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線上教育:比“危險直播”更可怕的是:孩子不辨是非,以此為榮!

直播只是大人的遊戲?你面對的主播可能只是個孩子。近期有媒體稱,有孩子在直播間進行大尺度直播,不為賺錢只為好玩。

事情逐漸受到公眾關注和輿論熱議後,相關平臺也在短時間內對該類內容進行了清理。

然而,也不乏有平臺還存在打擦邊球的名目。一方面,監管力度應該進一步加強,一方面,家長們應該提高警惕,思考一下,我們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遠離這樣的侵害。

想不到,這些直播內容來自孩子

月初,某直播平臺被指有小學生等未成年人脫衣直播。由當時的彈幕留言中能看出,直播中一些大膽的行為得到了頻道內觀眾的支援、甚至慫恿。

一名小學生稱,這些行為不為錢,就是為“好玩”。她還為自己的粉絲比同學多而自豪。

除了上面提到的兩種極端情況,

還有一些孩子主攻遊戲直播。

這些孩子他們直播的內容就是自己打遊戲的過程,一邊操作一邊配上相應解說。一些“技術過硬”的未成年主播積累了大量粉絲,這些粉絲通常也以未成年人居多。

還有一類未成年主播主打憂鬱牌,這些主播的年齡通常在14歲至16歲之間,

以女生為主,自我介紹表現出來的內容通常為受過情感創傷,不再相信愛情以及青春灰暗無光。這類主播發布的視頻內容常包括抽煙、喝酒等,表達孤獨和抑鬱的情感。

有的直播平臺上還出現了學生喊麥或“社會搖”的主播。這類主播的年齡大多在12歲至16歲之間,

“喊麥”的形式比較像另類的說唱,其中一些主播有自創的詞句,但大多數還是重複網路上已經走紅的喊麥歌手的歌曲;“社會搖”則是主播根據音樂跳一些幅度比較大、比較誇張的舞蹈,包括甩頭、扭腰、擺胯等。

奇怪的現象:不以為恥 反以為榮

事情逐漸受到公眾關注和輿論探討後,相關平臺也在近日紛紛表示對該類內容進行了清理。

比如,某平臺表示,

12月4日起,關閉當日前認證的未成年人的直播許可權。12月9日起,關閉所有認證為未成年人的用戶的直播許可權。12月底前,全新實名認證體系上線,將全量重新認證用戶,關閉未成年人的直播許可權。

另一家直播平臺也表示,已對平臺上涉及“未婚媽媽”等視頻進行清理。對自稱年齡低於14歲用戶的案例也已固定證據與有關部門溝通。

其實早在2016年,多家從事網路表演的主要企業曾共同發佈《北京網路直播行業自律公約》,承諾所有主播必須實名認證,不為18歲以下未成年人提供主播註冊通道。

另外,根據國家信網辦通知,全國的互聯網直播服務企業自7月15日起,要向屬地互聯網資訊辦公室登記備案。

如此管控力度,很遺憾我們還是看到了類似未成年人直播現象的出現。自2016年“網路直播元年”以來,網路直播平臺呈井噴式增長。截至目前,網路直播平臺服務數量超過500家。預計到2017年底使用者規模將會達到3.92億。

如此規模監管,需要企業與相關部門共同努力。管理道路必然道阻且長。

而相信很多老師、家長在看到這些消息時,一定會產生另一方面的思考——為什麼有些孩子會做出如此舉動,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不論是小學生大尺度直播,還是“00後寶媽”直播懷孕,未成年人在直播平臺上的過火行為暴露出的是自我保護的缺失和法律意識的缺乏,對“有所為,有所不為”沒有清晰的認知和分辨。他們甚至會成為同齡人的價值引導,使更多人誤入歧途。

比如,在有些未成年寶媽的直播下,竟有不少15歲、16歲孩子評論,感慨自己“仍然沒有男朋友,已經老了。”

更應該引起我們關注的是,不論涉事的孩子還是圍觀的孩子,似乎都對這些不堪的行為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保護孩子遠離類似侵害,父母能做什麼?

