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人生怎樣能夠消除,或者少一點,後悔呢?

約稿。

所有大反派,都死於話多。

當然啦,許多時候,是因為劇情得允許大反派到最後,來一段自白,告訴大家反派不是憑空而來的嘛。然後,你會發現,好像所有的大反派,都是從幻滅開始走上邪惡之路的:若非童年不幸,

就是失去了什麼重要的東西,幻滅了。出於代償心理,產生認知偏誤,然後變得不快樂……

人生大多數不快樂,來自於事前求不得的焦慮,以及事後的悔恨。前者還好,後者戳人。

實際上,類似的事,我們普通人也多少經歷過——當然沒有報復社會那麼慘烈,大多數人,也就是覺得,“長時間認定的事,結果失於所望,哼!太不高興了!”於是走了另一個階段。

換言之,所謂的執念,所謂期望的投入產出比,不符合理想,於是出了偏差。

我自己的經歷,大概是這樣的:

“長大了,想當個科學家!”

大概二十六年前,我說過這麼句話。想一想,那是我第一次明確嚷出“長大後想幹什麼”。

而那時我最討厭成為的呢?嗯,我討厭當一個寫字的人:因為小學寫作文,翻來覆去,寫了草稿還得謄(我們語文老師的要求,為了以後有上級老師來參觀時,顯得好看些),

寫得太累了!長大了才不要寫字呢!

然後,現在,我沒能成為一個科學家。確切說,這點興趣,在初三物理課做受力分析、畫電路圖時,已經消磨殆盡了。

我成了個靠寫字謀生的人:一個以前自己討厭的人。

偶爾和人聊起來,大家會像發現“呀,小時候喜歡同一個女明星”似的,羞赧又興奮地承認:對對,我也想過要當科學家!為什麼當科學家呢?嗯:因為看了《機器貓》裡各類神奇的機器,

因為看了《阿拉蕾》很羡慕則卷千兵衛博士……

至於科學家實際是怎麼回事呢?不知道。喊出那個理想時,所抱持的,可以說是理想,也可以說是……無知。

上大學之前,我在無錫家裡,時常和我爸看籃球賽。我們偶爾會吐槽“解說怎麼連這個球員都不認識”、“話太多了!”、“這裡胡說八道嘛”,然後我認真跟我爸說:“我將來有一天,做了解說,一定不能這樣子。”2008年,我開始在一個電視臺做解說嘉賓,

然後我發現,許多事兒並非我想的那麼簡單:掛耳機的位置會影響音量;解說過程中語速會不自覺的變化;音量不能過高或過低;直播前一晚睡前不能喝水不然次日會黑眼圈;有哪些話是解說過程裡不能說的;有哪些笑話是不能講的——我那時才覺得:嗨,做解說不但很辛苦,而且實在不太好玩。

我們許多時候選擇的東西,並不是出於真正的熱愛,而僅僅出於不夠瞭解的嚮往而已。

這種嚮往一旦遇挫,許多人大概都經歷過類似的幻滅感:少時野心勃勃,為自己規劃了各色夢想;年紀稍長,發現夢想不是那麼回事,於是落差,於是難過,於是幻滅了。

當然,執念破了——越早破掉,越來得及回頭看看自己的一切。

我小時候有過許多夢想,不拘一格。有些實現了,有些沒有。相當多夢想實現時,比方說,如上所述,上電視解說,會發現不如自己想像中那麼美好。那時我就能夠審視一下:

也許大多數事,的確不如自己想像中那麼美好——所以,除非真正瞭解個中滋味,非得投身於此,否則,大可不必那麼拼吧?

這種事,又不一定局限於夢想了。

我自己身為自由撰稿人,十來年了,始終沒有依附於任何一個機構。這麼多年,常有朋友跟我喝酒,喝著喝著,念叨起來:

“我那個單位吧,唉……投了那麼多力氣那麼多時間進去,現在看看吧,唉……”於是朝我舉杯,“還是你好!就一個人,做多少都是自己的!”

