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製造”頻被詬病 海爾在世界舞臺首秀“中國模式”

廉價、貼牌、低質……“中國製造”曾因長時間代工,頻被詬病。美國東部時間12月24日,Dow Jones Marketwatch(道鐘斯市場觀察)、ABC(美國廣播電臺)、FOX(福克斯電視臺)等227家歐美主流媒體集中報導了一篇題為《東學西漸 全球製造舞臺上首次出現“中國模式”》的文章,

改變了全球對中國製造的原有印象。

文中以美國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簡稱IEEE)通過了一項由中國海爾主導的大規模定制國際通用要求標準的建議書為背景,將海爾COSMOPlat代表的“中國模式”推到世界舞臺的聚光燈下。多家外媒集中認為,全球舞臺上的中國製造元素除了中國產品、中國品牌,新加了“中國模式”。

中國製造全面換道 以標準提速第四次工業革命

中國製造不給力,導致“海淘”一度成為部分國人購物首選。資料顯示,中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成增長趨勢,到2017年,電商市場交易規模達到了1.5億。為扭轉這一情況,近年來,中國企業抓住互聯網的時代先機,積極調整戰略方向,在工業數位化領域展開佈局,

一步步從西方國家的跟隨者、並行者再到成為趕超者,中國製造勢頭正勁。

此次中國企業主導的製造標準成為全球標準,也有力證明了中國製造在新一輪革命中的競爭力。正如美國廣播電臺ABC報導中提到的:“目前,數位化相關的工業生產投資正快速增長,各國政府也重點關注和扶持這個領域。當全球製造業都在摸索升級方向,IEEE積極為全球製造業升級探索找到普適性、發展性的樣板,

提速新一輪工業革命。”

規避誤區 新革命對象不是機器而是人

“為什麼標準樣板選在了中國?面對新工業革命的課題,德、美、中等提出了各自的思路,但經實踐驗證,中國的探索成為全球共同研究的重點。”Prnewswire(美通社)在報導中指出。

實際上,“新一輪工業革命的對象不是機器而是人”的觀點在海外已有聲音。德國弗勞恩霍夫物流業務管理應用中心的管理副主任Winfried Felser博士于2016年在赫芬頓郵報上發文指出:“我們以前的工業4.0的努力過度依賴于線性思維、自動化和效率陷阱……以人為中心和數位化可以成為把德國帶入新的競爭地位的贏家。”無獨有偶,工業4.0批評家之一Andreas Syska教授也明確提出:“以人為本的社會4.0必須取代以技術為核心的工業4.0。

美國自由作家Chris Neiger于2017年1月在美國知名投資網站The Motley Fool上發表文章《特朗普應該擔心物聯網投資者的三個原因》,提到:“迫於就業壓力,美國工業互聯網的進展可能不順利……如果政府減少物聯網投資,那麼預計中國對美國的領先地位將進一步擴大。”

不難看出,很多專家和學者已經認識到,德國工業4.0從技術和設備出發的思路存在問題,忽視了人的價值;而美國創造就業的需求與設備自動化取代人工存在矛盾,如何均衡關係到其工業升級的方向和進程。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和德國的學者都將中國的工業升級作為重點物件進行研究。相比來看,以海爾為代表的中國企業將用戶納入工業體系,並作為工業升級的核心、主體和購組裝,而是讓使用者全流程參與創造,實現從0到1的最大變數,從大規模製造換道到大規模個性化定制。

抓住根本 新工業革命本質是社會體系革命

將用戶納入工業體系,與前面三次工業革命發展出的以企業為中心的大規模製造範式徹底決裂,換道到使用者全流程參與的大規模定制模式上,這種“產消合一”思路的萌芽來自美國,卻在中國的土壤上生根並一步步成長起來。

1970年,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在《Future Shock》書中提出了一種設想:以類似於標準化和大規模生產的成本和時間,提供客戶特定需求的產品和服務;17年後,未來學家斯坦·大衛斯在《Future Perfect》一書中首次將這種生產方式稱為“Mass Customization”,即大規模定制(MC);1989年,現代行銷學之父菲力浦·科特勒從市場角度分析認為,大批量市場環境已不復存在,細分市場已進入到大規模定制時代。

要注意的是,海爾牽頭做國際標準的“大規模定制”不同於以前的“定制”概念,它不是手工作坊的低效生產,也不是僅提供模組讓使用者選擇,它是一個全新的物種,將工業體系社會化,讓用戶享受全生命週期的價值,其深遠影響可能超越福特模式和豐田模式。

一些專家學者很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有專家指出:“工業4.0不是工業的再工業化,而是工業的社會化,並且還是工業的大規模社會化,這一趨勢在海爾的實踐上得到充分的展現。”

