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武漢長江隧道今天滿9歲,被譽為“安全第一隧”

楚天都市報訊 圖為:2008年12月28日武漢長江隧道通車

圖為:長江隧道低調過生日

圖為:長江隧道大智路進出口

圖為:隧道工作人員在逃生通道進行結構安全檢查

楚天都市報記者林永俊通訊員肖凡實習生趙晴

編者按

過往是現在的追憶,昔年是此時的鏡子。我們常常回望逝去的年月,感歎時間的迅疾。

為了讓記憶不只是記憶,為了讓時代印記更清晰,本報今起推出特色版面《當年今日》,梳理荊楚大地、江城武漢值得紀念的日子。

在懷想當年、再看今朝之間,你會聽見鏗鏘的足音,你會感到生活的巨變。雲起雲飛,花開花落,回溯歷史,觀照現實,更是為了憧憬美好的未來。

今日,萬里長江第一隧——武漢長江隧道正式迎來通車9周年。

9年前的今天,武漢長江隧道讓國人實現了“隧穿長江”的夢想,也標誌著武漢過江交通迎來了“江上架橋、水面行船、江底通隧”的“三維”時代。如今,已成為武漢地標的長江隧道,綿延於每一個武漢人心裡,

為過江的人服務,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雖然長江隧道這個9歲生日過得很低調,但正如歌中所唱的“從來不需要想起,永遠也不會忘記”,作為長江過江交通建設史又一座里程碑、見證復興大武漢的重要精神標誌物,長江隧道地位無可替代。

在這個中國過江隧道建設史上值得大書一筆的特殊日子裡,楚天都市報記者回訪了參建長江隧道的相關人員,

憶當年崢嶸歲月,看今朝錦繡江城。

當年篇

一對老人想步行“嘗鮮”,隧道巡線車帶他們圓夢

國內首次盾構施工穿越長江底

作為萬里長江第一隧,武漢長江隧道建設時克服了太多的困難。曾參與長江隧道建設、現任武漢長江隧道公司總經理肖凡透露,彼時,採用盾構施工穿越長江武漢段江底,國內尚屬首次。為此,越江盾構機是在國外專門定制,還對各種複雜困難情況做到有預案、有措施。

肖凡說,儘管如此,施工時還是碰到了突發情況:盾構機在江底遇到沉積的船錨、炸彈,使之斷軸趴窩。當時特意請來處理此事的國外專家,嚴格按照每日5小時工作制,急得現場中國技術人員團團轉,直至一個多月後才解決。

鮮為人知的是,長江隧道通車當天,車主駕車過隧道時看到內部燈光明亮,柏油路面嶄新,卻不知車道層的下一層,設備工作間、逃生通道和電纜廊道等,因工期緊張,來不及清掃、規範整理好。通車後,在隧道封閉期間,員工每天都要下層廊道清掃作業、整頓,工作量大,直至1年多才全部清理完畢。

開通之日婚車特意走隧道慶祝

昨日上午,沙湖大橋旁,進入駛出武漢長江隧道的車輛川流不息。“9年前的今日,張燈結綵,好不熱鬧。”肖凡告訴記者,當時,他負責現場佈置、調度,忙得團團轉,很多市民紛紛駕車前去“嘗鮮”。

肖凡說,當天上午10時20分,長江隧道迎來首輛過江車,許多車主駕車特意繞道“嘗鮮”。一對新人結婚,婚車特意繞道進入長江隧道,期盼給婚禮賦予特別的紀念。那一天,還有一對老人步行前來,想進入隧道,在入口處被工作人員攔下。老人稱,武漢長江大橋通車首日他走了一遍,如今長江第一條隧道通車,也想步行觀看。隨後,長江隧道巡線車專程帶上這對老人在隧道兜了一圈。

今日篇

日均通行6萬輛車次,被譽為“安全第一隧”