我每次都想回一句,“但我一個人撐一切,多累呀!”——終於還是沒說。

說到底,一切都自己來的好處大概便是船小好調頭,不容易一棵樹上吊死。在這個變動迅速的時代,也不失為好事。

秋天回北京時,跟一個朋友聊起來。她一直在認真寫小說用於紙質出版,是個嚴肅的好小說家——與大多數沒賣出影視版權的好小說家一樣,她得做點副業來貼補家用。所以對我這樣,也出紙書,但不靠這個當主要生活來源的,她覺得挺好。我說,大概是從一開始就想得比較寬吧:

無論是少年時為雜誌寫,為報紙寫,出版紙書,還是現在在網路上寫,說到底,都是內容提供者嘛——就跟畫畫兒、做視頻們的諸位一樣,都是創作者,都提供內容服務而已。

她很好奇,“你是從十年前就明白以後會有移動互聯網時代嗎?”

“沒有呀。我要看得清局勢,早就成約伯斯他們了,何至於還寫字呢?”

但後來想了想,總結了一下,就是我後來的一點心得了。

之前說過,一個人的天分是什麼呢?

許多人大概,時不時會感歎:我小時候什麼都會,後來就拋下了;如果一直堅持,也許就……

然而,不能光靠天賦吃飯啊。

彈鋼琴的朋友跟我說過句話。鋼琴界這玩意,是神童的墳墓。任何行業最尖端的那人,身後都不知埋葬了多少行百里者半九十的犧牲者。

你有天賦?世上有天賦的人多了。你年輕?沒關係,過幾年就老了。

做久了一行的諸位,一定有類似體驗:同代裡,最初天賦更出色的,似乎車載斗量;然後時間流逝了,剩下還在做這行的,似乎沒那麼多了吧?當然,他們可能去做了更發財的行當,但這也算一個側面:

許多時候,你所擅長的,不一定是你能做得久的。

很多時候,只看你是不是堅持下來了,而已。

除卻少數驚才絕豔,如蘭波,如莫札特——那種概率的天才,畢竟萬中無一——絕大多數做得好的,都需要在好的基礎上,做得久。

興趣、熱情與持久不懈的能力,在長期來看,才是最重要的天分。

但因為需要時間和經歷的歷練,不像音韻、反應、記憶力這類顯而易見,所以,需要耐心一點來找尋。

如果將自己捆在什麼東西上努力,那就仿佛下了一個巨大的賭注,或者買了一支股票長期持有: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

懂投資的諸位一定懂了:最安全的是結構化投資,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裡——但這樣也會有問題。分散投資,安全歸安全,但難獲大利啊。

所以,最好的方法,我覺得,是這樣的:

別限死一切——無論是自己的事業,還是整個人生。在這個變動不停的時代,爭取最多的可能性,甚至可以犧牲一點利益和安全感。

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事情去努力做。當然啦,可能酬勞不高,但樂趣本身就是額外補償。而且,因為興趣,你能夠做得很久,做得很好,保持足夠的行動力。

剩下的,交給時間。

這點邏輯,自然不難明白:大多數人的人生,都難免要將時間或其他,投資在什麼上,以求獲得物質或精神財富,刺激自己的情緒,以收穫樂趣。但將自己完全附著在任何事情上,都是一種冒險。

——畢竟到最後,我需要的,就是樂趣本身。

所以,是的:哪怕是從利益角度考量,這都是我的公式:

熱愛+行動=快樂。

找到一個自己可以長期從事的活兒,然後沉浸其中。這是規避失望與幻滅、汲取快樂,最好的方式了。

而汽車品牌雪佛蘭的夢想公式,就很好地說明了它對夢想的認知:

夢想+行動=夢·創未來

經典的金領結 logo 形象,是連接夢想與行動的加號,從而創造更自由的未來,更想要的明天。這一夢想公式是雪佛蘭百年來所秉持的信念,讓他們成為了最富有創造力的汽車品牌之一,也承載了千萬人的夢想與未來。

那麼,你對夢想的理解是什麼?對未來又有何期望?不妨在評論區留言,說一說你的夢想公式吧。

夢想公式獲得點贊最多的1人,將獲得新書《飛越玫瑰園》簽名版1本。

也許大多數事,的確不如自己想像中那麼美好——所以,除非真正瞭解個中滋味,非得投身於此,否則,大可不必那麼拼吧?

這種事,又不一定局限於夢想了。

我自己身為自由撰稿人,十來年了,始終沒有依附於任何一個機構。這麼多年,常有朋友跟我喝酒,喝著喝著,念叨起來:

“我那個單位吧,唉……投了那麼多力氣那麼多時間進去,現在看看吧,唉……”於是朝我舉杯,“還是你好!就一個人,做多少都是自己的!”