人單合一 新製造需要新組織土壤

工業的社會化意味著新一輪的工業革命不是發生在工廠裡,而是發生在企業組織體系、社會體系裡,沒有後兩者做好大環境,新工業革命的演進方向就會扭曲。

早在2005年,海爾就開始了“人單合一”模式探索,大刀闊斧進行組織變革,使用者“變身”終身用戶,員工“變身”創客,這樣一來,用戶與員工、品牌的關係也不再是一次性的買賣關係,而是長期合作、共創共贏的“夥伴”關係。

對此,外媒普遍認為:“這種管理變革為大規模定制提供了合適的組織土壤和文化氛圍,而這在線性管理根深蒂固的歐美企業中很難萌芽生長。”可以說,海爾對“人單合一”模式的率先探索,為使用者全流程參與的大規模定制模式在海爾平臺上順利成長起來創造了前提。

東學西漸,一千多年來,中國的園林、造船、橋樑、文學、醫學等智慧精粹傳播到西方,對整個人類的發展貢獻影響深遠;當下,技術手段拉近了全球距離,“一帶一路”為東學西漸創造了有利條件,中式哲學下誕生的“用戶為中心”的智慧製造模式,正通過海爾這個民族企業的探索,走向世界、影響世界、甚至引領世界。在這個過程中,“Made in China”正加速進行中國產品→中國品牌→中國模式的蛻變。

不難看出,很多專家和學者已經認識到,德國工業4.0從技術和設備出發的思路存在問題,忽視了人的價值;而美國創造就業的需求與設備自動化取代人工存在矛盾,如何均衡關係到其工業升級的方向和進程。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和德國的學者都將中國的工業升級作為重點物件進行研究。相比來看,以海爾為代表的中國企業將用戶納入工業體系,並作為工業升級的核心、主體和購組裝,而是讓使用者全流程參與創造,實現從0到1的最大變數,從大規模製造換道到大規模個性化定制。

抓住根本 新工業革命本質是社會體系革命

將用戶納入工業體系,與前面三次工業革命發展出的以企業為中心的大規模製造範式徹底決裂,換道到使用者全流程參與的大規模定制模式上,這種“產消合一”思路的萌芽來自美國,卻在中國的土壤上生根並一步步成長起來。

1970年,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在《Future Shock》書中提出了一種設想:以類似於標準化和大規模生產的成本和時間,提供客戶特定需求的產品和服務;17年後,未來學家斯坦·大衛斯在《Future Perfect》一書中首次將這種生產方式稱為“Mass Customization”,即大規模定制(MC);1989年,現代行銷學之父菲力浦·科特勒從市場角度分析認為,大批量市場環境已不復存在,細分市場已進入到大規模定制時代。

要注意的是,海爾牽頭做國際標準的“大規模定制”不同於以前的“定制”概念,它不是手工作坊的低效生產,也不是僅提供模組讓使用者選擇,它是一個全新的物種,將工業體系社會化,讓用戶享受全生命週期的價值,其深遠影響可能超越福特模式和豐田模式。

一些專家學者很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有專家指出:“工業4.0不是工業的再工業化,而是工業的社會化,並且還是工業的大規模社會化,這一趨勢在海爾的實踐上得到充分的展現。”

人單合一 新製造需要新組織土壤

工業的社會化意味著新一輪的工業革命不是發生在工廠裡,而是發生在企業組織體系、社會體系裡,沒有後兩者做好大環境,新工業革命的演進方向就會扭曲。

早在2005年,海爾就開始了“人單合一”模式探索,大刀闊斧進行組織變革,使用者“變身”終身用戶,員工“變身”創客,這樣一來,用戶與員工、品牌的關係也不再是一次性的買賣關係,而是長期合作、共創共贏的“夥伴”關係。

對此,外媒普遍認為:“這種管理變革為大規模定制提供了合適的組織土壤和文化氛圍,而這在線性管理根深蒂固的歐美企業中很難萌芽生長。”可以說,海爾對“人單合一”模式的率先探索,為使用者全流程參與的大規模定制模式在海爾平臺上順利成長起來創造了前提。

東學西漸,一千多年來,中國的園林、造船、橋樑、文學、醫學等智慧精粹傳播到西方,對整個人類的發展貢獻影響深遠;當下,技術手段拉近了全球距離,“一帶一路”為東學西漸創造了有利條件,中式哲學下誕生的“用戶為中心”的智慧製造模式,正通過海爾這個民族企業的探索,走向世界、影響世界、甚至引領世界。在這個過程中,“Made in China”正加速進行中國產品→中國品牌→中國模式的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