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哪些經典英雄還好嗎?年底不該忘記的場景

王小兵 三劍客

文/王小兵 copyright©三劍客

那晚看《芳華》,觀看過程中思緒總是時不時切回到十年前的另一部軍旅題材影視劇——《士兵突擊》,

同樣的軍旅生活,同樣的反響強烈,隱約間總感覺兩者間存在著某種主題上的呼應,也就想嘗試將兩部作品比較一番。

起初,我將《芳華》裡的劉峰對應于《士兵突擊》裡的許三多,

他們都是同樣單純的人,劉峰突出特點是“好”,但是那種雷鋒式的、不求任何彙報的“好”常成為同事揶揄的對象;而許三多突出特點則是“傻”,卻在一門心思一廂情願地對人“好”中,與榮譽集體“鋼七連”漸行漸遠。兩個人物值得對比揣摩的地方太多。

但後來,我發現《士兵突擊》裡的許三多映在《芳華》中的鏡像人物,應該是何小萍。

人物的簡要對比

許三多和何小萍,曾經都是那個集體中不折不扣的笑話,但是,他們卻又實實在在地靠著自己心中的那份堅持,活成了神話。

編劇在塑造這兩個人物時採取了相似的手法。

1.他們都肩負著壓力。

也許正是因為這份身上的壓力,從一開始就註定了與別人不一樣的命運軌跡。許三多的壓力來源於父親。

許的父親一言不合就棍棒相向,拳腳相加,一口一個“龜兒子”,“暴父”形象躍然紙上。而何小萍壓力則是主要來源於當時形勢壓迫。那時,凡事先論出身和職業。

2.他們都有一個不完美的亮相。

越是背負壓力,越想展現自己,越想展現自己,越是出大洋相。

許三多剛入伍在坦克經過時,下意識舉起雙手的窘迫正好讓高城看見,高城揪住他直接就是一頓劈頭蓋臉地怒駡。

而何小萍,第一次到文工團報到,跳舞時不慎摔倒,在場人所有人哈哈大笑,同時鏡頭遠端替她拿衣服的同事則刻意拎著老遠,一臉嫌棄地表示她身上“有味兒”。

3.他們天生善良,卻不被這個集體所接納。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他們都是心思簡單、心地善良的人,但卻在偶然間,在彼此相互交織在一起的人際關係中,成為了被孤立的對象,或許,這也是必然。

許三多在新兵連訓練表現極差,

在“鋼七連”,這個充滿榮譽的集體沒有理由在他身上浪費時間;在草原五班,他每天傻呵呵的那些堅守又與天天打牌喝酒混日子的老兵們格格不入;因為修路變為紅人重回“鋼七連”,卻因坐裝甲車暈車、重要演戲暴露目標,他永遠是木桶上最短的那一塊。

如果說許三多被孤立是因為沒人有耐心去培養發掘他,那麼何小萍被孤立純粹是被舍友惡意地捉弄。僅僅是因為她是新來的,沒背景,愛出汗,或許還有無意間抓住了林丁丁的把柄,整天被姐妹們冷嘲熱諷,被男兵們挖苦諷刺。高原演出後,她“被離開了”這個人情味淡薄的集體,或許,這是對她來講是一種解脫。

4.他們不一定是“千里馬”,但都有一個伯樂。

史今之于許三多正如劉峰之於何小萍。史今,這位高城最喜歡的班長,多少次嬉皮笑臉軟磨硬泡,為許三多求情;劉峰,在所有人拿何小萍尋開心、逗樂子時,不顧腰傷,主動和她伴舞。善良的人也許不會被所有人善待,但一定有人會善待他們。

5.他們都曾在隱忍中爆發。

軍人當以服從命令為天職,但是他們都曾一己之力對抗組織的決定。在史今復員時,連長也好指導員也罷,好說歹說都沒用,許三多死抱著行李不撒手,就是不讓走。而何小萍,組織需要她在高原演出時,她斷然拒絕了這個讓自己心如死灰的集體,這也為今後她的離開埋下了伏筆。之前,在劉峰被調查期間,她探望劉峰,當面對旁人異樣的眼光和指指點點時,在樓下大聲喊出“明天你走的時候告訴我,我送你”,戳中了多少人的淚點。

如果細究起來,兩人還都有不同程度地心理上的創傷。許三多是在行動中殺人後,沉默寡言,遲遲無法從中走出來;而何小萍則是在戰場上受到的衝擊太大,一度需要在醫院中接受治療。