我每次都想回一句,“但我一個人撐一切,多累呀!”——終於還是沒說。

說到底,一切都自己來的好處大概便是船小好調頭,不容易一棵樹上吊死。在這個變動迅速的時代,也不失為好事。

秋天回北京時,跟一個朋友聊起來。她一直在認真寫小說用於紙質出版,是個嚴肅的好小說家——與大多數沒賣出影視版權的好小說家一樣,她得做點副業來貼補家用。所以對我這樣,也出紙書,但不靠這個當主要生活來源的,她覺得挺好。我說,大概是從一開始就想得比較寬吧:

無論是少年時為雜誌寫,為報紙寫,出版紙書,還是現在在網路上寫,說到底,都是內容提供者嘛——就跟畫畫兒、做視頻們的諸位一樣,都是創作者,都提供內容服務而已。

她很好奇,“你是從十年前就明白以後會有移動互聯網時代嗎?”

“沒有呀。我要看得清局勢,早就成約伯斯他們了,何至於還寫字呢?”

但後來想了想,總結了一下,就是我後來的一點心得了。

之前說過,一個人的天分是什麼呢?

許多人大概,時不時會感歎:我小時候什麼都會,後來就拋下了;如果一直堅持,也許就……

然而,不能光靠天賦吃飯啊。

彈鋼琴的朋友跟我說過句話。鋼琴界這玩意,是神童的墳墓。任何行業最尖端的那人,身後都不知埋葬了多少行百里者半九十的犧牲者。

你有天賦?世上有天賦的人多了。你年輕?沒關係,過幾年就老了。

做久了一行的諸位,一定有類似體驗:同代裡,最初天賦更出色的,似乎車載斗量;然後時間流逝了,剩下還在做這行的,似乎沒那麼多了吧?當然,他們可能去做了更發財的行當,但這也算一個側面:

許多時候,你所擅長的,不一定是你能做得久的。

很多時候,只看你是不是堅持下來了,而已。

除卻少數驚才絕豔,如蘭波,如莫札特——那種概率的天才,畢竟萬中無一——絕大多數做得好的,都需要在好的基礎上,做得久。

興趣、熱情與持久不懈的能力,在長期來看,才是最重要的天分。

但因為需要時間和經歷的歷練,不像音韻、反應、記憶力這類顯而易見,所以,需要耐心一點來找尋。

如果將自己捆在什麼東西上努力,那就仿佛下了一個巨大的賭注,或者買了一支股票長期持有: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

懂投資的諸位一定懂了:最安全的是結構化投資,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裡——但這樣也會有問題。分散投資,安全歸安全,但難獲大利啊。

所以,最好的方法,我覺得,是這樣的:

別限死一切——無論是自己的事業,還是整個人生。在這個變動不停的時代,爭取最多的可能性,甚至可以犧牲一點利益和安全感。

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事情去努力做。當然啦,可能酬勞不高,但樂趣本身就是額外補償。而且,因為興趣,你能夠做得很久,做得很好,保持足夠的行動力。

剩下的,交給時間。

這點邏輯,自然不難明白:大多數人的人生,都難免要將時間或其他,投資在什麼上,以求獲得物質或精神財富,刺激自己的情緒,以收穫樂趣。但將自己完全附著在任何事情上,都是一種冒險。

——畢竟到最後,我需要的,就是樂趣本身。

所以,是的:哪怕是從利益角度考量,這都是我的公式:

熱愛+行動=快樂。

找到一個自己可以長期從事的活兒,然後沉浸其中。這是規避失望與幻滅、汲取快樂,最好的方式了。

而汽車品牌雪佛蘭的夢想公式,就很好地說明了它對夢想的認知:

夢想+行動=夢·創未來

經典的金領結 logo 形象,是連接夢想與行動的加號,從而創造更自由的未來,更想要的明天。這一夢想公式是雪佛蘭百年來所秉持的信念,讓他們成為了最富有創造力的汽車品牌之一,也承載了千萬人的夢想與未來。

那麼,你對夢想的理解是什麼?對未來又有何期望?不妨在評論區留言,說一說你的夢想公式吧。

夢想公式獲得點贊最多的1人,將獲得新書《飛越玫瑰園》簽名版1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