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80後扶貧標兵李朝陽:289個村民按下紅手印挽留他

新建村組道路9000米、拓寬8000米,建成橋樑6座、攔河壩4座,實施安全飲水工程、解決了260戶群眾安全飲水問題,對全村52戶貧困戶實施了農村危房改造專案……三年來,李朝陽在安徽省池州市石台縣七都鎮河口村完成的脫貧成績單,

讓人們很容易就能理解,鄉親們遞送的留任請願信上,為什麼按有289個紅手印。

印著289個紅手印的村民請願信。受訪者供圖

“80後”的李朝陽是安徽省民族事務委員會政策法規處副處長。2014年10月,他選派至安徽省池州市石台縣七都鎮,

任河口村黨總支第一書記兼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不僅先後榮獲2017年全國脫貧攻堅獎、2017年敬業奉獻類中國好人,李朝陽還兩次被授予“優秀選派第一書記標兵”榮譽稱呼,連續六年在駐村工作年度考核中獲優秀等次,兩次任期考核獲優秀等次,榮立三等功一次。

289個紅手印

289個鮮紅的手印,印滿了3張A4紙,附在一份請願信的後面。

2017年10月,李朝陽在河口村的任期屆滿,

他想再次向組織“請戰”,申請繼續留在河口村工作。

還沒等他向組織上開口,便收到了鄉親們的挽留信。上面清晰的手印讓李朝陽明白,這是淳樸的村民們在用最樸素的方式挽留他。

“看到鄉親們的信,我下定決心留下來,繼續帶領河口村的村民們脫貧致富。”李朝陽說,脫貧攻堅是一場硬仗,做了多年扶貧工作隊長,他越幹越有勁兒!

李朝陽來河口村的三年裡,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25.87%下降到了2016年的1.74%。

141戶貧困戶中,有131戶脫了貧。

“怎樣通過發展產業,使貧困戶實現穩定脫貧。”這問題困擾李朝陽好一陣子。為找准出路,他白天在村裡轉,晚上躺在床上輾轉、想辦法:河口村山地多耕地少,像在淮南的楊鎮村那樣大面積發展種植業不現實;沒有像楊鎮村那樣毗鄰瓦埠湖的水面資源,大規模發展水產養殖也不可能……

多次帶著村民外出考察,請安徽農業大學專家來村裡把脈,

最終,他們決定在村裡搞秸稈食用菌立體種植。食用菌種植合作社成立後,首批種植大棚平菇大獲成功,部分貧困戶當年就脫了貧,這一下子提振了大家的發展信心。

緊接著,李朝陽帶領村民立足河口村的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先後又成立了生態黃牛養殖、富硒茶種植與加工、農機服務、植保服務等多個農民專業合作社,村裡絕大多數貧困戶都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 分別加入了各類合作社。

現在,河口村已形成食用菌種植、黃牛養殖、富硒茶種植與加工等特色產業集群。

李朝陽曾動員的貧困戶,成為秸稈食用菌合作社第一批社員。如今,這些家庭已成功脫貧。受訪者供圖

一次尷尬的對話

時隔3年,李朝陽仍清晰記得,剛來河口村時的一件尷尬事兒。

河口村位於皖南山區腹地,山多地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設施落後,這一直是影響村裡發展的最大“瓶頸”。基礎設施落後和教育落後兩大問題一直困擾著鄉親們。

李朝陽回憶,他駐村不到半個月,跑遍了全村17個村民組,和村“兩委”一戶戶摸家底,走訪困難戶問致貧原委、問題癥結。走訪石馬塘村民組時,一位村民的話讓他尷尬。

“我跟村民告別時說,我來咱們河口工作了,以後還會經常來看大家。有位大姐走上前說道:‘剛才向你反映的修路問題,如果沒有眉目,你就別再來了!’”這讓他感到十分尷尬,一時不知道怎麼接話才好,身旁的村幹部忙上前打了圓場。

李朝陽對記者說,通過這事兒,他感受到群眾想改變狀況的強烈願望,意識到肩上的擔子很重。“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變壓力為動力,和鄉親們一起擼起袖子加油幹。”

為儘快改變村裡基礎設施落後的面貌,李朝陽磨破了十幾雙鞋, 從安徽省民委等多方籌集資金,新建了村組道路9000米,拓寬8000米;建成橋樑6座、攔河壩4座;解決了260戶群眾安全飲水問題。

他還協調電力部門投入600余萬元資金,對全村17個村民組完成了農村電網改造;協調電信部門投入100余萬元資金,實現了全村寬頻全覆蓋;爭取安廣網路投入50余萬元,實現了數位電視到組;建成村級集體光伏電站1座、戶用光伏電站40座;對全村52戶貧困戶實施了農村危房改造專案……

李朝陽在田間地頭向村民瞭解情況。受訪者供圖

扶智與扶志“齊步走”

扶貧先扶“智”。在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產業發展蒸蒸日上的同時,李朝陽心裡還裝有一件事——河口村的教育問題。他爭取到240萬元資金,新建了960餘平方米的村幼稚園和村小學教職工周轉房,解決了34名幼兒入託和14名教職工住宿問題,爭取了40余萬元對村小學運動場進行了改造。