帶給我們的反思

魯迅在《無聲的中國》中寫道:“中國人的性情是總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裡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窗了。”幾千年來,這種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庸”思想一直未曾改變。

在一個集體,接納一個人需要太多理由,而排擠一個人,則不需要任何理由。何小萍舞蹈底子不錯,深夜去加練舞蹈,讓舍友們很不爽,還藉故因為一件根本沒有搞清楚的衣服,上去撕扯何小萍的衣服。

同樣,拖後腿也不行。許三多初到“鋼七連”,幹啥啥不會,出盡洋相,高城也哭笑不得說道,“第一次聽說車載步兵,還有暈車的?!”沒人願意在他身上花時間。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更加可恨的人,他們挖苦打擊中傷被孤立者而不需道歉,以此為索然無味的生活添加一點笑料,滿足自己那可憐的虛榮心優越感。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我們當然也必須要承認社會環境的巨大作用。隨大流無疑是最適合調和思想的一種生活方式,同樣地,不合群就是最大的罪過。

我仍然會想起十年前軍訓時,為了打發無聊的生活,一起學“夠級”(一種撲克遊戲)的景象,班長語重心長說道,你們連夠級都不會,今後在部隊還怎麼混?

而如林丁丁們、成才們(主要指前期),或是相貌出眾,或是才能出眾,他們是精緻利己主義者,他們無時不刻精准地掂量自己具備的優勢後,眼光獨到地在別處尋求著可以置換到利益,有時,為了保全自己,當然可以違背原則。

事實上,我們大多數最終都活成了蕭穗子,可能是王小波筆下的《沉默的大多數》。她富有正義卻不願面對,心懷愛情而不敢追求,在被時代的洪流裹挾著推著向前的同時,自己也選擇隨波逐流。

多年後,她帶有一絲愧疚地說出,其實僅僅因為小萍比我們愛出汗而已,她分得清是非,但在文工團為了和舍友們保持統一戰線,卻也加入到肆意嘲笑何小萍的人群中去。

在車上,已經把情書塞到陳燦樂器箱的她,在與郝淑雯簡單交談後又拿了出來。擊潰她的不是郝淑雯那句“我與陳燦好了”,而是後面那句,“我們門當戶對”。夜色中,在顛簸的卡車上她將寫好的情書撕得粉碎撒下天空,或許,她脫手而出的還有本應屬於自己的命運,她把命運交予了這個時代。

知天易,逆天難,善者因其善行而亡。是的,你的特立獨行遭到集體的排擠,你珍視的夢想卻是他人嘲笑的物件,你的糗事會不斷被翻出來成為餐桌笑料,你的善良不會被他人善待。是的,即使你內心有所堅守,你可能依舊生活不順。劉峰、何小萍如此,他們註定了一生清貧;

《士兵突擊》裡那個寧折不彎,視榮譽高過生命,曾說“為了這個5公里,我跑了5000公里,最終才得了個第二?!”的伍六一也是如此,原著寫到復員後他成了一名普通的修鞋匠。

是的,不信命未必能改命;但是只有不信命,才有機會去改命。

十年前,我們都有很多的夢想,夢想著十年後自己的樣子;

十年後,我們發現有些夢想已註定實現不了。在大勢滾滾洪流中,我們都太過於平凡。

十年間,我們不斷糾結著自己的付出會不會有回報,反復思量著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小心經營著早已索然無味的人際關係,偶爾還抱怨一下不公,卻唯獨沒有踏踏實實靜下心來認真做一件事。

我們浮躁了十年,可以預見的是,再過十年,也許我們改變不了環境。

但無論何時,生活是自己的,腳下的路怎麼走,最終還要靠踏實的自己!

沒背景,愛出汗,或許還有無意間抓住了林丁丁的把柄,整天被姐妹們冷嘲熱諷,被男兵們挖苦諷刺。高原演出後,她“被離開了”這個人情味淡薄的集體,或許,這是對她來講是一種解脫。

4.他們不一定是“千里馬”,但都有一個伯樂。

史今之于許三多正如劉峰之於何小萍。史今,這位高城最喜歡的班長,多少次嬉皮笑臉軟磨硬泡,為許三多求情;劉峰,在所有人拿何小萍尋開心、逗樂子時,不顧腰傷,主動和她伴舞。善良的人也許不會被所有人善待,但一定有人會善待他們。

