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即將破10億,電影《芳華》是哪一點讓觀眾如此追捧?

由馮小剛導演執導的電影《芳華》12月15日上映,上映13天票房9.36億,

超過馮小剛導演上部導演作品《唐山大地震》的6.5億成績,以及超過馮小剛主演的《老炮兒》8.98億,創下馮小剛導演票房最高紀錄。

電影《芳華》以文工團裡一群年輕人的命運發展轉折為主線,講述了70年代的一批年輕人的青春,以及最後新時代的命運。事關青春,說到底,大抵離不開年少青青心底事的情感,對異性的羞澀好奇,還有對自己未來命運的規劃。

雖然,那個年代大多數人還是身不由己,

自己命運自己不能做主。

馮小剛導演非常巧妙了兼顧到了兩代人的青春。情懷元素,照顧的是現在的“老炮兒”們當年的小夥子小姑娘們的記憶。情愛元素,照顧的是當下年輕主流觀眾心底的對青春對異性的關注。以及,永不會過時的“青春”二字。

正如電影《芳華》的英文片名“Youth”所指,不管哪代人,都能裝到“青春”兩個字之內,但更多偏向于當下年輕人的青春。市場使然。

所以說馮小剛是非常高明的把握市場的導演。

由市場資料可加以為證。20歲到29歲的觀眾仍然是《芳華》的主流觀影人群,佔據了58.4%。這和《妖貓傳》的資料分佈大致相同,20歲到29歲的觀眾佔據60.6%的份額。

所謂的《芳華》是老一輩的青春,其實並不能吸引更多的老炮兒來看這部電影,

其重點還是年輕人看的年輕人電影。

上面已經說過了,《芳華》在看點上依然傾斜於年輕電影受眾,其中的情節設計、元素設計,和真實的老炮們的青春還是有很大的不同。

不管是哪個年代的青春,都有對異性的朦朧的嚮往和好奇。本性使然,這不是遮遮掩掩不能說的。在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裡就有。不一樣的大院,姜文的大院裡都是生活化的野孩子,

更為天性,可以趴到床底偷看女神換衣服,可以羞澀的和女神打招呼。姜文電影裡的青春更為本性化,更為世俗化,也更鮮活,真正是沒有隔代差別的青春。即便是姜文當年時的那些年輕人的印象裡,真正的大院也是一身正氣的。

馮小剛在《芳華》裡的青春,

則被刻意的放到了部隊文工團大院裡,通過一種更為具象化的,甚至是功能性的代表元素(滿坑滿谷的綠軍裝、代表性的毛主席畫像等等等),非要是一種刻意的“大院”徽章才能體現“大院”世界裡的青春麼?

這樣刻意的“大院”呈現出來的已經不再是“真實”的大院了。功能性太強的元素設計,反而最終偏離了真實的大院生活。

曾經真實的大院裡,不是《芳華》裡那樣的豐滿胸脯大白腿,在真正的大院裡,只有一身正氣純粹的軍綠。那個年代的大院裡都是紅紅火火的精神比拼業務比拼,最後退伍時一朵鮮豔的大紅花就是曾經生活在大院裡的青春的最好的證明。新老更替新兵送老兵退伍,但不會勾肩搭背醉臥一團。一個兵,一名軍人,即使抽搐發抖,也會保持軍姿中指緊貼褲縫,淚可以輕輕流,但決不會忘形。因為在大院內外,他都是一名一身正氣的軍人。(因為電影《芳華》骨子裡要講的主要是青春,所以說到這裡也就就此打住,不再講述真實大院裡的具體。)

所以,姜文《陽光燦爛的日子》裡的青春更多的是大院之外的更自然更本性的青春。和大院裡更為純粹的更為成年化的青春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姜文也更為肆意,呈現真正本性上的青春。這一點,馮小剛導演的《芳華》裡的青春放錯了呈現的舞臺。

放錯了舞臺,在《芳華》裡呈現的元素太多,但已經是功能性的了,只為了讓這段放錯舞臺,或者是假想出來的大院更為具象,難免拼貼也會有很多漏洞,甚或形成碎片化的印象感覺。時間線、人物成長線也就為拼貼而拼貼了。

曾經真實的大院裡,不是《芳華》裡那樣的豐滿胸脯大白腿,在真正的大院裡,只有一身正氣純粹的軍綠。那個年代的大院裡都是紅紅火火的精神比拼業務比拼,最後退伍時一朵鮮豔的大紅花就是曾經生活在大院裡的青春的最好的證明。新老更替新兵送老兵退伍,但不會勾肩搭背醉臥一團。一個兵,一名軍人,即使抽搐發抖,也會保持軍姿中指緊貼褲縫,淚可以輕輕流,但決不會忘形。因為在大院內外,他都是一名一身正氣的軍人。(因為電影《芳華》骨子裡要講的主要是青春,所以說到這裡也就就此打住,不再講述真實大院裡的具體。)

所以,姜文《陽光燦爛的日子》裡的青春更多的是大院之外的更自然更本性的青春。和大院裡更為純粹的更為成年化的青春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姜文也更為肆意,呈現真正本性上的青春。這一點,馮小剛導演的《芳華》裡的青春放錯了呈現的舞臺。

放錯了舞臺,在《芳華》裡呈現的元素太多,但已經是功能性的了,只為了讓這段放錯舞臺,或者是假想出來的大院更為具象,難免拼貼也會有很多漏洞,甚或形成碎片化的印象感覺。時間線、人物成長線也就為拼貼而拼貼了。