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什麼會發生地震?

我們知道,地震是由地球內部運動而引起的地表震動的現象,它就像颳風、下雨、火山爆發一樣常見。大地震往往會帶來災難,但地震產生的地震波,卻是人類目前研究地球內部結構的唯一途徑。

20世紀初,科學家從深入研究地震波的性質開始,逐漸揭開了地球的神秘面紗,相繼提出了多種有關天然地震成因的假說,為地震科研翻開了新的一頁。比較著名的有彈性回跳假說、岩漿衝擊說和相變說等。

彈性回跳假說是出現最早、應用最廣的關於地震成因的假說,

是根據1906年美國三藩市大地震時發現聖安德列斯斷層產生水準移動而提出的一種假說。彈性回跳假說認為地震的發生是由於地殼中岩石發生了斷裂錯動,而岩石本身具有彈性,在斷裂發生時已經發生彈性變形的岩石,在力消失之後便向相反的方向整體回跳,恢復到未變形前的狀態。這種彈跳可以產生驚人的速度和力量,把長期積蓄的能量於霎那間釋放出來,
造成地震。

1955年,日本的松澤武雄提出地下岩石導熱不均,部分熔融,體積膨脹,擠壓圍岩,導致圍岩破裂激發地震波,這是所謂的“岩漿衝擊說”。我國雲南西部騰沖的地震活動,就有學者認為可能與地下岩漿活動有關。

這一假說在火山地區比較受重視,因為那些地區的岩漿活動相當普遍,火山地震就是岩漿衝擊的結果。然而,在其它地區,這一假說尚未得到進一步的論證。

相變說認為深源地震是由於深部物質的相變過程引起的。地下物質在高溫高壓條件下,引起岩石的礦物晶體結構發生突然改變,

導致岩石體積驟然收縮或膨脹,形成一個爆發式震動源,於是發生地震。

地震為什麼會發生,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但回答清楚卻並不容易。百年來,有關地震的研究不斷深入,但是地震成因之謎卻仍然沒有被完全解開。隨著探測技術的進步和物理學、化學、地質、數學甚至是生物學等多學科的交叉滲透,深入發展,我們相信,人類終究會真正認識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