嚴保安全年投近千萬更新設備

武漢長江隧道的建成,極大緩解了長江大橋、長江二橋交通緊張的壓力,有效改善武漢中心城區的道路交通狀況。

統計資料顯示,自開通以來,長江隧道通行車輛穩步上升,2009年日均車流量為46972輛次,今年日均車流量為61292輛次,預計到2020年日均通行7萬輛次。

2012年11月,一輛越野車在長江隧道內撞破牆面裝飾板,是隧道開通後遭遇的最嚴重車撞。事後檢查發現,對隧道結構沒有影響。

為保證長江隧道結構安全,管理方每月定期對隧道結構進行巡查,每年對長江河床進行3次檢測;安裝了隧道結構健康即時檢測系統,絲毫變動都能及時發現;救災系統設備堅決“不讓睡覺”,如每年對隧道內全部消防雨噴淋進行兩次測試,毫不鬆懈。

記者瞭解到,隨著時代進步,長江隧道內安裝的大部分設備已很難找到替換品,為此,管理方每年投入將近1000萬元更新改造設備。

科技防災逃生通道僅啟用一次

江底隧道最“怕”水與火。迄今為止,長江隧道共發生3次因特大暴雨,積水倒灌湧進隧道事件,6起小車自燃事件,無一起安全生產事故,未造成人員傷亡,是名副其實的“安全第一隧”。

2013年7月,長江隧道因暴雨侵襲,周邊道路積水達80釐米,倒灌湧進隧道,全線封閉5小時。這是隧道建成通車以來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全線封閉。事後,武漢市投入1000多萬元對周邊排水系統進行改造。2013年起,管理方分別兩次對隧道各進出口瀝青路面進行了加高。如今,長江隧道各進出口路面比周邊道路要高出50釐米,各進出口都放置了防洪止堤護板,可攔截1米高的來水。

滅火亦顯高科技。據介紹,長江隧道的滅火系統是全自動化控制,247個視頻監控攝像頭全程無死角監視。如遇火災,雨噴淋、通風、排風、交通信號等自動啟動,也可以經過甄別後人工干預啟動。

至今為止,隧道內的逃生通道僅啟用過一次,還是因為一男子騎電動車闖入隧道,聽到廣播後自己按動按鈕,進入逃生通道。

標杆作用江城江隧迎來“升級版”

長江隧道是全國首個開工和通車的長江水下公路隧道。

著名橋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方秦漢曾表示,長江隧道設計、施工中的眾多創新,標誌著我國穿越江河湖海的隧道技術已接近世界先進水準,為其他穿江過海隧道提供了極高價值的標本。

現任鐵四院副總工程師的肖明清,是當年長江隧道的總設計師。近年來,他主持設計了世界行車速度最高的盾構隧道——廣深港高鐵獅子洋隧道,世界首次在強湧潮作用下修建的盾構隧道——杭州錢江隧道等一批水下隧道,形成了我國大直徑盾構隧道設計成套技術。

如今,在武昌臨江大道長江隧道入口,由他主持設計的地鐵7號線三陽路長江隧道,這條世界首座公鐵合建、國內最大直徑的盾構隧道正在江底掘進。

根據計畫,地鐵7號線明年開通後,長江隧道將迎來它的“升級版”——一座上能跑汽車、下能跑地鐵的全新公鐵隧道。

本版圖片:武漢長江隧道公司提供

因工期緊張,來不及清掃、規範整理好。通車後,在隧道封閉期間,員工每天都要下層廊道清掃作業、整頓,工作量大,直至1年多才全部清理完畢。

開通之日婚車特意走隧道慶祝

昨日上午,沙湖大橋旁,進入駛出武漢長江隧道的車輛川流不息。“9年前的今日,張燈結綵,好不熱鬧。”肖凡告訴記者,當時,他負責現場佈置、調度,忙得團團轉,很多市民紛紛駕車前去“嘗鮮”。