“為讓孩子們能夠享受到和城裡孩子一樣的教育資源,李書記還幫我們引進了線上課堂等多媒體教學設備。教學設備的改善,優秀教師也留下了,教學品質逐年提高。” 河口小學校長沈和平說。

吳多平是河口村板橋村民組的居民,家中4口人,有個七十多歲患老年癡呆的奶奶,16歲的兒子即將初中畢業。平時生活全靠夫妻倆種些茶葉和打零工維持,家庭經濟十分困難。之前他們家一直為即將畢業的孩子去哪讀書犯愁。

2016年4月,李朝陽幫吳多平家和另外4戶居民聯繫了位於省城的汽車工業學校,讓這幾家的孩子全部去學技術。“現在,孩子的學費、住宿費全免,還能領到一定生活補貼,這讓我們看到了希望,感覺孩子將來能有一份收入不錯的工作,我們家的情況也會好起來。”吳多平的妻子說。

扶貧更要扶“志”。為激發村民脫貧信心和鬥志,自 2014年10月駐村以來,李朝陽在村裡開辦了“河口大講堂”,不定期邀請農業方面專家和創業成功人士來大講堂傳播先進理念,普及農業知識,分享實用技術。

他還組織開展了“河口好人”“河口最美女性”等一系列活動。全村形成了脫貧攻堅、精准扶貧工作的濃厚氛圍,出現了貧困戶發揚自力更生精神、不坐等“政策兜底”的可喜現象。

李朝陽在村扶貧車間瞭解生產和經營狀況。受訪者供圖

幹“上癮”了

回憶最初的扶貧經歷,李朝陽滿臉幸福地介紹,2012年初,組織上動員他到淮南一個貧困村——楊鎮村擔任第一書記,面對領導,他很猶豫。“我長期在機關從事文字工作,沒有基層工作經驗,現在一下子紮到村裡,心裡沒底,聽說這個村很窮很偏,生活很不方便,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適應得了。”

他坦言,當時還有一個顧慮。“聽人說,如果長期離開單位,和同事們接觸少了,也不在領導身邊了,到推薦幹部的時候,就不佔優勢了。”父親的一句話,讓他有了決定:“你爸我就是一個農民,家裡祖祖輩輩都是農民,現在大部分親戚也還都在農村,農村是你的根呀,再說了,機關幹部下去鍛煉鍛煉,多好的機會。”

到2014年,李朝陽擔任第一書記的楊鎮村,終於摘掉戴了11年的貧困村、“後進村”帽子。

“累並快樂著,時間過得很快。”李朝陽用這句話,概括了過去三年的經歷。離開楊鎮村時,一些群眾跟了十幾公里,一直把他送到高速路口。

回單位上了幾天班,坐在辦公室裡,李朝陽覺得心裡空落落的,“分明是在農村還沒幹夠,真的不該離開鄉親們。”他說,“總書記向全黨、全社會發出了精准扶貧、精准脫貧的偉大號召後,我們省民委的幫扶點也從淮南的楊鎮村,調整到了池州的一個貧困山村——河口村。跟家人商量後,我第一時間遞交了‘請戰書’。”

三年來,河口村順利實現了重點貧困村出列的目標。然而,李朝陽決定繼續留下來。他憨厚地笑著對記者說:“脫貧攻堅是場硬仗,雖然村裡已經從重點貧困村中出列,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還有十戶貧困程度較深的貧困戶尚未脫貧,部分貧困戶脫貧品質不高,存在返貧可能,絕不能掉以輕心。我做了六年多的扶貧幹部,已經‘幹上癮’了,還想接著幹下去。”

“馬上就要開始第三個任期了,有人說我傻,說你已經在村裡幹了6年,也提拔了副處長,‘金’也鍍過了,該回來了,不能老在村裡,而且現在扶貧工作考核越來越嚴了。”李朝陽說,面對這些勸說,他一直不做回答,“他們哪裡知道,我的心已經牢牢和鄉親們拴在一起。”

剛來河口村時的一件尷尬事兒。

河口村位於皖南山區腹地,山多地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設施落後,這一直是影響村裡發展的最大“瓶頸”。基礎設施落後和教育落後兩大問題一直困擾著鄉親們。

李朝陽回憶,他駐村不到半個月,跑遍了全村17個村民組,和村“兩委”一戶戶摸家底,走訪困難戶問致貧原委、問題癥結。走訪石馬塘村民組時,一位村民的話讓他尷尬。

“我跟村民告別時說,我來咱們河口工作了,以後還會經常來看大家。有位大姐走上前說道:‘剛才向你反映的修路問題,如果沒有眉目,你就別再來了!’”這讓他感到十分尷尬,一時不知道怎麼接話才好,身旁的村幹部忙上前打了圓場。

李朝陽對記者說,通過這事兒,他感受到群眾想改變狀況的強烈願望,意識到肩上的擔子很重。“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變壓力為動力,和鄉親們一起擼起袖子加油幹。”