未成年人在直播領域暴露的問題,僅靠平臺禁入還不夠,家長老師應該加強教育引導和監管。互聯網依然成為00後、10後的生活方式,堵不是有效辦法,那麼如何保護孩子遠離類似的侵害,我們不妨問問自己,我們的關心跟上了嗎?

不能與網路隔絕,因此更需要讓孩子明辨是非

未成年人世界觀、價值觀還未形成,容易受到不良風氣侵襲,甚至受到違紀、違法行為的侵害。

之前在一些未成年孕媽、寶媽的視頻下,充斥著一種言論認為這種直播是憑努力賺錢的方式,是光榮的行為。還有些孩子表示,照葫蘆畫瓢甚至搔首弄姿只是為了好玩,並不是以非法牟利為目的。

這種是非顛倒的觀念甚至比直播行為本身更為可怕,就算關閉了一個平臺,還可以有另一個平臺;就算關閉了所有的平臺,還有線下的管道。

因此,家長在平時的家庭教育中要做個有心人,善於利用各種生活場景來告訴孩子什麼是誘惑,及時發現孩子不良思想的苗頭並加以糾正。

青少年時期是孩子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在大是大非面前,家長對孩子“錯愛”、“寵愛”是大忌,原則問題上必須嚴格果斷。

因此對於家長來說,説明孩子去認識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就尤為重要。此外,要讓孩子明確,“個性”並不是一味標新立異,不要為了不同而不同,更不能為了跟風,什麼行為都去模仿,要有基本的價值判斷。

走近、陪伴、關注才能瞭解孩子的變化

人是社會性動物,未成年更是朝著愛和關懷成長,一不留神,就容易偏離正常方向。

通過上面我們對未成年主播的分析就可以發現,“00後”媽媽、“憂鬱主播”等其實都缺乏足夠的家庭關愛與教育。他們的直播行為本身也是一種“求關注”的隱含表示,需要在其他地方獲得關注與關愛。

作為父母要多陪伴孩子,最好的愛不是金錢的給予而是花時間來陪伴,這是什麼也替代不了的。父母要注重營造溫馨有愛的家庭氛圍,用實際行動關愛孩子,不能過於嚴厲,也不能過於放鬆,滿足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陪伴需求,而不是讓孩子把這種需要訴諸網路直播。

那麼,什麼是好的陪伴呢?

1. 每天和孩子溝通做了什麼

家長很難一直陪伴孩子左右,尤其是孩子上學後學業占去了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這種情況下,對家長來說最簡潔有效的辦法就是與孩子溝通,每天拿出晚上的一小段時間讓孩子說說今天都做了什麼,學了什麼,有什麼有趣的事。其中也包括孩子上網用了多少時間,都用網路做了些什麼,去了哪些網站等等。

2. 孩子行為是否有異樣

如果家長能夠陪伴孩子一定的時間,孩子若有異動就更容易覺察。例如孩子是否長時間把自己鎖在屋子中,並且非常介意家長的進入。例如家長不小心誤闖房間,孩子會神色慌張、突然關閉某些網頁或者把手機藏起來等。或者,當手機被家長使用時孩子會顯得非常緊張。您注意,他可能有什麼小秘密了。

3. 集中上網時間是否增長

網路主播為了吸引關注和維持粉絲數,必須保證內容的定期更新,因此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尤其許多未成年主播都是遊戲主播,邊操作遊戲邊配解說,必然要有一個集中的長段時間做保證。

所以家長若發現孩子突然手機不離手,或者上網時間大大增加卻又不肯說在做什麼,家長就需要引起重視了。

4. 管好自己的財物

除了未成年主播,未成年人沉迷看直播,乃至花重金打賞主播的事件也曾被大家關注。

2016年10月至11月,浙江14歲的男孩小明(化名)打賞5名遊戲主播為其代玩手機遊戲,共計花費3萬餘元。

除了平臺自身的監管漏洞,未成年巨額打賞也有父母疏于的原因。很多孩子都是偷用父母的手機進行打賞。在無現金支付越來越發達的今天,管好手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防範”家中小孩卻往往被父母忽略,這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一個教育觀念問題。