肖凡說,當天上午10時20分,長江隧道迎來首輛過江車,許多車主駕車特意繞道“嘗鮮”。一對新人結婚,婚車特意繞道進入長江隧道,期盼給婚禮賦予特別的紀念。那一天,還有一對老人步行前來,想進入隧道,在入口處被工作人員攔下。老人稱,武漢長江大橋通車首日他走了一遍,如今長江第一條隧道通車,也想步行觀看。隨後,長江隧道巡線車專程帶上這對老人在隧道兜了一圈。

今日篇

日均通行6萬輛車次,被譽為“安全第一隧”

嚴保安全年投近千萬更新設備

武漢長江隧道的建成,極大緩解了長江大橋、長江二橋交通緊張的壓力,有效改善武漢中心城區的道路交通狀況。

統計資料顯示,自開通以來,長江隧道通行車輛穩步上升,2009年日均車流量為46972輛次,今年日均車流量為61292輛次,預計到2020年日均通行7萬輛次。

2012年11月,一輛越野車在長江隧道內撞破牆面裝飾板,是隧道開通後遭遇的最嚴重車撞。事後檢查發現,對隧道結構沒有影響。

為保證長江隧道結構安全,管理方每月定期對隧道結構進行巡查,每年對長江河床進行3次檢測;安裝了隧道結構健康即時檢測系統,絲毫變動都能及時發現;救災系統設備堅決“不讓睡覺”,如每年對隧道內全部消防雨噴淋進行兩次測試,毫不鬆懈。

記者瞭解到,隨著時代進步,長江隧道內安裝的大部分設備已很難找到替換品,為此,管理方每年投入將近1000萬元更新改造設備。

科技防災逃生通道僅啟用一次

江底隧道最“怕”水與火。迄今為止,長江隧道共發生3次因特大暴雨,積水倒灌湧進隧道事件,6起小車自燃事件,無一起安全生產事故,未造成人員傷亡,是名副其實的“安全第一隧”。

2013年7月,長江隧道因暴雨侵襲,周邊道路積水達80釐米,倒灌湧進隧道,全線封閉5小時。這是隧道建成通車以來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全線封閉。事後,武漢市投入1000多萬元對周邊排水系統進行改造。2013年起,管理方分別兩次對隧道各進出口瀝青路面進行了加高。如今,長江隧道各進出口路面比周邊道路要高出50釐米,各進出口都放置了防洪止堤護板,可攔截1米高的來水。

滅火亦顯高科技。據介紹,長江隧道的滅火系統是全自動化控制,247個視頻監控攝像頭全程無死角監視。如遇火災,雨噴淋、通風、排風、交通信號等自動啟動,也可以經過甄別後人工干預啟動。

至今為止,隧道內的逃生通道僅啟用過一次,還是因為一男子騎電動車闖入隧道,聽到廣播後自己按動按鈕,進入逃生通道。

標杆作用江城江隧迎來“升級版”

長江隧道是全國首個開工和通車的長江水下公路隧道。

著名橋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方秦漢曾表示,長江隧道設計、施工中的眾多創新,標誌著我國穿越江河湖海的隧道技術已接近世界先進水準,為其他穿江過海隧道提供了極高價值的標本。

現任鐵四院副總工程師的肖明清,是當年長江隧道的總設計師。近年來,他主持設計了世界行車速度最高的盾構隧道——廣深港高鐵獅子洋隧道,世界首次在強湧潮作用下修建的盾構隧道——杭州錢江隧道等一批水下隧道,形成了我國大直徑盾構隧道設計成套技術。

如今,在武昌臨江大道長江隧道入口,由他主持設計的地鐵7號線三陽路長江隧道,這條世界首座公鐵合建、國內最大直徑的盾構隧道正在江底掘進。

根據計畫,地鐵7號線明年開通後,長江隧道將迎來它的“升級版”——一座上能跑汽車、下能跑地鐵的全新公鐵隧道。

本版圖片:武漢長江隧道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