5.他們都曾在隱忍中爆發。

軍人當以服從命令為天職,但是他們都曾一己之力對抗組織的決定。在史今復員時,連長也好指導員也罷,好說歹說都沒用,許三多死抱著行李不撒手,就是不讓走。而何小萍,組織需要她在高原演出時,她斷然拒絕了這個讓自己心如死灰的集體,這也為今後她的離開埋下了伏筆。之前,在劉峰被調查期間,她探望劉峰,當面對旁人異樣的眼光和指指點點時,在樓下大聲喊出“明天你走的時候告訴我,我送你”,戳中了多少人的淚點。

如果細究起來,兩人還都有不同程度地心理上的創傷。許三多是在行動中殺人後,沉默寡言,遲遲無法從中走出來;而何小萍則是在戰場上受到的衝擊太大,一度需要在醫院中接受治療。

帶給我們的反思

魯迅在《無聲的中國》中寫道:“中國人的性情是總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裡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窗了。”幾千年來,這種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庸”思想一直未曾改變。

在一個集體,接納一個人需要太多理由,而排擠一個人,則不需要任何理由。何小萍舞蹈底子不錯,深夜去加練舞蹈,讓舍友們很不爽,還藉故因為一件根本沒有搞清楚的衣服,上去撕扯何小萍的衣服。

同樣,拖後腿也不行。許三多初到“鋼七連”,幹啥啥不會,出盡洋相,高城也哭笑不得說道,“第一次聽說車載步兵,還有暈車的?!”沒人願意在他身上花時間。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更加可恨的人,他們挖苦打擊中傷被孤立者而不需道歉,以此為索然無味的生活添加一點笑料,滿足自己那可憐的虛榮心優越感。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我們當然也必須要承認社會環境的巨大作用。隨大流無疑是最適合調和思想的一種生活方式,同樣地,不合群就是最大的罪過。

我仍然會想起十年前軍訓時,為了打發無聊的生活,一起學“夠級”(一種撲克遊戲)的景象,班長語重心長說道,你們連夠級都不會,今後在部隊還怎麼混?

而如林丁丁們、成才們(主要指前期),或是相貌出眾,或是才能出眾,他們是精緻利己主義者,他們無時不刻精准地掂量自己具備的優勢後,眼光獨到地在別處尋求著可以置換到利益,有時,為了保全自己,當然可以違背原則。

事實上,我們大多數最終都活成了蕭穗子,可能是王小波筆下的《沉默的大多數》。她富有正義卻不願面對,心懷愛情而不敢追求,在被時代的洪流裹挾著推著向前的同時,自己也選擇隨波逐流。

多年後,她帶有一絲愧疚地說出,其實僅僅因為小萍比我們愛出汗而已,她分得清是非,但在文工團為了和舍友們保持統一戰線,卻也加入到肆意嘲笑何小萍的人群中去。

在車上,已經把情書塞到陳燦樂器箱的她,在與郝淑雯簡單交談後又拿了出來。擊潰她的不是郝淑雯那句“我與陳燦好了”,而是後面那句,“我們門當戶對”。夜色中,在顛簸的卡車上她將寫好的情書撕得粉碎撒下天空,或許,她脫手而出的還有本應屬於自己的命運,她把命運交予了這個時代。

知天易,逆天難,善者因其善行而亡。是的,你的特立獨行遭到集體的排擠,你珍視的夢想卻是他人嘲笑的物件,你的糗事會不斷被翻出來成為餐桌笑料,你的善良不會被他人善待。是的,即使你內心有所堅守,你可能依舊生活不順。劉峰、何小萍如此,他們註定了一生清貧;

《士兵突擊》裡那個寧折不彎,視榮譽高過生命,曾說“為了這個5公里,我跑了5000公里,最終才得了個第二?!”的伍六一也是如此,原著寫到復員後他成了一名普通的修鞋匠。

是的,不信命未必能改命;但是只有不信命,才有機會去改命。

十年前,我們都有很多的夢想,夢想著十年後自己的樣子;

十年後,我們發現有些夢想已註定實現不了。在大勢滾滾洪流中,我們都太過於平凡。

十年間,我們不斷糾結著自己的付出會不會有回報,反復思量著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小心經營著早已索然無味的人際關係,偶爾還抱怨一下不公,卻唯獨沒有踏踏實實靜下心來認真做一件事。

我們浮躁了十年,可以預見的是,再過十年,也許我們改變不了環境。

但無論何時,生活是自己的,腳下的路怎麼走,最終還要靠踏實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