5. 為孩子培養一兩個健康的興趣愛好

有些做直播的孩子,並不是對行為本身有多麼喜歡,只是“無聊”和“好玩”,以及吸引他人注意,以此獲得關注和肯定,好奇心和虛榮感得到滿足。而相比之下,回到現實中,學習過程往往是比較艱難的,需要付出很多努力,還會遇到挫折。

所以家長不妨培養孩子一兩種真正感興趣的健康愛好,比如閱讀、繪畫、樂器、運動、發明創造等等。這樣孩子在課餘時間可以去做他真正感興趣的事,不必非要在網路上打發時間。愛好帶來的小成就同樣會帶給孩子成就感和滿足感,也是孩子釋放壓力的重要管道。

中國同步教育網是最全的線上教育平臺,主要面向全國幼兒、小學、初中、高中生等進行線上學習輔導。並且針對家長和孩子分別開發了不同的學習課程,讓孩子在家長陪伴學習中成長,讓家長在陪伴孩子學習中得到快樂。整站內容還包括語文閱讀、作文頻道、媽媽課堂、家庭急救、廚房烹飪、親子話題、保健養生、國學智慧、傳統文化、電腦學習、農業知識、企業管理、夕陽學院、藝術教育、商務禮儀、線上考場等20多個版塊,豐富多彩,為孩子和全家提供了一站式學習平臺。

現誠招代理加盟商,歡迎垂詢。400-606-6706

承諾所有主播必須實名認證,不為18歲以下未成年人提供主播註冊通道。

另外,根據國家信網辦通知,全國的互聯網直播服務企業自7月15日起,要向屬地互聯網資訊辦公室登記備案。

如此管控力度,很遺憾我們還是看到了類似未成年人直播現象的出現。自2016年“網路直播元年”以來,網路直播平臺呈井噴式增長。截至目前,網路直播平臺服務數量超過500家。預計到2017年底使用者規模將會達到3.92億。

如此規模監管,需要企業與相關部門共同努力。管理道路必然道阻且長。

而相信很多老師、家長在看到這些消息時,一定會產生另一方面的思考——為什麼有些孩子會做出如此舉動,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不論是小學生大尺度直播,還是“00後寶媽”直播懷孕,未成年人在直播平臺上的過火行為暴露出的是自我保護的缺失和法律意識的缺乏,對“有所為,有所不為”沒有清晰的認知和分辨。他們甚至會成為同齡人的價值引導,使更多人誤入歧途。

比如,在有些未成年寶媽的直播下,竟有不少15歲、16歲孩子評論,感慨自己“仍然沒有男朋友,已經老了。”

更應該引起我們關注的是,不論涉事的孩子還是圍觀的孩子,似乎都對這些不堪的行為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保護孩子遠離類似侵害,父母能做什麼?

未成年人在直播領域暴露的問題,僅靠平臺禁入還不夠,家長老師應該加強教育引導和監管。互聯網依然成為00後、10後的生活方式,堵不是有效辦法,那麼如何保護孩子遠離類似的侵害,我們不妨問問自己,我們的關心跟上了嗎?

不能與網路隔絕,因此更需要讓孩子明辨是非

未成年人世界觀、價值觀還未形成,容易受到不良風氣侵襲,甚至受到違紀、違法行為的侵害。

之前在一些未成年孕媽、寶媽的視頻下,充斥著一種言論認為這種直播是憑努力賺錢的方式,是光榮的行為。還有些孩子表示,照葫蘆畫瓢甚至搔首弄姿只是為了好玩,並不是以非法牟利為目的。

這種是非顛倒的觀念甚至比直播行為本身更為可怕,就算關閉了一個平臺,還可以有另一個平臺;就算關閉了所有的平臺,還有線下的管道。

因此,家長在平時的家庭教育中要做個有心人,善於利用各種生活場景來告訴孩子什麼是誘惑,及時發現孩子不良思想的苗頭並加以糾正。

青少年時期是孩子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在大是大非面前,家長對孩子“錯愛”、“寵愛”是大忌,原則問題上必須嚴格果斷。

因此對於家長來說,説明孩子去認識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就尤為重要。此外,要讓孩子明確,“個性”並不是一味標新立異,不要為了不同而不同,更不能為了跟風,什麼行為都去模仿,要有基本的價值判斷。