為儘快改變村裡基礎設施落後的面貌,李朝陽磨破了十幾雙鞋, 從安徽省民委等多方籌集資金,新建了村組道路9000米,拓寬8000米;建成橋樑6座、攔河壩4座;解決了260戶群眾安全飲水問題。

他還協調電力部門投入600余萬元資金,對全村17個村民組完成了農村電網改造;協調電信部門投入100余萬元資金,實現了全村寬頻全覆蓋;爭取安廣網路投入50余萬元,實現了數位電視到組;建成村級集體光伏電站1座、戶用光伏電站40座;對全村52戶貧困戶實施了農村危房改造專案……

李朝陽在田間地頭向村民瞭解情況。受訪者供圖

扶智與扶志“齊步走”

扶貧先扶“智”。在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產業發展蒸蒸日上的同時,李朝陽心裡還裝有一件事——河口村的教育問題。他爭取到240萬元資金,新建了960餘平方米的村幼稚園和村小學教職工周轉房,解決了34名幼兒入託和14名教職工住宿問題,爭取了40余萬元對村小學運動場進行了改造。

“為讓孩子們能夠享受到和城裡孩子一樣的教育資源,李書記還幫我們引進了線上課堂等多媒體教學設備。教學設備的改善,優秀教師也留下了,教學品質逐年提高。” 河口小學校長沈和平說。

吳多平是河口村板橋村民組的居民,家中4口人,有個七十多歲患老年癡呆的奶奶,16歲的兒子即將初中畢業。平時生活全靠夫妻倆種些茶葉和打零工維持,家庭經濟十分困難。之前他們家一直為即將畢業的孩子去哪讀書犯愁。

2016年4月,李朝陽幫吳多平家和另外4戶居民聯繫了位於省城的汽車工業學校,讓這幾家的孩子全部去學技術。“現在,孩子的學費、住宿費全免,還能領到一定生活補貼,這讓我們看到了希望,感覺孩子將來能有一份收入不錯的工作,我們家的情況也會好起來。”吳多平的妻子說。

扶貧更要扶“志”。為激發村民脫貧信心和鬥志,自 2014年10月駐村以來,李朝陽在村裡開辦了“河口大講堂”,不定期邀請農業方面專家和創業成功人士來大講堂傳播先進理念,普及農業知識,分享實用技術。

他還組織開展了“河口好人”“河口最美女性”等一系列活動。全村形成了脫貧攻堅、精准扶貧工作的濃厚氛圍,出現了貧困戶發揚自力更生精神、不坐等“政策兜底”的可喜現象。

李朝陽在村扶貧車間瞭解生產和經營狀況。受訪者供圖

幹“上癮”了

回憶最初的扶貧經歷,李朝陽滿臉幸福地介紹,2012年初,組織上動員他到淮南一個貧困村——楊鎮村擔任第一書記,面對領導,他很猶豫。“我長期在機關從事文字工作,沒有基層工作經驗,現在一下子紮到村裡,心裡沒底,聽說這個村很窮很偏,生活很不方便,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適應得了。”

他坦言,當時還有一個顧慮。“聽人說,如果長期離開單位,和同事們接觸少了,也不在領導身邊了,到推薦幹部的時候,就不佔優勢了。”父親的一句話,讓他有了決定:“你爸我就是一個農民,家裡祖祖輩輩都是農民,現在大部分親戚也還都在農村,農村是你的根呀,再說了,機關幹部下去鍛煉鍛煉,多好的機會。”

到2014年,李朝陽擔任第一書記的楊鎮村,終於摘掉戴了11年的貧困村、“後進村”帽子。

“累並快樂著,時間過得很快。”李朝陽用這句話,概括了過去三年的經歷。離開楊鎮村時,一些群眾跟了十幾公里,一直把他送到高速路口。

回單位上了幾天班,坐在辦公室裡,李朝陽覺得心裡空落落的,“分明是在農村還沒幹夠,真的不該離開鄉親們。”他說,“總書記向全黨、全社會發出了精准扶貧、精准脫貧的偉大號召後,我們省民委的幫扶點也從淮南的楊鎮村,調整到了池州的一個貧困山村——河口村。跟家人商量後,我第一時間遞交了‘請戰書’。”

三年來,河口村順利實現了重點貧困村出列的目標。然而,李朝陽決定繼續留下來。他憨厚地笑著對記者說:“脫貧攻堅是場硬仗,雖然村裡已經從重點貧困村中出列,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還有十戶貧困程度較深的貧困戶尚未脫貧,部分貧困戶脫貧品質不高,存在返貧可能,絕不能掉以輕心。我做了六年多的扶貧幹部,已經‘幹上癮’了,還想接著幹下去。”

“馬上就要開始第三個任期了,有人說我傻,說你已經在村裡幹了6年,也提拔了副處長,‘金’也鍍過了,該回來了,不能老在村裡,而且現在扶貧工作考核越來越嚴了。”李朝陽說,面對這些勸說,他一直不做回答,“他們哪裡知道,我的心已經牢牢和鄉親們拴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