波波知名的金融資本和合作夥伴“進進出出”、輪番登場。開開色色的金融機構都有介入,各種股權交易眼花繚亂、資本運作如“脫韁野馬”,與演出本身已無多大關聯。

《印象·劉三姐》一年賺一億元,創造了演出業的奇跡,已是演出運營的最佳狀態了。然而,即便這樣的贏利顯然仍達不到某些人的“胃口”,大股東還要貪婪地有新的估值和運作,文化和資本漸行漸遠。梅帥元無奈地說,《印象·劉三姐》作為桂林廣維公司核心品牌項目,卻被“大股東”抵押多次,因此在法院執行案件程式期間,每天的演出收入都成了被法院執行的款項。

十九大提出,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加快構建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體制機制。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創新生產經營機制,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培育新型文化業態。

“十九大的這些新要求,表明文化金融要尊重文化產業的規律,尊重文化產業的特殊性,不能完全用資本的尺規去衡量文化。”中國傳媒大學協同創新中心教授齊勇峰認為,構建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體制機制,要求資本進入文化產業也應有門檻和情懷,要成為文化產業的“貢獻者”,而不是“掠奪者”。文化相關部門應加強研究、出臺意見,引導資本去完善產業鏈、助力內容生產、服務文化產業,為文化金融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促進文化企業能生產出更多優質精神文化產品,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