走近、陪伴、關注才能瞭解孩子的變化

人是社會性動物,未成年更是朝著愛和關懷成長,一不留神,就容易偏離正常方向。

通過上面我們對未成年主播的分析就可以發現,“00後”媽媽、“憂鬱主播”等其實都缺乏足夠的家庭關愛與教育。他們的直播行為本身也是一種“求關注”的隱含表示,需要在其他地方獲得關注與關愛。

作為父母要多陪伴孩子,最好的愛不是金錢的給予而是花時間來陪伴,這是什麼也替代不了的。父母要注重營造溫馨有愛的家庭氛圍,用實際行動關愛孩子,不能過於嚴厲,也不能過於放鬆,滿足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陪伴需求,而不是讓孩子把這種需要訴諸網路直播。

那麼,什麼是好的陪伴呢?

1. 每天和孩子溝通做了什麼

家長很難一直陪伴孩子左右,尤其是孩子上學後學業占去了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這種情況下,對家長來說最簡潔有效的辦法就是與孩子溝通,每天拿出晚上的一小段時間讓孩子說說今天都做了什麼,學了什麼,有什麼有趣的事。其中也包括孩子上網用了多少時間,都用網路做了些什麼,去了哪些網站等等。

2. 孩子行為是否有異樣

如果家長能夠陪伴孩子一定的時間,孩子若有異動就更容易覺察。例如孩子是否長時間把自己鎖在屋子中,並且非常介意家長的進入。例如家長不小心誤闖房間,孩子會神色慌張、突然關閉某些網頁或者把手機藏起來等。或者,當手機被家長使用時孩子會顯得非常緊張。您注意,他可能有什麼小秘密了。

3. 集中上網時間是否增長

網路主播為了吸引關注和維持粉絲數,必須保證內容的定期更新,因此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尤其許多未成年主播都是遊戲主播,邊操作遊戲邊配解說,必然要有一個集中的長段時間做保證。

所以家長若發現孩子突然手機不離手,或者上網時間大大增加卻又不肯說在做什麼,家長就需要引起重視了。

4. 管好自己的財物

除了未成年主播,未成年人沉迷看直播,乃至花重金打賞主播的事件也曾被大家關注。

2016年10月至11月,浙江14歲的男孩小明(化名)打賞5名遊戲主播為其代玩手機遊戲,共計花費3萬餘元。

除了平臺自身的監管漏洞,未成年巨額打賞也有父母疏于的原因。很多孩子都是偷用父母的手機進行打賞。在無現金支付越來越發達的今天,管好手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防範”家中小孩卻往往被父母忽略,這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一個教育觀念問題。

5. 為孩子培養一兩個健康的興趣愛好

有些做直播的孩子,並不是對行為本身有多麼喜歡,只是“無聊”和“好玩”,以及吸引他人注意,以此獲得關注和肯定,好奇心和虛榮感得到滿足。而相比之下,回到現實中,學習過程往往是比較艱難的,需要付出很多努力,還會遇到挫折。

所以家長不妨培養孩子一兩種真正感興趣的健康愛好,比如閱讀、繪畫、樂器、運動、發明創造等等。這樣孩子在課餘時間可以去做他真正感興趣的事,不必非要在網路上打發時間。愛好帶來的小成就同樣會帶給孩子成就感和滿足感,也是孩子釋放壓力的重要管道。

中國同步教育網是最全的線上教育平臺,主要面向全國幼兒、小學、初中、高中生等進行線上學習輔導。並且針對家長和孩子分別開發了不同的學習課程,讓孩子在家長陪伴學習中成長,讓家長在陪伴孩子學習中得到快樂。整站內容還包括語文閱讀、作文頻道、媽媽課堂、家庭急救、廚房烹飪、親子話題、保健養生、國學智慧、傳統文化、電腦學習、農業知識、企業管理、夕陽學院、藝術教育、商務禮儀、線上考場等20多個版塊,豐富多彩,為孩子和全家提供了一站式學習平臺。

現誠招代理加盟商,歡迎垂詢。400-606-6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